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劉發燕說,他會讓自己變得樂觀自信,并努力工作,讓家人過得更好。(受訪者供圖)
劉發燕獨自坐在空空的新房里,呆呆地望著外面的陽光。記者聽說自那件事故發生后,他總是這樣給人以孤獨的感覺。
兩年前的那場翻船事故,他奮勇救起6名村民,卻沒來得及救自己的妻子、兒子和女兒。今年10月13日,他被授予第五屆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稱號。
對于那段往事,劉發燕如今已不愿再提,他覺得自己很平凡,“現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孝敬父母,過去的讓時光去沖淡。”
10月22日,記者來到天柱縣甕洞鎮巨潭村,這里是劉發燕的家鄉。在清水江邊停車,再坐十幾分鐘的渡船,才能到村里。走訪幾戶村民,他們大多能完整講述劉發燕的故事。
那是2013年2月11日,春節后第二天,家家戶戶都在歡天喜地鬧新年,剛打工回家過春節的劉發燕一家人更是歡歡喜喜。
當天早上,爸爸陪著兒子放鞭炮,媽媽跟著女兒打羽毛球。午飯后,多年沒回家帶孩子出去玩的夫妻倆,打算帶孩子們到湖南懷化去走親戚。
下午1時許,一家人高高興興來到清水江邊的巨潭小碼頭渡口,登上一艘鐵制漁船。滿載著12人的漁船順流而下,船艙里回蕩著村民們的說笑聲。
幾分鐘后,不幸發生了。船過險灘,突然側翻,船上的人被船帳篷裹著下沉。危急時刻,劉發燕憑借良好的水性,踹開帆布,鉆了出來,并迅速在岸邊找到一艘小船快速向出事江面劃去。
江面上一片混亂,劉發燕見人就救,一名、兩名、三名……這時,他想到在救第一個人后面的那個小孩:“那是我的兒子!”往江面看,不遠處那件孰悉的灰色羽絨服在漂浮。
來不及跳上小船,他直接游過去,拼命把兒子抱上岸,孩子臉色蒼白,身體冰冷,無論提起來吐水,還是壓心臟、做人工呼吸,兒子再也沒有醒來。
悲痛萬分的劉發燕數了一下岸上的人,發現老婆、女兒和另外兩名婦女都沒在。于是他又強忍著淚水,輕輕地放下懷里冰冷的兒子,再次登上船劃向江中。
他不停地呼喊著妻子鳳英和女兒萍萍的名字,可是波濤滾滾的江面全無半點蹤影和回音。兩小時后,在離出事地點五十米遠的江灘邊找到了他的愛人鳳英,可她已沒有生命體征。另外兩名婦女和女兒萍萍怎么找也找不到,三天后才被打撈起來。
在這次突發事故中,全船12個人,有7人生還,劉發燕的妻子、女兒、兒子和另外兩位婦女不幸遇難。
突然失去3個親人,讓這位堅強勇敢的男人悲痛不已。村民們都說,如果劉發燕專心救他的家人,憑他的水性、體力,他的親人也許不會離他而去。
“在那種驚險時刻,的確沒有想到要先去找誰、先救誰,完全是憑著本能去做了那一切。我不能假設,如果我當時只管去救我的家人,會是什么樣的結果。我只知道,那種刻骨銘心的愛與痛,將會伴我一生。”劉發燕說。
今年10月13日,劉發燕在北京接過第五屆“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稱號獎章,并獲得中央、省、州等有關領導的接見及表揚。
15日下午,載譽而歸的劉發燕回到村里,剛踏過村邊的田坎,村里便響起了陣陣鞭炮聲,村干部和村民們在為他接風慶祝。
可劉發燕只是在屋里停留了一小會兒,便徑直往山坡上走去。十來分鐘后,他來到幾個墳頭前,輕掃上面的雜草,里面是他永遠忘不掉的妻子和一對兒女。“那年,女兒7歲,兒子5歲,他們長得白白胖胖,很乖巧漂亮……他們的離去,是我心里永遠的痛。”劉發燕談起妻兒時,依然很悲傷。
生活還得繼續。劉發燕的父母都已60多歲,因為孫兒孫女的離去,老人一直沒有從陰影中走出來。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劉發燕覺得自己不能倒下。
最近兩年,劉發燕靠在工地打工,以及領到的一些獎金,給父母在甕洞鎮新街上蓋起了新房子。等一樓的門面裝修好后,他準備給父母開個小店做點小生意。
“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他對未來的日子并不悲觀。
生于1983年的劉發燕是一名退伍軍人,2002年在青海某部隊入伍,2006年退伍。部隊里嚴格的訓練培育了他不屈的意志,錘煉了他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思想品格。當兵期間,劉發燕就參加過多次抗洪搶險,還多次獲得連嘉獎、營嘉獎。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青海某個邊遠鄉鎮冰雪封路,我們奮戰了幾天幾夜,才把道路疏通,最后當地群眾留我們在家里吃飯,那是第一次感受到幫助人后的樂趣與感動。”劉發燕回憶道。
成長于江邊,練就了他的好水性。雖然身在陸軍,劉發燕卻是一名“深山水兵”。
村民介紹,劉發燕小時候就很勇敢,有一次村里一位小伙伴不慎落到河中,當時只有十多歲的劉發燕剛好經過,二話沒說跳進江里把落水者救了出來,沒等人家說聲謝謝就悄悄走了。
村里的孤寡老人,年邁無力,他常幫著挑柴進家;村里的空巢老人,無人幫忙打稻谷,他也幫著收割;村里有人生急病,需要及時過江醫治,哪怕半夜深更,他也常劃船送病人過江……
當兵那幾年,因常年在高寒地帶行走,劉發燕曾患上嚴重的老寒腿和關節炎,但性格里面的堅強和人格里面的不屈,讓他勇于面對重重困難。
“希望我的妻子和孩子看到我的堅強,我會好好生活下去,做我每天應該做的事情。”劉發燕說。
巨潭村在清水江邊,因為下游水庫開始蓄水,很多村民都已搬到街上。如今走在村里,人煙稀少,樹木茂密。
走訪的幾戶村民,提起劉發燕,他們都能和記者聊半天。“他是好人,憨厚老實,好人一定會有好報!”村民劉兆成談起劉發燕,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流。“翻船后,如果沒有劉發燕及時撕開帆布,全船的人都完了。”
劉兆成在那次翻船事故中劫后余生。從他家出門,走過幾塊水田,再往前直走300米,穿過一片河灘,便到了江邊。他以前靠一條5米長的小木船捕魚為生。
自從事故發生后,劉兆成把劉發燕當做親人,劉發燕不在家的時候,他就去照顧劉發燕的父母,幫忙干農活。
劉發燕的故事,也感染著當地群眾。連日來,天柱縣積極號召全縣干部群眾學習劉發燕道德模范精神。
一位縣城市民在聽了他的故事后,在網上寫到:他不愧是天柱人民的驕傲,是當代最美的80后退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