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妍婕
四川美術館開啟藝術之門
·本刊記者 李妍婕



四川美術館新館作品展。圖/圖片庫·cn/完璧
溫馨提示
1.憑個人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入場;
2.周二至周日10:00開館,16∶00觀眾停止入館,17∶00閉館;
3.周一閉館維護,不對外開放;
4.不能攜帶飲用水和大件手提箱進館。
占地11畝,總建筑面積19779平方米,高38米,內設 6 個展廳,展覽面積共計2646.46平方米。
館藏歷代中國繪畫名家黃慎、鄭板橋、董其昌、石濤、王原祁、任伯年、金農、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巨匠的精品。
美術館內設的神州版畫博物館收藏近現代國內外版畫約8000幅……
最早建于1992年5月23日的四川美術館,歷經近20年的風雨歲月,于2010年開始重建,今年5月23日正式開館。在老館的基礎上,加上原來老館旁邊的一塊地,“新館現有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老館的4倍,分為地上6層和地下2層,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美術館。”省美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四川美術館館長梁時民介紹。
這一幢高38米的前衛建筑,由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設計方承建,整個新館外形就像一支橫臥的“如意”,外墻由17000塊天然石材組成。主體建筑由多邊形主樓和長方形副樓組成,從正門看去,墻面如同一幅拉開的帷幕,非常美麗。
走進館內,第一感覺就是空間開闊,而且所有展廳內部都沒有柱子。“這樣的無柱設計可以說是國內獨有的,展廳空間可根據不同展覽需求,利用活動展墻靈活劃分,非常實用,觀眾逛起來也覺得很舒服。”梁時民說。
另外,2樓一個面積超過800平方米的展廳,頂部設計成坡面,開設了眾多大小不一的天窗,不用專業燈光也很亮堂,“這是為了不影響后面一所小學的采光而設計。”這樣獨特的思路令人大開眼界,不僅充分利用自然光節約能源,也使展廳更具現代藝術氣息。
看山看水看四川,峨眉九寨、藏羌碉樓、民俗風情……四川元素在展覽的作品中處處皆有。
由省文聯組織實施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術創作工程優秀作品展”,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粉等100件作品。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蔣東生透露,參展作者不少是80后、90后,“他們堅持實地采風創作,用全新的視角和手法,表現當代四川風土人情,作品感情充沛、真實,引起觀眾共鳴。”
“大美四川——全國美術作品邀請展”則展出了全國各地作者的180余件美術作品,內容涵蓋我省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災后重建地區的發展變化,其中不乏馮遠、劉大為、吳長江等藝術名家的精品力作。
由四川美術館和上海蘇俄造型藝術館合作的“邂逅經典——俄羅斯油畫精品展”, 既有描繪俄羅斯鄉村風景、記錄百姓生活場面等具有民族風情和異國情調的作品,又有歌頌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戰爭等題材。尤其受到四川藝術愛好者的青睞,許多觀眾定格在自己心儀的油畫前,仔細研究色彩和畫法,并且用相機記錄下來。
而“四川美術館館藏作品陳列展”,部分珍品是首次與藝術愛好者見面。“如果觀眾看不懂展覽,可以找館內身穿黃色T恤的志愿者幫忙。”梁時民說,目前館內的30名志愿者,有的來自高校,有的是專職畫家,他們已進行了多次培訓,能隨時答疑解惑。
“我們在藝術上十分包容”——對話四川美術館館長梁時民
記者: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美術館,它的館藏特色及未來收藏方向是什么?
梁時民:四川美術館主要以版畫為特色,神州版畫博物館收藏作品約8000幅,不乏古原、黃興波、李少言、李煥民等全國有影響的版畫家的作品。中國美術館搞版畫展,都要從我們這里借作品。因為我們的版畫具有齊、全、多、精的特點,還有名家成套捐獻的作品,在全國乃至亞洲地區都是首屈一指。
另外,館藏方面還收藏了古畫、近現代名家畫作400多件,其中最珍貴的古畫有北宋趙徽宗的《柳鴉蘆雁圖》《雪江歸棹圖》,南宋李嵩《西湖圖》、明代仇英《西園雅記》以及清代大家石濤《山水立軸》等,近代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真跡,其中大部分尚未出版刊用,鮮為人知,還有唐代畫圣吳道子的《觀音》原拓等。
未來收藏還是以版畫為主,當然,我們在藝術上十分包容,每年將有計劃地對書畫名家,以及外地川籍書畫名家作品進行收藏。
記者:現在一些藝術展覽都主動走出去,四川美術館如何推廣和宣傳吸引公眾走進來?
梁時民:作為省級美術館,以后不僅是展覽收藏,我們4樓有一個能容納200人的報告廳,可以組織專家進行學術研討,對作品進行解讀和欣賞引導,讓畫家的作品為大眾所理解。還將定期邀請名家到現場,進行幼兒及青少年的美術教育,讓觀眾現場體驗制作陶藝、雕塑、版畫等。通過更加豐富的公共服務內容,進一步提升大眾的美術審美素養。
記者:接下來將有哪些展覽安排?
梁時民:今年還將舉辦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畫展,葉毓山從藝70周年雕塑展,文聯系統籌備的“翰墨丹青”書畫展、攝影展、民間文藝展等。還有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合辦的“古蜀文脈”全國畫展。除此以外,我們還會引進一些國際性的展覽,開闊市民眼界。(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