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琪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據國家禁毒委最新公布的《2015 中國禁毒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吸毒人員295.5 萬人,實際吸毒人員1400 萬人,平均每百人中有一人吸毒,吸毒人員約占駕照持有者20%。此外,截至2014年底全國公安機關在機動車上查獲吸毒人員1.9 萬人次,同比增長99.4%。長久以來,毒駕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人們對毒駕更是談毒駕而色變,但是截至今日,毒駕還未入刑。
我國對毒駕做出的最早規定是在《最高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吸食毒品后駕駛車輛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且負主要責任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2011年《道路交通法》規定: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的不得駕駛機動車。很顯然,我國法律對毒駕的態度是不肇事不擔責。緊隨其后,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將追逐競駛、醉酒駕駛行為納入危險駕駛罪。這一規定打破了傳統上刑法對毒駕與酒駕的等值評價。截至今日,毒駕只能依照《禁毒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作為一般違法行為處理。
近期發生的南京寶馬撞車案再一次引發了公眾對毒駕的熱議。6月24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審對毒駕進行了審議,推動毒駕入刑可謂是刻不容緩。
首先,就毒駕的行為性質而言。毒駕這一行為使得公民的人生與財產歸為一種不可控的狀態,遠遠超出了公民本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其行為實質上,違反了公共道德,違背了一般社會認知與倫理,嚴重侵害了公民權利與社會穩定。
其次,就法益侵害而言。導致法益的侵害或者危險的行為,應由刑法來懲治。“毒駕”侵害了社會大眾所不能接受且通過一般行政法規和替代處罰方式都無法彌合侵害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損失。毒駕帶來的社會危害極其嚴重,僅僅對肇事的毒駕進行規制不足以遏制毒駕的泛濫,還需對毒駕這一行為進行防御,推動毒駕入刑是為保護公眾法益。
最后,就刑法介入的必要性而言。在法律威懾力上,刑法的作用應屬最強。在《刑法修正案(八)》頒布前,毒駕和酒駕同樣適用于《道路交通法》、《禁毒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及交通肇事罪的相關規定。但是在《刑法修正案(八)》頒布后,毒駕依然保留在刑法之外,實際上,毒駕和酒駕應當被刑法等值地評價。并且,對于毒駕這種破壞力極強的行為,當行政、民事法規無以維護公共秩序時,應當由刑法承擔起維護公民權益的義務。
毒駕入刑早已成為社會共識,但毒駕入刑之定罪標準的確定是一大難點。我國可以借鑒國外作法,建立科學的毒駕定罪標準、提高毒駕檢測水平。
縱觀各國,確定毒駕罪主要采用兩種定罪標準,一種是“基于效果法”,另一種是“自證法”。
基于效果法要求執法者需要證明駕駛員的身體因服用藥物而受到損害或無法安全駕駛。根據法律規定,執法者要證明駕駛員的身體因藥物受到損害,就必須對嫌疑人進行樣本采集并送往專門機構進行檢測。然而,國外的實例證明,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并不能滿足此種檢測的需要,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投入巨大。
為了降低“基于效果法”的檢測成本,另一種定罪標準誕生了——自證法。其通過預先設定身體受損的參數值以建立統一的毒駕標準。由此又具體分為針對受損具體要求的自證法和零容忍標準的自證法。針對受損具體要求的自證法是指通過研究各類可能出現的情形得出毒駕標準。然而,藥物的作用會隨著人體的基因、年齡、體重、性別,以及藥物和藥物混合、藥物和酒精混合等情形得出不同的標準,依據現有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完成。零容忍標準自證法則是指只要檢測出人體內含有違禁物即視為違法。如今,零容忍法已經被諸多國家所采用。
現階段,我國最適合采取零容忍法的定罪標準。零容忍法相對于其他檢測方法更簡便、更高效,對于我國短期內打擊毒駕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落實零容忍法的標準要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明確毒品檢測范圍。現代毒品不僅包括了傳統毒品,還包括了新型合成毒品。根據《2015 中國禁毒報告》“要不斷強化對麻黃堿、羥亞胺等重點制毒物品的管制。”①由此可見,在我國新型合成毒品的勢頭十分迅猛。因此,據現階段所繳獲的毒品數量及種類確定毒品檢測的范圍。其次,繼續研究毒品在人體內的可檢測值。由于毒品會隨著基因等因素的變化,得出不同的檢測標準。因此,有必要加大檢測研究以應對復雜情況。最后,提高執法者對毒駕的檢測技能和評估水平。
[ 注 釋 ]
①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5 中國禁毒報告[EB/OL].http://www.mps.gov.cn/n16/n1252/n916512/43.html.
[1]包涵.論“毒駕入刑”的正當性訴求——兼論“社會危害性”的判斷和取舍[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2]李琳.新型危害行為入罪標準之確定——以質疑“毒駕入刑”為視角之分析[J].法學評論,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