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嬋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5
?
完善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問題的若干探討
劉蘇嬋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沈陽110035

摘要:2015年8月20日,首次由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等多個政法部門針對律師工作問題的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表示,如果無視律師的合理意見,錯案發生幾率就會上升,中央政法各部門要充分保障律師的執業權利,將法律已規定的律師會見通信權等落實到位。筆者擬依循從理論到實踐的思路,先分析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權的必要性,再針對我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存在的問題作出檢討和分析,最后對完善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權提出了若干思考。
關鍵詞: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合理限制

一、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的必要性
二戰以后,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觀念頻頻出現在重要的國際公約中。具體到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最具標志性的立法體現是賦予了律師的刑事訴訟辯護權或者說是大大充實了律師的刑事訴訟辯護權。極具代表性之一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規定:凡受刑事控告者,都有相當的時間和便利來準備他的自我辯護并與他自己選擇的律師聯絡。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迸c一般的社會關系不同,辯護關系屬于社會關系中的特殊信賴關系,犯罪嫌疑人只有充分接觸律師,并進行自由的交流和溝通,才能達到有效辯護的結果。律師通過與犯罪嫌疑人接觸,可以了解到偵查機關針對其開展的刑事訴訟程序的相關資訊,從而深入把握案情,運用專業的法律知識,制定進一步辯護方針。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指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利于促進辦案人員增強責任意識,通過法庭審判的程序公正地實現案件裁判的實體公正,有效地防范冤假錯案發生。實現程序正義、司法公正,需要形成控審分離、控辯平衡、審判中立的三角結構,而保持訴訟三角結構穩定的關鍵之一,是律師與犯罪嫌疑人組成的辯護力量能夠與代表國家的控訴力量對抗。如果律師的辯護權在偵查階段不能充分發揮,控訴就會偏離它的應指方向,程序正義也將無法實現?!肚嗌倌攴缸镅芯俊菲诳囊黄}為《刑訊逼供調查報告》的文章顯示,47.54%的警察調查對象對嫌疑人有過很多次或多次“粗暴行為”,只有11.48%的被調查者表示“從未有過”。如果律師在偵查階段有權利會見當事人,偵查機關的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會得到一定監督,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會被激活。自從2012年《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很多律師都反映檢察機關加大了對辦案機關程序是否合法的監督。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檢察機關共受理律師控告辦案機關阻礙刑事訴訟權利案件4109件,通知有關辦案機關糾正3372件。
二、現階段律師會見權存在的不足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偵查階段律師的會見權,并未對具體的會見時間、次數作出規定。司法實踐中,辦案機關一般要求律師在偵查階段只能會見兩次或三次當事人,每次會見的時間也有具體的要求。超過規定的次數之后會見將不被準許,超過規定的時間也將會被打斷。最高檢檢察長曹建明在今年8月的全國律師工作會議上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律師反映較多的問題是賄賂案件的“會見難”。實踐中,一些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擔心影響偵查、泄露案情,以“特別重大賄賂案件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為由,不安排律師會見,或者將律師會見時間限制在半小時之內。新刑訴法及相關規定未對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間、次數作出規定的原因可能是考慮到案件的復雜程度而不宜作出統一的規定,目的是讓偵查機關根據具體案情作出不同決定,而非允許辦案機關肆意限制會見時間和次數。
《刑事訴訟法》第37條第4款規定:“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具體到實踐,這一規定增加了偵查人員的辦案難度。首先是偵查機關的同步全程錄音錄像問題。刑訴法規定了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錄音或者錄像,并且要保持錄音或錄像的完整性、全程性。這與律師會見不被監聽產生了沖突,同時引發了操作層面的問題,如律師介入后,全程的錄音錄像是否中斷、被“中斷”的錄音錄像如何“銜接”等。其次是在監視居住期間,法律規定執行機關可以對被監視的犯罪嫌疑人采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而當被監視的犯罪嫌疑人會見其辯護律師時,執行機關還是否可以繼續進行監控、監視,法律并沒有給出規定。還有,在會見不被監聽時,在律師單獨會見犯罪嫌疑人過程中,出現犯罪嫌疑人自殺、自殘甚至逃跑等安全責任的歸屬問題。
《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了律師救濟的途徑,“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或者控告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毙淘V法雖然完善了律師訴訟權利遭到侵害時的救濟程序,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失衡情況。究其根本是缺少中立的裁判者。同級或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是律師權利遭到侵犯時的救濟對象,而本質上其又屬于偵查機關,均難以擔任中立裁判者的角色。此外,法律規定的律師會見權遭到侵犯后的救濟方法是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但如果此時案件已偵查終結,移交起訴,這種方法對偵查階段律師的會見權是無法救濟的。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46條規定,對于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人民檢察院在偵查終結前應當許可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如果檢察機關違反上述規定,在未安排犯罪嫌疑人與律師會見的情況下就將案件移交起訴,那么即使辯護律師的會見權得到救濟,但案件已經進入到審判階段,此時的救濟也只能是遲到的救濟。
三、解決我國偵查期間律師會見問題的途徑
在完善“會見不被監聽”方面,可以借鑒歐洲人權法院的“眼可見而耳不得聞”原則。“眼可見而耳不得聞”即犯罪嫌疑人與辯護律師的會見存在保密特權,僅可以監聽,而不可以耳聞其內容(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方式)。將“眼見而耳不可聞”原則運用到我國,能有效化解會見不被監聽與偵查過程全程錄音錄像、監視居住時的電子監控之間的沖突,同時也能避免律師在單獨會見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出現犯罪嫌疑人自殺、自殘甚至逃跑等情況。從2012年6月開始,宜春市公安局先后斥資600余萬元,對看守所進行了升級改造。1月28日,宜春市看守所所長趙鐵漢向《新法制報》記者介紹說,該所共建了4件律師會見室,并且安裝了視頻監控探頭,但沒有安裝監聽設施。辦案機關可以采取宜春市公安局的做法,建立專門的律師會見室,并安裝視頻監控器,但是不可以有同步錄音。
從世界各國司法實踐來看,律師與犯罪嫌疑人之間是代理與被代理的關系,律師的執業權利是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延伸。當律師的會見權遭到侵犯又缺少相應救濟時,律師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也無法保障。因此,當律師在偵查階段會見權遭到侵犯,向檢察機關提起申訴、控告時,檢察機關要敢于拿出態度,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力保障權利??梢栽跈z察機關中設立專職救濟部門,其任務就是保障律師在辦案過程中的權利,確保侵犯律師執業權利的行為能夠得到及時糾正。這個專職部門要同案件的偵辦部門或者案件的起訴部門分開,一旦發現偵查行為在辦案過程中侵犯到律師的會見權,應及時作出強制命令,責令相關的偵查機關、看守所立即滿足律師的會見要求。
律師執業行為是否規范,不僅影響律師職業的整體形象,而且影響公眾對法治的信仰、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世界各國均非常重視律師職業倫理,對律師違法違規行為都有嚴厲的懲戒措施。例如,在2011年,美國有5916名律師因違法違規執業受到懲戒,其中有1046名律師被取消了律師資格。律師須德才兼備,并具有良好的職業倫理,才能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同時實現程序正義?,F階段,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在我國并沒有受到重視,全國近700所法學院中,只有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職業倫理教研室是唯一一所專門性法律職業倫理教學研究室。前不久,公安機關查處了北京銳鋒律師事務所周世鋒等人糾結無業游民,肆意干擾司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我國律師協會應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呼吁我國法學院必須開設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其意義就是對那些即將從事律師職業的法律學生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通過這門法律人的“思想品德課”讓他們知道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哪些職業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絕對不可以做的。
四、結語
2015年8月20日召開的全國律師會議上,突出的亮點就是明確了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重要性。行文至此,筆者認為,這次全國律師會議的召開對律師權利保障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給偵查階段律師的會見權帶來了發展的春天。法律的作用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通過權利來制衡權力以維護社會的安定,而不單純是為了保障打擊犯罪的力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孟建柱.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切實規范執業行為[N].檢察日報,2015.
[2]曹建明.保障律師依法執業 構建新型檢律關系[N].檢察日報,2015.
[3]劉學敏,劉作凌.在押被告與律師會見通信權的保障與限制——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為借鏡[J].現代法學,2011(7).
[4]陳光中,汪海燕.偵查階段律師辯護問題研究——兼論修訂后的<律師法>實施問題[J].中國法學,2010(1).
[5]陳學權.偵查期間合理限制律師會見權研究[J].現代法學,2011(9).
[6]李紅.比較法視野下的律師會見權法律保障與制約——以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為參照[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2(7).
[7]宋英輝,甄貞.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8]沈紅衛.探求刑事正當程序——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9]徐雋.律師辯護,確保公正的重要一環[N].人民日報,2015.
[10]曹建明.保障律師依法執業 構建新型檢律關系[N].檢察日報,2015.
[11]高銘暄,陳光中.公檢法辦案標準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劉蘇嬋(1992-),女,滿族,吉林梨樹人,法學碩士,中國刑警學院刑事訴訟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證據法。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