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羅江組
樹起—面旗 引領—方人
——記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米貞亮
文/圖 羅江組
編者按:“七一”前夕,我省表彰了一大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本期選取了其中三位基層干部,傾聽他們的故事,直面他們的生活,感受共產黨人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卓越風采。
《老君:沒有秘密的村莊》,這是德陽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的一則文章。文章向讀者介紹了一個從村務管理到財務公開,再到干部任用等方面無處不陽光的羅江縣新盛鎮老君村。很多人都會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能讓一個農業村莊綻放如此光彩?
“老君有個米貞亮,敢說敢做不丟樣。”村上群眾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揭示出了答案。

米貞亮(左)向參觀學習人員介紹經驗
前不久,在老君村進行“三同”學習的土城村婦女主任曾曉蓉說:“我從來沒見過還有像米書記這樣當村干部的。他沒有周末,隨時在村上都找得到他。感覺他是把村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經營,把群眾也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在他的帶領下,村組干部都很團結、很齊心。感覺老君村就是有一根主心骨,在支撐著大家,而這根主心骨,就是米書記。”
米貞亮平常總是告訴身邊的人,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心中要始終裝著老百姓,以群眾的利益為先。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他是最早趕到村辦公室的。也是他,不計日夜,奔走于各家各戶,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無恙。2013年“6·29”特大暴雨那晚,他卷起褲腳就往外沖。他說:“我們村近1000畝的制種水稻,不去守到起,老百姓今年怕是過不到安生年了。”2014年秸稈禁燒這段時間,沒有什么三班倒,沒有白班夜班,他天天守在村上,在田間地頭轉著,“秸稈禁燒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但現在有些群眾不理解,需要逐步幫他們轉變觀念,所以在大家轉變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去村上守到。”
在村上鄰里鄉親互助會公示欄里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廖基友。他是村上的黨員,也是五保戶,家庭困難,常年靠各級政府的幫扶生活。而在此次捐助中,他竟然拿出了50元,比一般的群眾還要捐得多。“你們看我身上穿的、屋頭用的,基本上都是米書記送的。這么多年來,一直是米書記在幫助我。人家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現在沒能力回報,但也還是想向米書記學習,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老黨員廖基友如是說。

米貞亮為村民辦理大病救助事宜
在村上公示欄中的群眾意見一欄,寫著這樣一段話:老君村十二組唐桂芳說,本來胡主任來座談,了解組長情況,大家以為要改選組長,結果沒有改選,仍然是米貞華,是米貞華給米貞亮送了禮,才沒有改選。
后經上級部門調查了解,原來米貞華在群眾中威信高,能力也很突出,事實并不是個別群眾所反映的那樣。而在村支書米貞亮心中,自有一本干部任用明白賬。在村組干部管理上,老君實行“四定”(定崗、定責、定員、定獎懲)嚴格管理干部。從干部包片聯系組、產業發展到干部服務群眾的態度等都細化了考核獎懲。米貞亮說,這樣下來,干部作風明顯轉變了,主動履職、主動作為的意識明顯增強。
“對于米書記,我們是又愛又‘恨’啊!”村文書羅俊蓉說,“自從我任村文書以來,就我看到的,米書記總是最先到辦公室、最晚走的那一個,有時候感覺他是不是頭天晚上沒回去哦。像他這么認真負責的書記真的少,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但是,一想到他喊我交電費這個事就委屈啊。為了方便群眾辦事,我自己出錢買了一臺復印機,結果年終了,他還讓我繳納電費。當時真是氣憤得很,不過呢,現在看來,米書記是對的。電費不多,繳納了,心里做事坦坦蕩蕩的。”
對于村干部,不按時坐班、遲到早退,發現一次扣50元;電話要保持通訊暢通,打電話關機一次扣20元;對村干部分管的組,組上有一項工作不達標,組長扣多少,村干部就扣多少。這一系列嚴格的定獎懲考核機制,使村四職干部主動履職、主動作為。
“村‘兩委’應該組織在家的老黨員,搞一些養殖之類的事情,這樣既發揮了黨員作用,又發展了產業。”“要把黨員作用發揮出來,不要讓某些黨員只掛牌、不做事。”這些建議,都是老黨員李又會在支部會上提出來的。據說,他以前是從來不關心村上的事,現在,他積極地為黨員如何樹好旗幟、村上產業如何發展等出謀劃策。
原來,這是老君村對黨員的一種激勵模式——黨員積分評星。米貞亮說,我們這些農村黨員都是很樸實的,他們其實很想為村上做事,但要真正發揮農村黨員的作用,還是需要管理激勵機制。所以,我們探索出“五好”模式的黨員積分評星管理黨員的辦法:把年輕的黨員組織起來搞發展、搞服務;年老的黨員組織起來搞宣傳;外出的黨員號召他們為村上建言獻計。這樣,干部、黨員都動起來了,老百姓才能跟著動,才能把老君村做強做大。
能否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說到底還是得看干部能不能帶領他們致富。如今的老君村全年人均收入早已超過全縣設定的2016年人均收入總目標,名列全鎮前茅。
米貞亮總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當一天干部,就要為老百姓做一件實事。”話是這樣說,事也是這樣做的。自2007年米貞亮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共硬化組道8條,修建提灌站1座、堰塘28口、溝渠3000米。今年,老君村在現有水稻制種800畝、油菜制種1100畝、薄殼核桃1200畝的基礎上,新發展魚腥草、青椒、南瓜、絲瓜等蔬菜作物800畝,預計實現農民增收600萬元。如今,老君村從一個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制種村”、“陽光村”。
古人云: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就是標桿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