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概括為兩層:第一,具體事實認識錯誤,第二,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又劃分為三層,一層客體認識錯誤,二層打擊錯誤,三層因果關系錯誤。
行為人旨加害的客體與實際造成損害的客體不符。客體認識錯誤,分為以下類型:
1.將相同社會關系的客體甲乙互置
行為人損壞所有者為甲的財物,結果造成乙的財物毀損。這種混淆相同社會關系客體的認識錯誤,并不能改變行為人罪過內容的行為性質,因而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不發生任何影響,即行為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說明此種認識錯誤不能成為犯罪故意成立的因素,也不能成為既遂犯成立判斷標準。
2.將不同社會關系的客體甲乙互置
行為人將槍支作為一般財物竊取。這種混淆不同社會關系客體的認識錯誤,行為人成立盜竊一般財物的盜竊罪,因為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內容為盜取一般財物,因此其主觀認定其犯罪性質。
3.將犯罪客體作為非犯罪客體
行為人誤以人為牲畜進行實施侵害行為。此種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基本基于行為人不能認識自己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不以故意犯罪定論,而是按過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定論,這也符合罪行法定的原則。
由于行為人本身方法的誤差,導致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所侵害的對象由甲置換為乙。打擊錯誤的典型例證,行為人舉槍射殺甲而誤傷乙。打擊錯誤分為兩種,第一種為跨越同一犯罪構成要件的打擊錯誤,第二種為未跨越同一犯罪構成要件的打擊錯誤。對于第一種打擊錯誤,則不能以同一犯罪定論,要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規則,在主客觀相統一的范疇內認定犯罪本身。如因為槍法不準射殺麻雀而反擊中人,此種情形按照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
行為人錯誤認識實施的侵害行為與所欲達成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程。錯誤認識因果關系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狹義的錯誤認識因果關系
發生了行為人預見的危害結果,但并不是按照行為人預見的因果關系的實際進程發展的情形。行為人重傷甲,甲受傷后不慎落水溺水而亡,行為人誤以為重傷行為導致甲死亡。此種情形,應按故意殺人既遂處罰,按刑法理論,俠義的錯誤認識因果關系并不要求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具體發展有明確詳盡的認識,只要對因果關系有基本部分即可。
2.事前的故意
行為人分別實施了兩個行為,第二個行為造成了危害結果,行為人誤以為危害結果為第一個行為所致。行為人主管想殺害甲,暴力行為致乙昏迷后以為甲已經死亡,遂將甲拋下懸崖,結果導致甲被摔死。行為人主觀為殺人故意,危害結果表現為他人死亡的事實,并且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備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無中止中斷事由,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既遂無不妥之處,只是行為人只能承擔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
3.提前實現犯罪構成
行為人預想的危害結果比行為人預計的提前實現。行為人想要用準備好的斧子殺害甲,由于甲體型壯碩而提前為甲準備安眠藥服下,由于安眠藥藥劑過大導致甲死亡。此種類型成立故意犯罪既遂的標準在于,行為人實施的第一個行為是否為該犯罪構成的實行行為,是實行行為則按故意犯罪既遂處理,反之,則為故意犯罪未遂。
在法律評價上,若發生的客觀事實包含輕罪的客觀事實,按輕罪的故意犯罪既遂處理。由于行為人主觀并沒有認識到重罪的客觀事實,所以不可能成立既遂的重罪的故意犯罪。
在法律評價上,若主觀故意包含輕罪的故意,有兩種處理結果:
1.若行為人實施的為具體的實行行為,并且導致重罪的危害結果,則構成重罪的未遂與輕罪(既遂)的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處罰。如行為人故意射殺甲,因打擊錯誤毀了乙的名車。行為人應按故意殺人未遂處罰,因為過失毀壞財物不構成犯罪。
2.若行為人并未實施重罪的實行行為,重罪的危害結果也沒有發生,則構成輕罪(既遂)。如行為人誤將他人遺忘物作為他人所有物而實施的盜竊行為,只能成立輕罪侵占罪而不成立重罪盜竊罪。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是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的關鍵部分,對刑事責任的重罪輕罪、既遂未遂、故意過失的認定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刑法采用的法定符合說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和犯罪構成要件主客觀相統一,行為所違反的法規范及其保護目的和認定故意和過失以及判斷結果責任歸屬相統一。
[1]舒文進.刑法中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
[2]何秉松編.刑法教科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2000:230-232.
[3]江偉編.刑事責任中的認識錯誤[EB/OL].法律教育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