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劉思辰 謝思遠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基金項目:2014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資助項目(編號:14XZ-BZX-109)。
?
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下的“判者負責”研究
朱琳劉思辰謝思遠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401120
*基金項目:2014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資助項目(編號:14XZ-BZX-109)。

摘要:近日,以“審者裁判、判者負責”為中心的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成為熱點問題。筆者認為,審判權的運行機制改革就是重新確定各主體在審判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一方面,應當承認院長、庭長在裁判過程有享有一定話語權;另一方面,又必須對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參與行為作出明確的限定,弱化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裁判主體地位,突出法官的裁判主體地位,從范圍和方式對院長、庭長參與裁判加以限定。
關鍵詞:審者裁判;判者負責;法官責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上海調研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時強調,要緊緊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關鍵,扎扎實實地抓好司法改革各項任務的落實,努力促進司法清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孟建柱指出,司法責任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要按照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的要求,完善主審法官責任制、合議庭辦案責任制和檢察官責任制。
一、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審者裁判
1.專業性審判委員會設置:在配合審判權“扁平化”改革的趨勢下,可考慮建立法院內部專業性審委會。可在法院內部成立民事、刑事方面的專業性審委會,在人員構成上主要由法官組成,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2.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大量壓縮案件,減少法官提交到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將更多案件的審判決定權交回審判長。具體明確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情形,取消兜底條款,防止權力延伸。審委會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權限內行使,不宜隨意啟動審委會討論案件的程序,不再宏觀地將“重大、復雜、疑難案件”做為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而是具體限定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合議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的案件。(2)擬判處死刑的刑事案件。(3)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
3.審判委員會職權范圍:審判委員會只負責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而審判長則負責案件的事實認定問題。基于審判長對案件的了解程度較深,此舉可給審判長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以此保障審者裁判。通過上述對審判委員會制度進行改革,以促進法官司法獨立,進而明確后續法官責任的具體承擔主體,即“審者裁判”向“判者負責”的順利過渡。
盡快將法官從公務員隊伍中分離出來,承認和崇尚法官的法律權威,弱化法官的領導權威意識。法官享有“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改變法官任職條件高于行政人員職務或等級晉升、政治、生活待遇等同于行政人員的現實狀況。提高法官的政治待遇,避免因法官政治待遇低于行政管理人員而遭遇干擾。
法官可以向地方人大常委會舉報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審判的單位和人員,地方人大常委會組織立案調查,對違法干預審判活動的人員名單進行登記備案,并在司法系統內部予以公開曝光、公開通報,造成嚴重后果的,還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二、判者負責
法官擔責事由為存在違法和不當行為。違法行為主要指違反《刑法》及相關法律規定的行為。而不當行為主要是指法官違反道德義務等,可能會破壞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信賴,帶來不良影響的行為。現在各國在懲戒事由的設置上都高度強調法官的獨立性不受侵犯—法官依其法定的自由裁量權來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司法行為受到高度尊重和保護。法官的實質性裁判行為原則上不得成為懲戒依據,除非能證明是故意為之或重大過失所致,否則不得單純以判決的結果不適當為由追究法官責任。我們不能僅以實體結果錯誤而輕易對法官進行追責,我們堅持的是“行為違法責任說”。
由檢察機關對法官的違法行為提起公訴,具體裁決由受理案件的法院做出,應作出相應的刑事判決和紀律責任處分。
不當事由承擔評判主體:參照德國紀律法院和美國司法委員會的做法,我們建議由各級人大授權設立一個不附屬于任何機構的法官懲戒委員會,專門負責審查和處理法官的不當行為。任何人都有權向法官懲戒委員會提交控訴材料,法官懲戒委員會在審核當事人的控訴材料之后,認為有必要進行立案調查,應當及時立案調查。法官懲戒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有法官,律師及公民,其人員的選拔方法由各級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官懲戒委員會是有權對法官不當行
為進行認定,處理及懲戒的唯一機構。法官對于本級人大授權設立的法官懲戒委員會做出的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大授權設立的法官懲戒委員提起上訴。
存在違法行為或不當行為的法官。
現階段法律責任主要有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針對存在違法行為的法官,應承擔刑事責任和相應的行政責任。而對于只存在不當行為的法官,只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即可。對于錯誤行為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害,除非法官存在惡意,法官不承擔民事責任,一般由國家代為賠償。
在處理法官責任追究問題時應堅持法有明文規定的原則,對法官法作進一步解釋或作補充規定,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進行。
[參考文獻]
[1]方樂.審判權內部運行機制改革的制度資源與模式選擇[J].法學,2015(3).

作者簡介:朱琳(1993-),女,漢族,吉林白山人,西南政法大學2015級刑事訴訟法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