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刊記者 陳 暉
特色產業為青川農業添活力
文/圖 本刊記者 陳 暉
青川打破傳統農業格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并向規模化、生態化邁進
4月26日下午,站在青川縣喬莊鎮石元村碧嶺標準化茶葉示范園,來自寧波市的采訪團成員不斷感嘆:在寧波都沒有見到管理這么好的現代化茶園,青川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2014年,示范園名優茶產量2.5噸,實現產值5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喬莊鎮黨委書記羅彥清介紹說,“示范園年帶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22人,支出務工人員工資66萬元。”如果不聽創業者唐懷碧講述,你很難相信眼前的茶園以前是一片荒山:“我是2002年投資213萬元在荒山荒坡上建茶園的,多虧有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白堃元教授指導,引進了‘龍井43’和‘龍井長葉’兩個優良茶樹品種。2005年投產,2006年進入盛產期。”
唐懷碧的碧嶺茶葉公司是青川縣政府扶持的4家市級龍頭企業之一。“圍繞茶葉產業,我們這些年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規范組建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青川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心主任張迅介紹說。

現代化管理之下的碧嶺標準化茶葉示范園
青川縣一改過去單家獨戶、管理粗放的生產方式,產業發展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最大的茶葉龍頭——七佛茶葉公司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2013年銷售收入突破2000萬元,2014年繳稅額達158萬元。
記者在縣農業局產業分布圖上看到,以蒿溪鄉為中心,以孔溪至房石為主線,累計20多萬畝茶葉產業帶基本形成,覆蓋32個鄉鎮、3.08萬戶、12.46萬茶農。
全縣完成了18個鄉鎮2.4萬畝低產茶園改造,茶葉萬畝示范園達到5個。茶葉基地達22.5萬畝,產量達到2750噸,產值3.2億元,2014年茶農人均增收2660元。
“全縣人均1畝以上的茶葉專業鄉14個,人均茶園面積兩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村16個,人均茶園面積3畝以上的專業村8個,基地規模排序在全省前10位,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優勢茶區。”張迅說。
目前,青溪現代農業、三谷現代農業、白龍湖水產、蒿溪茶葉等示范園區相繼建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使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銀杏、山珍食用菌等六大特色集團產業提質增效,產業發展規模、產量、產值均實現大幅增長。
“天麻產業讓我們全鄉人均年增收3000元,這是真正的百姓經濟。”在茶壩鄉,80后鄉黨委書記王露笑著說。
天麻是青川縣的7個地標產品之一。茶壩鄉最早嘗試人工種植天麻,目前已是省級“天麻基地鄉”。
家家戶戶種植天麻,如何保證品質?
答案:標準化生產。
“每年3月是天麻種植的黃金時期,從發菌、育種、培棒我們都有嚴格、規范的流程。”王露說。標準化貫穿整個生產流程:各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為每家每戶詳細講解和現場指導相關種植技術,做到了前期天麻種植科學化、規范化,確保成活率;縣老科協專家團現場督導,重點對天麻管護期間殺蟲、保溫、保濕、除雜草、除雜菌等方面作詳細培訓,確保管護的規范化。
控規模、穩生產、攻質量、提水平,茶壩鄉繁育出天麻“零”代種3000平方米,種植天麻100萬平方米,產出商品天麻800噸,天麻產業全年總產值達3000萬元。來自廣安市農工委、四川農業大學等多個考察團及專家組前來考察學習,天麻種子、菌棒、技術等也隨之輸出。
“目前,天麻產業正在向縱深發展,茶壩天麻專業合作社與廣元赤健中藥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供銷合作意向,擬將茶壩建設成赤健中藥公司天麻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化生產基地。”鄉長唐元東介紹說,為進一步提升茶壩天麻產品的內在品質,提升產品形象,茶壩天麻有機認證工作已啟動,上報有機認證面積300畝,種植外圍實地和產品抽檢已通過相關驗證。天麻烘干、屑片等初步加工技術也在摸索和探討中。
“山珍之最在青川”,青川生產黑木耳歷史悠久,根據地方志記載有史可查的可以追溯到唐朝,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先輩們早年用馬幫、人力將木耳運到成都、江油、西安等地銷售,在原中壩場(今江油市)就設有青川黑木耳專銷店。
青川黑木耳因口感好、干物質含量高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國家黑木耳質標。“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和“青川竹蓀”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名牌”產品稱號。另外,還有“天然高級保鮮品”之稱的香菇和“山珍之王”之稱的竹蓀等食用菌品質優良。這些知名品牌凸顯了青川農產品的地域性和知名度,為農產品的銷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川珍實業有限公司的車間生產線上,一袋袋黑木耳正在被檢測、包裝。2010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授予“川珍牌”注冊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廣元市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2011年9月,公司生產的“青川黑木耳”成功取得“中國有機產品”認證。
“公司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成功實施了段木密植黑木耳菌種選育和栽培。經過幾年發展,使全縣黑木耳產量突破1500噸,進入全國黑木耳10強縣行列。”公司辦公室主任丁元福說。目前公司已建成川北最大、四川省一流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并與四川大學共建“林副產品加工研發中心”,成為“四川大學產學研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川大食品學院為公司研制開發了“即食香辣黑木耳”等多個產品,單項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提升了黑木耳的增值空間,利潤在原來初級加工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黑木耳營養粉系列產品,產品附加值較出售原材料相比,達到翻兩番的目標,新增產值5500萬元。

川珍實業帶動農民增收顯著
截至目前,全縣1.2萬農戶與公司簽訂了山珍“種植合同”;發展了黑木耳竹蓀基地2.23萬畝。公司連接的全縣農戶也在品牌升級中不斷受益。去年,全縣食用菌總產量達1.1萬噸,產值7.2億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028元。此外,建成(油菜/玉米/竹蓀)糧經復合型基地5000多畝,每畝獲產值1.44萬元、純收益1萬元以上,“千斤糧萬元錢”變成現實。
“靠山吃山,山的文章做好了,農業發展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縣委書記羅云說,“目前,我縣已成功創建為‘四川省現代農業建設重點縣’、‘省級林業產業強縣’、‘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縣’。今后還要繼續加強對‘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青川竹蓀’等地標產品的打造,爭取經過3至5年打造成為中國名牌產品,提升青川食用菌產品在全國的知名度。”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