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夏若云
給流動黨員安個“家”
文 / 本刊記者 夏若云

大邑流動黨員拉薩黨委走訪慰問農民工
農村人口的流動已成為常態,作為勞務輸出大省,截至去年,我省流動人口總數超過1200萬,其中有27萬余名流動黨員。
無論是對于流出地還是流入地來說,服務管理好這一龐大群體都是新時期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我省結合實際,在農村改革實驗區黨建試點中,“自我加壓”進一步探索流動黨員黨建工作,努力開創流動黨員管理和服務新模式。
今年1月5日,大邑縣黨代會剛剛結束,第二天,在拉薩工作的大邑籍黨員安志恩就在微信群上收到了來自家鄉的黨代會報告。點開微信群對話框,大家議論紛紛,一片熱鬧,“報告客觀、全面地總結了去年全縣的情況,讓我們心里透亮了!”“報告勾畫了家鄉發展藍圖,令人振奮!”
這個由大邑縣流動黨員拉薩黨委建立的微信群,吸納了山南、日喀則、那曲、靈芝、昌都、拉薩5地1市的6個黨支部負責人和積極分子。“目前群里有27個人,下一步準備吸納更多的黨員進來。”大邑縣流動黨員拉薩黨委書記張利全說。
大邑縣是勞務輸出大縣,農民工5萬多人,在西藏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就有1.4萬人。大邑縣流動黨員拉薩黨委成立于2013年12月,共有流動黨員168名,聯系服務上萬名大邑籍民工。
“上頭沒得文件,我們沒有經驗,全是自己一手一腳探索出來的。”大邑縣董場鎮黨委副書記譚海泉是大邑縣流動黨員拉薩黨委的牽頭人之一。回憶起拉薩黨委由最初3個人的支部發展到現在黨員遍布整個藏區的黨委,他很是感慨。
拉薩黨委成立以來,以建設“流動黨員和農民工之家”、服務促進川藏兩地發展為目標,致力于加強黨群共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維護農民工權益、促進民工就業、關心和幫扶藏區及家鄉的貧困群眾。為了聯系流動黨員和農民工,拉薩黨委在互聯網上開通了網站。身處異地的流動黨員們也主動搜集所在城市的務工信息,為家鄉的勞務輸出牽線搭橋。
這些年來,拉薩黨委先后調處民工維權和討薪事件100余次,幫助400多名民工追回被欠工資近500多萬元,幫助8500多位民工實現了就業,通過流動黨員企業家捐款等方式,籌資設立民工救助基金。
有了拉薩黨委的經驗,今年在探索流動黨員黨建工作中,大邑縣著手構建新型外出流動黨員動態管理機制,依托各鄉鎮(街道)黨(工)委和西藏拉薩、安徽合肥、廣西環江、青海玉樹等4個流動黨組織,以《流動黨員活動證》為紐帶,探索實施動態管理,“黨員流動到哪里,黨組織的管理就覆蓋到哪里。”把外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破解發展黨員難、開展活動難、黨員發揮作用難等問題。
近年來,成都市作為區域性城市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流入城市務工經商和購房居住的農民工黨員也在不斷增加。如何為這些流動黨員服務,并在服務中加強教育管理,是試驗區黨建試點探索中的一大難點。

彩虹集團黨委開展黨建主題活動
為探索流入地黨組織管理流動黨員的路子,武侯區建立了“三級服務機構”,即在各街道黨政辦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在各社區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點,在轄區重要場所周邊設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分點。
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機構建立后,為了摸清流動黨員底子,武侯區在轄區內開展了社區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找流動黨員、流動黨員找社區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的“雙找”活動,解決流動黨員“安家難”的問題。
武侯區簇橋街道錦城社區成立于2014年7月,是武侯區最年輕的社區之一。今年5月11日開始,錦城社區黨支部在社區主要單元樓、居民院落、廣場、街道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張貼了3000多份《致轄區黨員一封信》,并公布了錦城社區黨支部的聯系電話。如今,已有36名流動黨員到社區報到,過上了正常的組織生活。
80后黨員范玉林長期在外打工,從家鄉南部縣來到成都,一直處在“流動”狀態。2013年,他來到了錦城社區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今年通過“找黨員”活動回歸組織懷抱。“加入社區活動,參加組織生活,可以加深對黨的認識和政策了解,提高自身的素質,想發揮黨員作用也有了用武之地。”
黨員騰彩華是廣安岳池人,今年67歲的他來成都兩年多,一直住在武侯區兒子家。“離開了組織始終覺得不自在”,騰彩華說,“看到社區張貼的《致廣大黨員的一封信》,當天下午就過來報到了,找到組織才有了談心和傾訴的地方。”
“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和服務,我們仍處于探索階段。”武侯區委組織部組織科長馬揚說,“流入黨員身份難掌握是黨建工作中面臨的難題之一,部分黨員不愿意或不能夠提供自己的黨員身份證明,以致無法核實其黨員身份,無法納入流動黨員臺賬管理。”
脫離了流出地黨組織的教育管理,流動黨員黨性意識逐漸淡化,榮譽感和歸屬感也逐漸下降。為了增強流入黨員的歸屬感,武侯區依托文體活動、社區民情代表議事會等載體,堅持組織轄區流入黨員每年召開一至二次聯誼會,切實幫助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與此同時,各街道社區不定期組織開展流入黨員就業培訓會,邀請市、區勞動就業部門相關專業人士開展就業培訓和咨詢。
成都彩虹集團員工來自全國各地,公司為了加強對流動黨員的隊伍管理,將持有流動黨員證、臨時組織關系或黨員身份證明書的員工根據工作關系,編入各黨支部,流動黨員既可以參加支部和黨委組織的各項活動,也能履行黨員義務和職責,享受黨章規定的權利。
“由于公司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度,農民工流動黨員較多。”彩虹集團黨委書記文宗芳說,“流動黨員比普通員工更加敬業,在公司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非常好,許多黨員第一次參加組織生活時十分感動。”
黨員楊子實在江蘇、云南都工作過,今年4月底,他來到成都結束了多年的漂泊生活,“集團黨委開展的組織生活很豐富,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我已經決定在成都安家了。”
距成都178公里以外,內江市中區作為另一試點區,為了讓流動在外的黨員找到歸屬,開展了QQ群管理流動黨員試點,為農民工黨員建立了網上之“家”。經過實踐探索,這個不斷擴大的QQ群成為黨建資源共享平臺和通道,外出流動黨員對鄉鎮黨委主要工作和相關政策及家鄉發展變化知曉率達98%。
“我們定期將上級的決策部署、全鄉的發展規劃、惠農政策、招商引資、務工、招考、黨建信息發布到QQ共享中。”市中區伏龍鄉組織員王婧說,在外的流動黨員隨時都能查閱全區、全鄉和村上工作動態。
“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想聊什么聊什么,拉近了組織和我們的關系。”在外務工的伏龍鄉流動黨員李強說,在QQ群里與大家交流,讓遠離家鄉的他很有歸屬感。
本欄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