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強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300074
由于我國環境問題伴隨著工業的急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逐步地突顯出來,而在環境保護面的程序方面的立法有許多的缺陷,在實體立法方面非常的不完善,其中公共利益的概念也是直接的套用了外國的概念,匆匆拿來使用,并沒有其真實的含義進行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等法律的規定,對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由此看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如果不能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明確的界定,就用,或者因為對公共利益保護不足而最終損害私人權利的保障。但是可能導致司法實踐中,或因為過分地保護公共利益造成環境公益訴訟權利被濫用。由于公共利益牽涉不特定的多數人,牽涉正義、私權、與公權的限度等因素,使其超越了事實的問題而包含了價值判斷的因素。①
在學術上對公共利益概念界定比較有影響的有四種觀點:一是從主體角度出發,認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少人的利益;二是從整體角度出發:認為公共利益是一種抽象的公共秩序;三是從私人角度出發,認為公共利益是私人利益的一般化;四是從程序角度出發,認為通過正當法律程序即可形成被廣泛接受的公共利益。筆者認為,對公共利益進行概念上的界定僅具有工具性價值,更重要的目的是如何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符合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要保障公共利益既不被濫用,又要受到合理保護,一方面,明確公共利益的重要特征并進一步類型化;另一方面,通過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具體案件中依據法律認可的表決程序和規則進一步類型化。②基于一般人能夠接受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出發點,將公共利益界定為,由不特定多數主體享有的,具有基本性、整體性和發展性的重大利益。
對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還要做到如何區別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在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中,國家和社會在外延上市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包含的。③因此在馬克思的國家學說的影響下,我國在利益劃分上只是劃分為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兩個層面,而沒有社會公共利益這一層面的劃分。這樣就造成了在我國對于社會公共利益不當的直接的適用,未給予社會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判斷標準。筆者主張從利益享有的主體來判斷三者,國家利益的直接主體是政府,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從受益對象上來看是不特定多數的人,個人利益從受益對象來看是具體的單個人。
對于損害公共利益的環境污染或者環境破壞的行為應當由誰啟動訴訟程序,我國新《民事訴訟法》作出了由“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啟動訴訟程序,然而考慮到由于環境破壞的行為通常情況下所造成的損失巨大,危害面也相當的廣,訴訟程序復雜,只是將環境公益訴權的主體賦予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但是并沒有賦予個人,這樣的規定是否得當,筆者將從處分原則和賦予個人的優勢作出如下分析:
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于“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規定了享有環境公益訴權的組織的條件。新《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雖然規定了享有環境公益訴權的主體,但并沒有規定對享有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是否對其訴權是否具有處分權。
從處分權的內容可見,審判權的開始行使取決于原告是否提起訴訟,這就說明了處分權對審判權構成了合理的制約。反思在環境公益訴訟中,法律只是將環境公益訴權賦予了“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而并沒有將其賦予個人,如果“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行使自己的處分權對環境侵害社會公共利益不向有權管轄的法院提起訴訟,就沒法將這一違法行為帶入到審判程序中,就無法對環境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制止。
筆者主張擴大享有環境公益訴權的主體,通過法律將環境公益訴權賦予個人。這里的個人只能限定在受到環境污染侵權的個人,不是社會公民中的任意的單個人。
反訴是指在本訴的訴訟程序中,被告以原告為對方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的旨在抵消、吞并或排斥本訴訴訟請求的審判請求。④現代反訴制度的立法意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平等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公平思想是產生反訴制度最初的指導思想,也是反訴制度的重要目的所在。二是避免產生相互矛盾的判決。三是實現訴訟經濟。上述三個立法意圖中,求公平和避免相互矛盾判決的產生是最重要的立法意圖,二者既是設立反訴制度的基本指導思想,也是反訴制度的直接目的所在。相對而言,實現訴訟經濟則是前兩個意圖的派生意圖。⑤
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第十七條規定:“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此條規定直接排除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權利。此條規定雖然排除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同求,但對于同一事實造成的被告的損失被告是否可以以另行起訴的方式的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律并沒有進行規定,如果不賦予被告另行起訴的權利這樣會造成被告受到的不法侵害就無法通過法律的程序來得到救濟。一個侵權行為如果不能夠得到法律的制裁,而受害者的權益又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會有損法律的權威性。如果被告可以通過另行起訴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造成了本來可以在一個訴訟過程中可以解決的問題,而需要重新啟動另一個訴訟程序來解決,不符合訴訟經濟和訴訟效率的基本要求,訴訟經濟就是要盡可能的減少訴訟成本,盡量的減少當事人的訴累,訴訟效率就是要使糾紛在短的時間范圍內盡快的得到解決,因為司法資源的值是相對穩定的,一個案件占用過多的司法資源,這就會導致其他案件不能享受到直接本應該享有的司法資源,從而就導致了司法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因此,筆者認為排除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權利正是對反訴立法意圖實現訴訟經濟意圖的違背。
[ 注 釋 ]
①肖順武.公共利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②湯維建.新民事訴訟法適用疑難問題新釋新解[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28.
③湯維建.新民事訴訟法適用疑難問題新釋新解[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29.
④張晉紅.民事之訴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84.
⑤張晉紅.民事之訴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81-183.
[1]劉冬京,易娟.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價值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2(8).
[2]湯維建.新民事訴訟法適用疑難問題新釋新解[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28.
[3]張晉紅.民事之訴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84.
[4]顧培東.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張衛平.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蔡虹.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肖順武.公共利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