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龍繼輝
6月16日,《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發布,其中明確了責任追究制度,“黨組重大決策失誤的,對參與決策的黨組成員實行終身責任追究”。
黨組制度度過了70個春秋歲月。雖然黨組制度在民主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戰斗堡壘作用,但是,由于以前沒有規范化的條例作為堅強后盾,黨組制度的作用發揮明顯后勁不足。特別是由于責任不清,致使黨組成員在決策時隨意性很大、很草率,導致黨組會決策水平較低。有的黨組會甚至形同虛設,“一把手”的權力過大。
《條例》的正式發布,使黨組工作有了有章可循的“頂層設計”,為黨組工作的順利開展畫出了一條清晰可見的路線圖。責任追究制的落地生根,給黨組成員決策套上了“緊箍咒”,迫使黨組成員自覺謹慎地行使決策權。
黨組決策終身追責,不能“吃大鍋飯”。要注意厘清各黨組成員責任的大小,不能均等攤責。要根據黨組成員是否分管業務而有所不同。
對于業務不熟悉的非分管的黨組成員,為避免胡亂表態,允許投棄權票。當然,黨組會上投棄權票不能成為一種“新常態”。作為黨組成員,不管是自己分管的業務,還是沒有分管的業務,都要一視同仁地加以認真研究,提出真知灼見。
為提高黨組的科學決策水平,召開黨組會前一周左右,要將擬研究的議題提前發給各黨組成員,讓黨組成員有充分的時間運籌帷幄,做到胸有成竹,使黨組會決策更趨科學,而且也會大大提高黨組決策的效率,避免久拖不決現象的發生。
· 李英鋒
近年來,政府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明顯的效果。有農民甚至反映:扶貧項目,搞啥虧啥,農民都怕了。
扶貧之所以難以開花結果,主要是因為一些地方或部門的扶貧方式過于粗放。有些扶貧單位習慣于行政主導,確定扶貧項目時想當然、拍腦門,盲目地讓貧困戶種這個、養那個,以至于扶貧項目不接地氣、不切合實際;有些單位習慣于簡單僵硬地平均分配扶貧資金或物資,以為把扶貧資金、物資發到貧困戶手中就完成了任務;有些缺乏扶貧長遠規劃,只注重在初期發展擴大項目的規模,不注重在發展過程中的扶持和服務。
扶貧必須要“精耕細作”,不可“粗耕濫作”。扶貧“精耕細作”有如下要領:加強精神扶貧,利用開辦培訓班、手把手示范、大戶帶動、能人引導等方式增強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意愿,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素質和能力;在確定扶貧項目時開展科學的調查研究,充分征集民意,找準貧困的病灶,使扶貧項目對癥;摒棄短線扶貧意識,養成長線扶貧思維,堅持“全過程”扶貧、“全天候”扶貧;監督部門要不斷優化對扶貧工作的考核措施,從注重考核“發”了多少向注重考核“收”了多少轉變,用科學有效的考核來引導扶貧工作,來倒逼扶貧工作健康運轉。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甘肅、陜西、四川、廣西、貴州等多地都推出了精準扶貧的方案,希望有關扶貧部門能夠用責任心和執行力讓這些精準扶貧方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精準地解決問題,釋放利好,真正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

圖/東方IC
·易寒銘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6月15日消息,中石油原總經理廖永遠和國家工商總局原副局長孫鴻志被開除黨籍,對二人的通報中均有“十八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等表述。據不完全統計,已至少30多名被開除黨籍官員在中紀委網站的通報中被提及“十八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其中涉及省部級官員10人。
黨的十八大來,中央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持續加大反腐力度,采取鐵腕手段強力反腐,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史所罕見。但是,在如此高壓態勢之下,仍有人不收斂、不收手,確實值得深思。
一方面,是官員的權力慣性未消除。這些不收斂、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的官員,因為長期固化的官本位思想,把官場當成權力場,而且久貪之下,形成了慣性,突然叫他不貪,難免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一時半會也無法適應。
另一方面,是官員的僥幸心理在作祟。雖然,在“打虎棍”“蒼蠅拍”的圍堵下,“老虎”“蒼蠅”落網無數,但是未落網的貪官始終心存僥幸。還有的官員至今對中央反腐決策沒有清醒的認識,認為反腐就是“一陣風”,風頭過后,山河依舊。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紀委四次全會上,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明確放出“狠話”:“誰在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下仍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為黨改進作風付出代價!” 紀委書記的“狠話”再次警示那些還在負隅頑抗的貪官們,如果想以“火中取栗”的方式來挑戰反腐的底線,最終必將在反腐風暴的新常態下,落得“玩火自焚”的下場。

圖/東方IC
· 劉鵬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提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系列支持措施,比如可享受減征企業所得稅、免征增值稅、營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
從總體上來講,農民工等群體進城務工,一方面體現出我國人口政策的進步,支持了城市發展;另一方面,盤活了農村勞動力。但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無疑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和弊病。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無疑是多重利好之舉。
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是繼鼓勵大學生創業之后,國家的又一項支持創業和就業的舉措、鼓勵多樣化經濟發展的重大措施。為農民工等群體創業提供優惠與便利,是值得期待的惠民之舉。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工業發展,傾向于城鎮化建設,而相對輕視了農業發展。因此,出現了很多發展上的不平衡。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平衡城鄉發展,實現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需要。
農民工進城務工,很大程度上來講,是無奈的選擇。因此,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不再需要背井離鄉,能夠在家鄉解決生計問題,那么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也迎刃而解,同時還可以帶動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采用政策優待、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多手段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是農民的利好,是農村發展的利好,同時也是國家整體進步與發展的利好,可謂一舉多贏! (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