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倩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1306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一次次的震撼著大眾的內心,特別是今年五月份以來,發生在各地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不斷通過互聯網被報出,下手之狠,情節之惡劣,令社會震驚。所以,我們要更加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進行探究。
Juvenile delinquency,又稱:青少年犯罪,在我國指未滿十八周歲的人所做出的違法犯罪行為。根據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作出的相關報告,可以看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小齡化現象非常明顯,未成年人犯罪時的年齡以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居多,占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更甚者,“13歲犯罪”現象突出,部分學生甚至覺得“14 歲殺人放火肯定沒事”,很多少年犯明白,十四歲之前能大干一場,十六歲之前也可以干,但是到十六歲之后就要停止,這些人是知法犯法。
我國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16 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就不能以年齡來逃避刑責;而14 周歲以上未達16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有條件的承刑責;第三種是未達14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則無需承刑責。
然而,像中國大陸這樣堅決使用14 周歲來確定負刑責與否的國家并不多。例如,在英國,最低承擔刑責的年齡是10 周歲:再如,在美國,刑事責任年齡在不同的州可能不同,在適用普通法規則的州中,14 歲以上就能負刑事責任了,低于14 歲被默認“推定缺乏刑事責任能力”,但如果控方有證據證明7 至14 歲的被告有責任能力的,就不能以未達法定年齡作為辯護理由而是應承責,這就是所謂的“惡意補足年齡原則”。
在美國,在對未成年人的法庭審理結果中,有約70%的未成年人是以非監禁方式來處理的,例如是緩刑、罰款等。但如果法官認為該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險性仍很大,就有可能將其送到如訓練學校、青少年改造中心等限制其人身自由。還有,法庭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該未成年人的父母也會受到審判。
我國《刑法》規定,十四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任何罪,都不負刑事責任。而十四周歲以上未達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只有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等八種重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還需要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還規定,因不達法定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有兩種處理辦法,一是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二是由政府收容教養。
另外,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對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除了管教和收容教養之外,還可送入工讀學校進行矯正教育。
除了刑罰,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國還有父母學校的嚴加管教、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正以及收容教養三種處理方式。
工讀學校是我國為十三歲到十七歲,有嚴重不良行為但并未達到違法犯罪程度的未成年人開設的一種特殊學校。這些人從普通的中小學退學、被開除,或者被學校認為在本校學習已不合適,但又沒達到送去少管所程度,所以被送入工讀學校學習。
然而,工讀教育是有條件的:必須經本人、其家長還有其所在學校的同意,才能送入工讀學校。當然,工讀學校太具有標志性,作為父母的肯定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學校里去,所以工讀學校的現狀也是及其不樂觀的。
而對于收容教養,因為我國的勞教制度的廢除導致了收容教養措施沒了執行的場合,故很多省市其實已經放棄了決定收容教養。
綜上所述,我們正面臨一個困境,一個未填補法律漏洞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破壞社會的和諧。對此,本人認為,首先,我們能否降低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起始年齡。因為不能否認的是,現在的孩子的發育至少比20年前提前2-3年,心理也很“早熟”。所以,繼續以十四歲作為未成年人承擔刑責的年齡的起點可能已不太合適。
其次,相對于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對低齡且不負刑事責任的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處理的具體規定來說,我國的規定確實是強制力不夠,實施的可能性也較低。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增加制定這方面的相關規定,讓那些“知法犯法”的未成年人不再“惡意”犯罪,用有力的懲處手段來震懾他們。
[1]“少年暴力案件頻發:年齡是免罰護身符”[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703/44095790_0.shtml.
[2]“霸凌不斷:能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EB/OL].http://news.hexun.com/2015-06-24/176979803.html.
[3]李慧翔.未成年不是擋箭牌美國懲治惡童的司法程序[N].南方周末,2014-01-09.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EB/OL].新華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