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財產約定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研究
范天瑞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摘要:在婚前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達成財產約定協議,協議所涉及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效力究竟如何,這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夫妻財產約定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應當嚴格適用《物權法》的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和物權變動的基本規則;而有學者認為其應當適用《婚姻法》的特殊規則。本文認為應當嚴格區分夫妻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不能一概而論。
關鍵詞:夫妻財產約定;物權變動;不動產物權
中圖分類號:D923.9
作者簡介:范天瑞(1988-),男,山東臨沂人,遼寧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
一、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性質
我國立法中夫妻財產制有法定夫妻財產制和約定夫妻財產制兩種類型,約定財產制優先于法定財產制,《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前財產或者婚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共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這是對我國約定財產制度的完善。
關于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在理論界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學說。(一)財產行為說。該學說認為雖然夫妻財產約定行為發生在夫妻之間,但其實質仍然是財產行為,而非身份行為。(二)身份行為說。日本學者中川善之助將身份行為分為三種:第一,形成的身份行為,指直接以身份的創設、變更和廢止為目的的行為;第二,支配的身份行為,指基于身份而于他人的身上所為某種身份的支配行為,如親權的行使等;第三,附隨的身份行為,指附隨于身份關系的行為,又分為附隨于身份行為的行為與附隨于身份法的事實行為,約定夫妻財產制就屬于前者。(三)物權契約說。該說認為夫妻之間財產約定在性質上屬于物權契約,夫妻之間因財產約定行為的生效而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四)贈與合同說,夫妻之間將一方的個人財產約定為對方所有或者共同所有,實質上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贈與,兩人之間的約定實為合同。
筆者認為,(一)夫妻財產約定行為并非身份行為,而是和夫妻關系密切相關的財產行為,其本質仍是財產行為,但區別于一般的財產行為。(二)將此約定行為定性為物權契約也不合適,我國不承認獨立于債權行為的物權行為,而采用的是法律行為理論,因此不予采納。(三)夫妻財產約定行為是建立在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以當事人存在夫妻關系為前提,我們很難說,這是夫妻一方對另一方的無償贈與。
二、夫妻財產約定與不動產物權變動
《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可以分為法律行為和非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屬于以法律行為引起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情形,而如建造、繼承等非法律行為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就屬于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
夫妻財產約定顯然屬于法律行為,那么因夫妻財產約定所引起的物權變動是否也要符合《物權法》第9條規定的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理論界并未達成共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夫妻財產約定屬于身份行為,當然應當適用婚姻法的規定,而非物權法,不必受物權法規定的約束。(二)夫妻財產約定屬于物權契約,夫妻之間的約定生效,則物權當然發生效力,不必遵循物權法規定的不動產的登記變動模式。(三)夫妻之間財產約定屬于贈與合同,因此物權的變動當然需要符合物權法的規定嚴格履行登記程序,而且不動產在登記之前贈與一方還可以使用合同法規定的任意撤銷權。
由于以上我們已經對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進行了合理的定性,因此以上三種觀點自有其不合理之處。我們認為夫妻財產約定本質上仍是財產行為,但是和夫妻關系密切關聯的財產行為,因此,因夫妻財產約定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既要適用婚姻法的規定,也要適用物權法的規定。在夫妻財產約定引起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情形下,嚴格區分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首先,在夫妻內部關系上,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應當適用婚姻法的規定,因夫妻之間約定的生效直接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無需履行物權法規定的登記程序,這符合我國關于婚姻家庭立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精神;其次,在夫妻外部關系上,應當優先適用物權法的規定,以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而保護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
三、夫妻財產約定與第三人權利的保護
由于夫妻財產約定依據《婚姻法》會直接產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效力,因此就會出現不動產的實際權利歸屬和登記權利狀況不一致的情況。此時,對于進行交易第三人的權利保護值得我們重點研究。
《物權法》第19條和第31條分別規定了更正登記和轉移登記制度,為我們有效消除不動產實際權利歸屬和登記權利狀況不一致的狀況提供了有效解決途徑。夫妻之間關于不動產的財產約定導致不動產權利狀況發生改變的,可以采用更正登記使公示物權和實質物權一致,從而消除交易的權利瑕疵隱患。
當夫妻沒有及時就夫妻財產約定情況進行及時變更登記時,就會出現公示物權和實質物權不一致的情況,此時參與交易的第三人無從也沒有義務知曉夫妻內部的約定,當出現夫妻一方無權處分不動產時,第三人完全可以依照不動產的外部公示情況,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不動產物權,已達到對第三人的權利保護。而被侵權的一方可以依據夫妻內部協議向侵權一方主張損害賠償。
[參考文獻]
[1]田韶華.婚姻領域內物權變動的法律適用[J].法學,2009(3).
[2]許莉.夫妻財產歸屬之法律適用[J].法學,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