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晴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公眾參與在保障環境評價制度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工作開展之前,公眾就有權知道規劃項目的具體內容,并有對項目的可行性提出建議的權利;在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時,公眾基于法律的規定可以行使知情權并反饋環境影響評價。當反饋的評價得不到滿足時,公眾可以通過論證會或者其他救濟手段進行救濟。
公眾參與是推進環境影響評價民主進程的手段。政策制定者應尊重當地群眾的參與權,傾聽他們的要求和建議,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減少項目中產生的沖突和對抗,調整和完善規劃和補償措施。
公眾廣泛地參與到環評的全過程能體現政策制定者和項目方對公眾意見的重視,對整個項目的啟動運營能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公眾的參與使公眾充分認識開發或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要求,保證項目實施對環境不構成威脅,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以犧牲社會和環境利益為代價①。
我國1996年出臺的《水污染防治法》和《噪聲污染防治法》是保障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法律,并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第一次立法。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細化了公眾參與建設項目的相關規定,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②。但是該法律較多的是框架性的、原則性的規定,沒有詳細的具體法規和規章制度配套。
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相關立法過于原則和抽象,導致可操作性不高,實施困難。具體表現為:其中,《憲法》、《環境保護法》中的沒有詳細規定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污染噪聲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的相關環評內容不夠明確,概念模糊;《環境影響評價法》新增的鼓勵公眾參與的條款沒有對法律實踐中的具體操作進行規范說明。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規定公眾可以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批之前的環節,這與國外公眾參與環評的階段相比明顯延后。因此,如果公眾在環評報告書報準備階段之后才讓公眾參與,會造成公眾參與環評的時間太晚,公眾的環評過程不充足,也使公眾意見難以真正落實。
《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沒有規定公眾參與權利受到損害的救濟方式,也沒有明確建設單位在應有過錯時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在這種現狀下,即使權利受到損害,由于公眾參與權中沒有引進公民訴訟條款,公眾參與環境影響測評的司法救濟渠道是堵塞的,整個制度缺少了保障,無法向法院提出訴訟。
為了提高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積極性,應明確規定,按照法定程序參與環評的公眾,其活動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應由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等配合提供,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損害公眾的環評權。
我國現有環評的范圍沒有包含一般的政策規劃,這會造成如果是政策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時,不利于公眾行使其權利。因此從環保的角度出發,應將一般規劃和政策的環境影響評價也納入公眾參與,從而提高項目的質量,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為了使環境影響評估中的公眾參與更加充分,應在確定規劃或建設項目時就采取信息公開和公眾調查的方式,來征詢公眾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公眾獲得較多的環境資料,使公眾真正參與到對環境的影響評估中,也使編制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初稿是通過采納民意完成的。
為了通暢的司法救濟渠道,應該規定公眾擁有通過法院尋求有效的司法保護的權利,且相關機構應該無條件對公眾的司法救濟申請提供足夠的幫助。這樣一來就確保了環境影響的權利評估過程中公眾的參與行為有理有據且有司法保障,打消了公眾的顧慮,從制度層面上對公眾的參與權進行了有效保護。
[ 注 釋 ]
①袁遠.公眾參與對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J].企業研究,2010(12):38-39.
②卞耀武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11.
[1]袁遠.公眾參與對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J].企業研究,2010(12):38-39.
[2]卞耀武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11.
[3]蔡先鳳,唐大為.環境法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81.
[4]Wood,C,1995,Environment al Impact Assessment:A Comparative review.Longman,Harlow(Essex)P225.
[5]王樹義.環境法系列專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