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鄭巖,程磊,王玉民
(1.河南省開封市畜牧工作站河南開封475000;2.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鄭州450003;3.河南省開封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河南開封475000;4.河南省盧氏縣畜牧局河南盧氏450008)
溫和豬瘟的臨床表現及其處置
張建新1,鄭巖2,程磊3,王玉民4
(1.河南省開封市畜牧工作站河南開封475000;2.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鄭州450003;3.河南省開封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河南開封475000;4.河南省盧氏縣畜牧局河南盧氏450008)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豬瘟的臨床表現和解剖病變,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提出了溫和型豬瘟實質是群體免疫密度提高的結果,介紹了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主要表現,以及不同類型豬瘟病例的施治原則。
豬瘟;溫和型;混合感染
豬瘟病原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典型豬瘟可以感染各品種各年齡段的公母豬,四季均可發病。以發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高熱稽留、毛孔出血為臨床特征。
中國豬群的所謂溫和型豬瘟,是傳統的豬瘟病毒。只不過是在免疫密度大幅度上升背景下,豬群抵抗力上升后,未表現出典型癥狀或因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來不及表現臨床癥狀。
1.1 混合感染的臨床癥狀
混合感染病例因其伴隨感染病種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共同的特征是漸進性經過,40~41℃的中熱或高熱稽留,畏寒扎堆,皮膚潮紅,流眼淚,絕食停水,尿鞘積尿。
前期病例少見精神萎靡,中后期病例可見扎堆嗜睡癥狀。發病2 d后,可見排球狀糞便的便秘癥狀,排尿次數減少至2~3次/d。5~7 d間呈偶爾排糞,且排糞困難、呈弓腰下蹲姿勢,球狀糞便表面附白色黏性液體。2~3次后,可見部分病例艱難地排出表面附著紅色黏性液體的球狀糞便,排尿次數減少至1~2次/d;多數病例在2~5次有黏性附著球狀糞便后,即轉為黏性消化良好的稀便,尿閉。稀便病例多在2~3 d間突然失溫后死亡。整個病程經過7 d以上,甚至達到15 d。
1.2 繼發感染的臨床癥狀
繼發感染多數表現在混合感染的后期,病例呈40~41℃的中熱或高熱稽留,絕食停水,相繼出現排球狀糞便、拉稀便癥狀。因病例前期感染病種的差異,由球狀干結糞便轉稀便的比例在30%~100%之間,但同混合感染一樣,稀便病例多在突然失溫后死亡,并且從干結球狀糞便轉化為稀便的病程很短,很少超過3 d。所以,民間有“豬瘟是混合感染豬群的‘收官’病”的說法。
1.3 體表變化
傳統的體表毛孔出血癥狀不明顯,代之以全身潮紅的充血,或會陰部、臀部、肩背等部位的體表充血鮮紅,以及在經歷1~3 d的擴展,最先充血部位逐漸呈現暗紅色的淤血癥狀。淚痕、淚斑癥狀依然明顯。30%的豬群內可見部分病例尿鞘積尿,擠壓尿鞘,可見黃色或渾濁尿液。
1.4 體溫特征
不論是混合感染,還是繼發感染,病例體溫多在39.5~41.5℃之間,集中在40~41.5℃。接診病例中,39.5~40℃的低熱病例,41℃以上的高熱病例均較少。
2.1 扁桃體
活體或死亡病例,均可見到扁桃體充血點狀出血腫大。而淤血變紫紅色,是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死亡病例的常見解剖病變。扁桃體壞死呈青灰色,僅見于死亡病例。或拇指大小的居,少數可達卵黃大小。
2.2 淋巴結和脾臟
頜下淋巴結的出血、淤血,并伴隨拇指至鴿蛋大小的腫大的實質性病變;部分病例伴有喉頭和會厭軟骨的針尖大小的孤立點狀出血,部分病例伴有會厭軟骨的彌漫性出血癥狀。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結出血、腫大與否,則同混合感染的病種有關。繼發感染病例則多為全身淋巴結表面出血和淤血,實質出血和淤血,表面或實質出血、淤血同在,腫大,脂肪浸潤等實質的單獨或多重病變。
繼發感染病例的脾臟,多數呈脾頭腫大或上部腫大。混合感染病例多數表現脾高度腫大,而病程較長的單一性溫和豬瘟病例的脾臟,不僅腫大嚴重,而且多脾臟邊緣暗紅色淤血明顯,表面常附著纖維素性分泌物。
2.3 腎臟
繼發感染多表現為“麻雀蛋腎”的典型的腎臟的實質性病變。混合感染病例的腎臟多見腎被膜充血鮮紅和點狀出血、片狀淤血。揭去腎被膜后,只有腎被膜片狀淤血病例的腎表面有點狀、片狀出血;縱剖檢查表面有淤血斑或出血點的腎,可見皮質部、髓質部數量不等的點狀出血。
2.4 回盲凸和結腸、直腸
回盲凸充血鮮紅、斑塊狀潰瘍是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共有癥狀,只是因病例的前期感染病種的差異,表現不同。潰瘍多見于病程較長病例,發生部位也不完全一致。85%以上的病例集中在回盲凸,10%的病例在回盲凸潰瘍的同時伴發結腸潰瘍,偶爾也可見到伴發直腸潰瘍病變。
2.5 胃
0.1 %~2%的急性死亡病例,可見胃大彎部胃壁增厚和內壁彌漫性充血、淤血病變。即使整個胃大彎內壁淤血呈暗紅色,胃內仍然有不低于500 mL的稀湯樣內容物。
從致死率角度分析,發現繼發感染病例的致死率較高。混合感染病例病死率的高低同混合感染的病種有關,也同混合感染病種在病例個體的主次位置有關。
3.1 繼發感染
繼發感染致死率高的原因在于,一些環境、飼養管理因子,以及一些早期感染的疫病,已經對豬體健康構成了長時間的持續危害,這些危害作用的蓄積,最終導致豬對豬瘟病毒抵抗力下降至臨界線之下,也就是豬瘟抗體滴度下降至保護閾值之下,形成了病毒在豬體內快速大量增殖的條件,從而暴發典型豬瘟。例如因飼料黃曲霉毒素超標導致的免疫抑制,接種疫苗后抗體產生的又少又慢,甚至沒有產生抗體,一旦環境中病毒侵襲豬體,遇到突然的降溫、悶熱、轉群、換料、閹割等銀子刺激后,就很可能爆發典型豬瘟。再如免疫時接種劑量太低,根本就沒有激活免疫系統,獲得較高的豬瘟抗體滴度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此外,那些舍內環境質量和管理水平低下、執行“豬瘟二次免疫”程序的育肥豬群,增長至體重60 kg時,抗體滴度因舍內環境、營養單一、免疫抑制等原因并未同步上升,而是隨日齡的增長在不斷中減少,當這些因素同體重快速增加的沖淡效應疊加后,抗體滴度下滑的更快,極易在體重65 kg左右暴發豬瘟。所以,對于那些出現繼發感染病例的豬群,豬瘟抗體滴度低下是面臨的主要矛盾。查找原因和處置前期感染疫病,確保較高的抗體滴度,是避免疫情蔓延的重要工作。
3.2 猝死
那些沒有明顯臨床癥狀,只是在突然的減食、停食停水后,病豬就立即死亡的豬群,或者冬春季育肥豬或母豬無征兆猝死的豬群,心血管系統疾患是整個豬群健康的主要矛盾,也是突然死豬的主要原因,應立即排查口蹄疫或圓環病毒,并采取補充免疫、強心健脾、針對性治療等措施。
3.3 藍耳病占主導地位的混合感染
心肺機能的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益氣健脾,通過健脾實現強化心肺機能,結合針對性治療肺部炎癥,是減少死亡的基本措施。
3.4 偽狂犬占主導地位的混合感染
胃部的多處潰瘍疼痛是采食減少或拒絕采食的根本原因,而3~5日間漸進性采食減少,是體質衰弱、繼而豬瘟大量增殖并摧毀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發現豬間斷性采食、減食后,立即口服大劑量的酸牛奶,一方面形成保護膜減輕疼痛,一方面調整胃內容物的pH值至正常水平,成為恢復采食、阻止病情惡化的最為經濟有效手段,若結合使用干擾素、抗彈病毒中獸藥,效果更好。
3.5 單一溫和豬瘟
病程較長,扁桃體發炎劇痛、發熱,病豬拒絕采食和飲水,導致高代謝速率下水、維生素的嚴重供給不足,使體質快速下降形成虛脫,為豬瘟病毒的短時間內大量增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使用低滲糖鹽水輸液,并在液體中加入特效的控制扁桃體炎癥藥品、水溶性維生素,盡快消除扁桃體炎癥,成為關鍵措施。
也可應用中獸醫的放血、針灸,結合使用西藥或中獸藥消除扁桃體炎癥的綜合療法。盧氏縣湯河鄉柴家溝村獸醫劉萬元,曾經用手術剪剪破病豬軟腭放血,配合使用穿心蓮、青霉素治愈35 kg左右溫和豬瘟病例112例。作者認為后一方法簡單易行,更切合實際,也解決了主要問題。因為放血不僅可以減壓、減輕疼痛,還可因放血的強刺激降低疼痛閾值,有利于術后盡快恢復采食,為維持和增強體質、促成耐過創造條件。■(編輯:趙曉松)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