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近年來,天柱縣把油茶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主攻產業來抓,圍繞油茶產業園區建設,實現種植突圍、加工突圍、品牌突圍,讓油茶樹成為產業富民的“搖錢樹”。
10月22日,行走在天柱縣社學鄉金鳳村的公路上,沿途的油茶林猶如綠毯般鋪在崇山峻嶺間,掛滿枝頭的茶果飄逸出濃濃的香味。
村民孫培齊正在茶林里摘果子,他承包的500余畝油茶林已經開始掛果,今年預計有4萬余斤,按市場價可賣8萬余元。
作為貴州全省面積最大的油茶產地,天柱縣油茶種植面積達30萬余畝,年產油1400噸,年產值上億元。
近年來,天柱縣把油茶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主攻產業來抓,圍繞油茶產業園區建設,實現種植突圍、加工突圍、品牌突圍,讓油茶樹成為產業富民的“搖錢樹”。
天柱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水充沛,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靠山吃山的產業格局。但幾年前因交通不便,農業產業發展滯后。
“隨著高速公路的暢通,天柱縣的山地農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天柱縣委書記江朝倫說,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山地高效農業,才能達到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既要靠山吃山,更要綠山護山,天柱縣把興林富民的眼光瞄向了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油茶樹。
油茶油含有一種生理活性成分角鯊烯,有很好的富氧能力,可抗缺氧和抗疲勞,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及增進胃腸道的功能,被譽為“東方橄欖油”。
天柱縣是油茶原產地之一,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時就有種植記載。“但以前老百姓種植的都是老油茶樹,品種不好,掛果不多,很難形成產業。”天柱縣油茶產業辦公室主任袁仁根說。
為了育出好品種,袁仁根帶隊先后奔赴湖南、廣西等地考察學習,了解油茶樹的品種、栽種技巧、產業發展等情況,回來后再結合老品種培育新品種,并小面積試種。
“只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培育出的品種,才能適合本地種植。”袁仁根介紹說,天柱縣已引進和自育了“湘林210號”“長林44號”“甕洞8號”等40多個品種,填補了貴州省無自主優良品系的空白。
走進天柱縣邦洞鎮的60畝油茶苗圃園,大棚內的油茶苗木生機勃勃,20多名農民正在為油茶苗除草,不時有前來購買育苗的車輛。
袁仁根介紹,天柱縣油茶苗木培育基地共220多畝,是貴州目前面積最大、技術力量最強的油茶苗生產基地,每年育苗上千萬株,已銷往湖南、廣西等地。
苗木培育成功后,天柱縣采取“先易后難,先熟地后生地,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利用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土層深厚的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撂荒坡耕地等開發油茶新基地,逐漸以點帶面,輻射一片。
第一批試種掛果后,群眾紛紛以出租山地或土地入股的方式發展油茶產業,大片的荒山荒地被開墾成油茶基地,油茶造林大戶不斷涌現。
天柱縣積極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按照“承包戶+基地+農戶”的模式,采取個人投資負責種植、管理,農戶出地入股的經濟合作方式,把荒山改建成油茶基地,規模化發展油茶產業。
目前,已新造油茶林10多萬畝,改造低產老油茶林8萬多畝,全縣油茶林面積發展到30萬余畝。
金鳳村是一個以侗族苗族為主的民族村寨,過去群眾大面積燒山耕地,以致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荒山坡地較多。
政府帶動發展油茶產業后,金鳳村成功流轉了5000多畝土地用以栽植油茶,并成立3家專業合作社,人均收入上萬元,從窮山窩變成了“金鳳凰”。
金鳳村的變化,是天柱縣油茶產業示范園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了把茶林變成示范園區,天柱縣林業、農業、科技等部門深入茶山走訪座談,開展詳細摸底調查,全方位掌握自然、社會、經濟等第一手資料,為園區建設的規劃、實施奠定了基礎。
袁仁根說:“縣里召開過10余次專題調度會、現場辦公會、現場觀摩會,邀請省林業廳、省農委、省科技廳、貴州大學、省林科院等部門專家多次到產業核心區和重點區實地勘察、指導,為園區規劃和建設指明方向。”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決定后,天柱縣整合扶貧、林業等項目資金,積極規劃示范園區建設。
在廣泛征求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建議后,2013年完成的《天柱縣油茶產業示范園建設規劃》審批通過,并正式入列貴州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和30個省級重點園區。
打造園區過程中,天柱縣按照區域化布局、集約化栽培、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積極引進和培育企業、合作社規模種植,開展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實行“一手抓良種培育、一手抓林下經濟,新造和改造油茶林雙輪驅動。”實現了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園區化“四化”發展格局。
同時,天柱縣還充實完善規劃編制合同、技術服務,合理規劃園區水、電、路、土地開發等基礎設施,編制油茶產業、林下經濟、高效農業產業等分類項目,明確了組織領導機構、人員、工作任務,確保園區建設保質保量、有力有序推進。
這些政策優勢吸引了不少省內外企業和個人。目前,園區已培育、引進11家油茶加工企業,并帶動成立了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今年2月,國家科技部頒布第六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名單,天柱縣油茶產業園被納入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重點打造,積極帶動全縣油茶產業步入產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之路。
在園區建設基礎上,天柱縣還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結合“林—畜—草”、“林—禽”、“林—藥”等經濟模式,建設高標準生態循環種植基地,著力打造農業園區升級版。
在挺盛種養專業合作社基地,油茶林間套種了辣椒、柚子、柑橘等,林下雞群相互追逐,林下種養的收益超過了預期效益。
“以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致富無門。現在好了,縣里不僅把荒坡荒土改造成油茶林,還修了水泥公路,為我們在油茶林里發展果蔬產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天柱縣高釀鎮邦寨村村民楊德智說。
山坡經改造成茶林后,土質疏松、肥沃,特別利于西瓜、辣椒等果蔬生長。村民不僅可以在茶林打工拿工資,也可以在茶園里搞林下種植。
楊德智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外地打工,拌過水泥挑過漿,扛過磚頭砌過墻。村里搞油茶產業園區建設后,他回到村里給園區當管理人員,一個月可以拿到1600元的工資。
從去年開始,楊德智在油茶林里栽種辣椒、白菜等蔬菜,賣了一萬余元。今年又栽種了西瓜、柚子、辣椒等果蔬,收入達6萬余元。目前,楊德智已帶動周邊村民搞林下種植達200多畝。

天柱縣油茶產業逐漸成為集采摘體驗、花卉觀賞、產品加工、展銷、餐飲娛樂服務于一體的產業新格局。(天柱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產連二產,天柱縣還積極推動農旅一體化建設,不僅豐富了旅游活動內容,還適應了居民消費的升級需要,在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邦寨村共種植了3000多畝油茶林,靠賣油茶果,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但村民們并不滿足。“我們要通過搞美麗鄉村建設,實行農旅一體化,把油茶的附加值‘挖’出來。”楊德智說。
在村里的農家飯莊里,游客不斷。外來游客在體驗采摘果蔬樂趣的同時,還可以留在這吃住,大大帶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把農業和園區、旅游結合在一起,無論對企業還是農戶,都有收益。”村民陳和生介紹,他們利用基地里的山塘,修建起了集垂釣、采摘、觀光為一體的休閑中心,把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
如今,油茶產業園區逐漸成為集采摘體驗、花卉觀賞、產品加工、展銷、餐飲娛樂服務于一體的產業新格局,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效益化與現代化發展。
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天柱縣補齊了農業短板,助推“三農”增效,走出了一條具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