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文波
社區呼喚專業人才
文 / 本刊記者 周文波
5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全國社區工作者資格考試季節,酒都宜賓市共有401人報名,其中僅宜賓縣報考的就有98人,幾乎占全市報名人數的四分之一。今年宜賓縣社工考試這樣火,都有些什么人報名呢?
細問之下讓人大跌眼鏡,除了社區干部和剛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外,相當一部分來自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其中還有幾名正科級干部,他們為何青睞社工呢?
“掌握社工專業知識,做群眾工作就能多門技巧,不但工作上得心應手,自己也能獲得被群眾尊重信賴的成就感。”縣社工委專職副書記孫健直言。
近年來,隨著黨員“雙報到”等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紛紛在8小時之外參與所在社區開展的結對訪貧問苦、關心留守兒童、調解鄰里糾紛等活動中來。時間一長,不少干部感到力不從心,縣人才辦副主任孫利群說:“有的干部平時覺得社區工作不過是些芝麻小事,但輪到自己參與調處糾紛時,往往幫不上忙搭不上話,產生了做群眾工作的本領恐慌。”
“達到群眾愛聽愿聽的境界可算是技術活,人家學過社工專業的就是不一樣啊!”一件親歷的事讓孫健至今難忘。某社區兩位老人的兒女長期不在身邊,老人郁郁寡歡乃至有了厭世念頭,社區干部屢屢上門探望均收效甚微。這時,宜賓學院社會專業的幾位大學生志愿者上門了,先是爺爺奶奶喊得老人心頭熱,又是勸老人理解兒女在外打工不容易。當老人高興時趁勢打通兒女電話,輕言細語勸對方即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要多打電話讓老人聽聽聲音得到精神安慰。志愿者幾次探望后,老兩口變得興致勃勃,先前的悲觀情緒一掃而光。
“全縣已有50個城鎮社區,社工人才需求量相當大,但持證人員寥寥無幾。”縣委組織部統計信息顯示:按每萬人配置5名持證社會工作人員規劃,103萬人口的宜賓縣應有515名持證社工人員。目前,全縣共有160名社區干部,而持證者僅有兩名。
為了加強社區工作專業化,宜賓縣除和宜賓學院、廣州中山大學加強合作交流,大力培養社會工作專用人才外,還建立激勵機制,將受表彰的“社工人才之星”納入縣管拔尖人才庫培養使用。
“不多掌握點法律法規知識,你調解處理糾紛就抓不住要害。”長期和社工人員打交道的孫健認為,參加系統學習、提高專業化程度對社區干部很有必要,單靠“熱心腸”和“老辦法”很難解決復雜的新問題。
多次受到上級表彰的岷江社區黨委書記母生彪是全縣僅有的兩名社區持證干部之一,其耐心細致的工作方法深受居民好評,但經驗豐富的社區干部也有過束手無策的時候。幾年前,他所在的社區有一個蠻橫兒媳長期打罵公婆,他三番五次上門調解也無濟于事,母生彪氣急之下脫口而出∶“你再敢打老人,我就找人來打你這個忤逆不孝的家伙!”
事后,母生彪也懊惱不已,雖然鎮住了蠻不講理的媳婦,但處理方式顯然不妥,自己哪像個黨員干部,簡直和社會上的人差不多嘛。系統學習了社工專業知識后的母生彪再也沒犯過類似的“低級失誤”,當記者開玩笑問他假如再碰上這種事該咋辦時,母生彪嘿嘿一笑,“先批評教育耐心調解,實在無效就警告對方虐待老人屬違法行為,我作為社區干部就可以代替老人起訴將你告上法庭,用法律來懲治你這個不孝兒媳。”
“搞好社區服務工作,除了適度引進專業社會工作者外,更關鍵的是通過參加社會工作人才專題培訓,采取專家講授、專題研討和參觀考察的方式提高現有社區干部水平,努力做到人崗相適。”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辦主任陳備介紹,“宜賓縣已確定今年7月選派60名社工人才骨干赴廣州中山大學參加學習培訓,同時計劃用6年時間培養出500名左右社工骨干人才,基本滿足全縣需求。”
責任編輯:劉艷梅

社區敬老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