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翻篇了,其通篇都在闡釋“無常”,“新常態”成為最新的政經概念,“心常態”是不得不練就的生存之道。
不可能再有突飛猛進的速度了,經濟結構從重數量到重質量后,其核心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心態是過濾器,資源流過,往高處走還是向低處流全在一念之間,所以“共贏”的口號在北京城招展,其娓娓道來一個贏者的宣言:利益固化,贏者通吃,必然會挫傷人的積極性,提“共贏”其根本在于點燃希望,保護和激發人的激情。
贏者考慮共贏,是想持續地贏。從經濟人的角度看,共贏不是一種美德,而是懂得妥協,超越短期利益看到長久價值的一種能力。共贏考驗的不是控制力,而是接受的程度和速度。是如何接受各方利益訴求,主動尋找各種利益的交集點,這是把握利益本質的判斷力。如果非要把謀求共贏當成一種美德去維護,最后可能全輸,因為德的第一特點是超越利益,而經濟組織——企業的第一目標是謀求利益。利益分配合理,才能有效地鼓勵創新創造。共贏不是強者對弱者的施舍,而是利益各方博弈后不得不的唯一選擇。多一種選擇,人都會不甘心。要認清是否是唯一,人就必須先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要不斷反躬自省和審時度勢,所以共贏是動態過程。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科學發展”,從“能人經濟”到“契約經濟”,中國人在深刻體會市場的力量,體會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把握動態中平等平衡需要公開透明的信息環境,這一輪國企改革與上一輪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互聯網的興盛和公眾公司帶來的更多信息披露,促進了企業比較體系的形成。參照坐標的清晰,讓不誠信付出更高代價。中國政府反腐力度,也激勵了利益各方追求共贏的自覺性,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然而激勵仍將是這一輪改革中的難點,以權力激勵,可能會因追求更大的權力導致產能過剩。以財富激勵,企業承包制的失敗,又說明其難以適應國情。
國企改革是復雜的博弈,契約精神將成為共贏的關鍵,只有樹立國有財產和私有產權都要平等保護的意識,才會有不留后患的混合。利益與道義各盡其責,共贏才能在爭辯中堅定,在懷疑中堅持,在責任中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