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杰
遼寧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集中體現了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高度融合。世界各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形勢,能否積極創造和有效運用知識產權,決定是否能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搶占新一輪經濟的發展制高點。我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要切實解決好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及時掌握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知識產權的發展趨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的焦點。世界各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專利數量激增,發明專利申請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金融危機以后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增速超過10%,其中移動通信每半年專利申請數量增幅在50%以上。在新一輪競爭中,如何積極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成為各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的競爭,出現以知識產權為紐帶的企業聯盟,謀求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突破,實現資源共享和市場開發。為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突破,出現多方甚至是多國知識產權集合的合作模式,新型知識產權聯盟不斷出現。在一些技術高度集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一定數量并且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產權集合大量出現,跨國公司的專利組合許可頻繁發生,結構性布局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一大趨勢,擴大和強化了知識產權布局。
鑒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全球的戰略性意義,知識產權糾紛非常頻繁。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一些新技術的突破以及市場戰略的變化等引起企業運用知識產權作為經濟戰略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只有通過控制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來制約新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知識產權摩擦日益加劇。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知識產權訴訟成為影響市場競爭格局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競爭形勢將更加嚴峻。
據統計,2010-2012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總計達到155979 件,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率是30%。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分析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比重最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和新材料要明顯高于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新能源汽車的比重最低。201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 32.5%、20.7%、20%和 14.4%,而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僅占5%、4.4%和3%。
我國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也逐步增加,2012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港澳臺地區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是28685 件、4548 件、4541 件、2323 件和 1751 件,同比增長 27.34%、32.09%、28.17%、23.43%和4.98%。從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在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占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68.55%,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分別占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總量的10.87%和10.85%,而東北地區(除港澳臺地區)所占的比重最低,僅為5.55%。國內戰略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六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國內授權總量的62.47%。
國內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增加,發明專利授權量在2012年達到40305 件,同比增長30%,占各類型申請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65.52%,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非常顯著。但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相對滯后,在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技術含量很低,創新能力無法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研發基礎薄弱,如集成電路、光電等領域的基礎性技術有待突破;知識產權運用能力不強,成果轉化不高,產業化進程緩慢。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對我國出口企業實施貿易壁壘。外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申請不少專利,進行專利布局,而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則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缺乏國際的視野,在參與全球性競爭的過程中,知識產權非關稅壁壘、侵權訴訟、搶占注冊我國企業比較有價值的知識產權等知識產權遭遇的壁壘越來越多,給出口企業造成沉重的負擔。如何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保障。
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政府要制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政策,以政策和資金扶持激發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支持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有效引導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作,促使更多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專利化和產業化,成為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以此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環境;立足區域特質,統籌區域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產業集聚、扶持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促進管理體制創新,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從研究開發、轉移、擴散和市場推廣全過程對知識產權進行管理,以關鍵和核心技術為依托,針對企業的發展定位、市場發展趨勢等發揮知識產權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和制裁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各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加大專業市場和重大技術標準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知識產權維權體系,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知識產權信息檢索制度,加強知識產權基礎信息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利用,建立資源共享、高效優質的服務體系;開展知識產權、科技動態等科技咨詢服務,形成有利于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引導服務機構深入企業和產業園區,幫助企業申請專利、開展知識產權培訓、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
加大研發投入,突出自主創新,多方籌措資金,加大科技投入,從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支持。加大品牌戰略,樹立品牌觀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打造品牌產品,向高端化產業轉變,開展品牌化戰略。培育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能力、經濟規模、市場控制力和競爭力的戰略重組,積極打造一批具有突出特色、競爭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利用其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創造或購買高新科技專利,運營知識產權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根據國際市場制定具體的市場策略,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通過學習教育、企業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特別要加大知識產權工作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升知識產權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人才的引進,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吸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知識產業戰略所需要的高端性、復合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智力支撐。
知識產權保護關系到我國企業的生存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產業的發展壯大,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必須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專業科研部門建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四位一體”工作機制。政府部門是主導和保障,根據實際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及時掌握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狀況和發展態勢,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為企業預防知識產權壁壘提供保障。企業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快制定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以規范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行為;要結合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優勢,開展知識產權技術研發投入和專利布局,提升知識產權質量和運用能力;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和知識產權規則,做好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工作;遭遇知識產權壁壘要積極主動參與維權爭取更多的利益。行業協會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主體,可以協助政府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則;提供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促進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對重大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引導企業處理涉外訴訟維護企業的利益以公平參與國際競爭。專業科研部門要長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信息和發展動態進行跟蹤、研究和分析,及時向政府和企業提供相關分析報告,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參與競爭提供可行性的研究建議。
保護知識產權是鼓勵自主創新、推動知識產權創造與轉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優化投資環境、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必然要求。加強對外合作,知識產權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外部互動性,要通過考察、學術交流、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建立對外交流制度,學習和交流國內外先進的知識產權經驗,完善知識產權市場環境。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到國外成立公司進行知識產權運營來培育國際知名商標;開展國家合作和交流,聯合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在國外的應用;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國外申請專利,擴大知識產權布局;鼓勵企業和研發機構到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和研發基地,實現與專利申請國專業服務機構的對接,提高獲取知識產權的效率。
[1]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制高點[Z].國家知識產權局,2010-02-25.
[2]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引領行業發展方向[EB/OL].法制網,20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