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娃
烏海市委黨校,內蒙古 烏海 016000
“依法治國”一詞的關鍵詞在于一個“法”字,而“依憲治國”最突出的中心詞是“憲”。由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于統帥地位,因此,“依法治國”中的“法”最重要的應當是“憲法”。如果治國不依憲,法治中國建設失去正確方向,依法治國的目標就不能得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 周年大會上反復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再次強調這一理念。
憲法具有兩個最重要的功能,即保障公民權利和限制國家權力。憲法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在于保障公民權利。我國和世界各國一樣,都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確定為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憲法為了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對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其保障措施做了明確規定,確立了公民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憲法的限制國家權力功能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里的“制度的籠子”是不得違反憲法規定的前提下所設立的一系列制度的總稱。公權力只有將以憲法為統領的制度作為活動準則,才能實現全社會的法治狀態,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不受制約的權力是危險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所以,公權力的行使必須依照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必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制約,才符合現代民主法治的要求,從而維護憲法在公權力運行機制中的最高權威。
我們黨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不斷總結執政經驗,借鑒國外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早已對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形成共識。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講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首先是依據憲法治理國家、建設法制國家。”胡錦濤同志曾指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重要性。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依憲執政作為一個重要執政理念,已成為黨執政方式轉變的重要目標。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首先強調黨的執政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實踐,使得黨的執政方式和工作方式從依靠政策治理向依靠憲法和法律治理轉變,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
憲法權威是指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在國家和社會日常運行中,是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的根本行為準則,簡而言之就是要體現憲法的至上性和權威性。憲法的權威來自各類憲法主體對憲法的自覺服從。這種服從既是對憲法文本的尊重,也是對憲法理念的信仰。目前,憲法權威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拘束力和規范力還不夠。一些部門將憲法只當作一部高高在上的大法,輕易地表現出對憲法的不敬不重,一些公職人員經常混淆黨的政策與憲法之間的關系,經常用各種政策取代憲法的規定,不少群眾認為憲法與普通老百姓的關系不大,無視憲法現象還相當普遍。憲法的最高的權威沒有得到尊重和維護。
我國“立法法”第90條雖然賦予國務院等五個國家機關違憲審查的權力,但這些機關實踐中并沒有很好的行駛這樣的權力。從憲法監督程序來說,缺乏憲法監督主體在行使憲法監督權時所必須遵循的方式、步驟、時限等一套規則體系,使違憲審查的啟動、對象、范圍及具體決定等處于規范層面的空白狀態。從憲法監督的內容來說,內容不全面。現行憲法規定的憲法監督內容主要包括對法律、法規以及行政命令等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的監督,對行為的監督涉及的不多,更容易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行為都不在監督范圍之內。
憲法適用是指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應用憲法處理案件的活動。由于理論界堅持不同的觀點,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憲法作為審判依據的地位至今尚未真正確立。實踐中,人們更多的強調憲法的原則性、綱領性、效力至上性,而忽略了憲法作為法律,首先應具有和普通法律相同的基本屬性,即法律性。大部分法官都堅持憲法不能成為法院判案的依據,只有極少數法官認為憲法應當成為判案的依據,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普遍適用憲法。當然,憲法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曾經被引用過。張連起、張國莉訴張學珍損害賠償案和被稱為《中國的憲法訴訟第一案——齊玉苓案》等都是人民法院在判決中適用憲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判例。但是,人民法院直接援引憲法審判案件,只限于憲法關于公民基本權利條文的規定,不得適用憲法其他方面規范進行裁判,導致憲法在實踐中的適用性不強。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和普通法律一樣都具有法律的本質屬性,都可以被司法機關適用的。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憲法司法化進程一直相當緩慢。
要依憲治國,必須要捍衛憲法的權威,要注重發揮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核心作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全社會憲法和法律意識的提高。維護憲法權威,提高全社會憲法意識是前提。社會各成員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憲法意識的培養對于每個成員的重要意義所在,使憲法意識真正成為自己要必不可少的主體意識。
憲法監督是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保證憲法有效實施的重要制度形式。首先要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構。關于憲法監督專門機構的設想,理論界普遍認同在全國人大下面設立憲法委員會,這也符合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的要求。還可以考慮制定一部憲法委員會法或者憲法委員會組織法,加強憲法監督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和優化憲法監督程序,完善憲法監督的提起、受理、審議以及裁決的整個過程,將憲法監督程序進一步優化。進一步完善備案審查制度,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確保備案審查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努力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進行審查,依法撤銷和糾正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文件,嚴把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關,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與違憲行為控制機制,及時追究和糾正一切違憲行為。
應當成為國家、組織和個人行為的最終依據與標準,讓人們逐步在觀念上接受憲法可以作為判案依據的觀念,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并且要通過合法的程序,對現有憲法進行修改,使之明確、具有制裁性,以適應現實判案的需要。其次,在司法程序中引入憲法訴訟。當任何公民和組織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在通過普通法律進行訴訟不能得到保護時或者普通法律不完善的情況下,可以尋求通過憲法訴訟來解決問題。因為在一個法治國家里,有侵權就應該有訴訟,當公民的權利受到侵害,通過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都不能有效解決時,將憲法引入訴訟程序,將憲法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依據,彌補普通法律規范的缺陷和滯后。再次,建立完善憲法解釋制度。
[1]莫紀宏.依法治國要先堅持依憲治國[N].檢察日報,2014-10-15.
[2]曾瑜.論樹立憲法權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0(3).
[3]程湘清.關于憲法監督的幾個有爭議的問題[J].法學研究,1992.
[4]秦前紅.中國憲法監督制度的現狀與未來[EB/OL].財新網,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