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慶
華東政法大學,上?!?00042
?
論環境侵權特殊性對環境民事訴訟的影響
楊慶慶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0042

摘要:自工業革命以來,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引發的環境侵權案件屢見不鮮,在工業化大背景下產生的環境侵權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權,具有其特殊的概念和價值取向。本文就環境侵權的概念、構成要件進行了具體闡述,分析了環境侵權與傳統民事侵權的區別,進而明確了其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的特殊性,并且討論了環境民事訴訟在應對環境侵權問題時對傳統民事救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環境侵權;環境民事訴訟;舉證責任

一、環境侵權的基本概述
何謂環境侵權?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就環境侵權這一概念有各自不同的稱謂和理解。實務界稱之為“環境污染公害”或“環境污染危害”,有些學者則稱之為“環境侵害”、“環境侵權”或者“危害環境的侵權行為”。前引學者的各種稱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所針對的均是因產業活動或者其他人為原因,導致自然環境的污染或破壞。雖各種稱謂的實質性內容一致,但筆者更傾向于“環境侵權”這一稱謂。實務界的無論是“環境污染公害”亦或是“環境污染危害”,重點突出了環境污染在環境侵權中所占比重,但是割裂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之間的必然聯系,也不利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至于,學者的“環境侵害”這一稱謂,實則并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無法體現相關立法和司法對環境權益的保護。
1.環境侵權行為
環境污染,是指“工礦企業等單位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垃圾、放射性物質等有害物質和噪聲、震動、惡臭排放或傳播到大氣、水、土地等環境之中,使人類生存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的行為”。①環境破壞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過度地向環境、索取物質和能量,引起某種或某幾種環境要素發生數量減少、形態改變、質量降低,導致這些環境要素固有的環境功能弱化或喪失,從而使環境產生不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影響的一種現象”。②無論是環境污染亦或是環境破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具有不可避免性,國家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必然要允許企業排污行為的存在,但是仍要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使企業的排污和對資源的破壞在忍受的限度之內。
2.環境損害事實
環境損害事實,就是指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致使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以及公民的財產和人身遭受損害的事實。成的慢性危害和長期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后才表現出來。環境損害事實具有以下特點:(一)廣泛性。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無時無刻不處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運動過程中,生態平衡規律始終在支配著人類社會。環境損害事實便是對這一規律的違背,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損害的地域、對象和范圍都極其寬泛。(二)損害權益的綜合性。環境損害不僅侵犯了公民了的人生權、財產權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公民在適宜和舒適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三)損害后果的潛伏性。損害后果不僅包括業已造成的損害,還包括將要造成的損害。環境污染所對人體造成的慢性危害和長期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后才表現出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間接性、持續性,導致其所引起的損害后果往往具有潛伏性和不可恢復性。
3.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之必備構成要件,只有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才能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也是現代法制責任自負的體現。環境侵權行為與污染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因果關系,即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客觀聯系。環境侵權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存在很大的特殊性。環境侵權責任實行因果關系推定規則。
《侵權責任法》第66條規定:“因環境污染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但舉證責任?!庇捎谑芎φ呷狈ο嚓P的自然科學知識,要求受害者對因果關系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科學性的證明,顯然是違背公平正義的。受害者往往會因為舉證不能,而無法追究加害者的相應的環境責任。
二、環境侵權與一般民事侵權的區別
一般侵權行為主要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加害者和受害者無論是在經濟實力亦或是信息獲取能力方面都是機會均等的。而在環境侵權法律關系中,加害者多為經濟實力雄厚,科技力量強大的企業,而受害者則多為欠缺規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一般社會民眾,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除此之外,“致害人還可以通過價格機制或責任保險等手段分散其損失”。③信息的不對稱、經濟實力差異、專業知識和收集證據的能力,往往會導致加害者和受害者在權利實現和權益救濟的不平等。
環境侵權是以環境為中介,具有一定的間接性。環境侵權行為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對環境要素的損害,而后由環境的生態作用導致人的權益受損害。與一般民事侵權行為不同,環境侵權行為并不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健康或者財產,而是通過“環境”這一中間紐帶作用于受害者。正是由于環境侵權行為的間接性,致使環境侵權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很難認定。
一般侵權行為是直接作用于侵害對象,侵害對象和侵害區域都是較為單一的。然而由于環境要素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環境侵權往往侵害的是不特定區域的不特定的多數人?!碍h境侵權表現為非特定眾多污染源的復合污染對相當區域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多種權益的同時侵害?!雹芡瑫r其侵害的權利和權益范圍較大,在侵害多數人的人身和財產的同時也侵害了公民在舒適和適宜的環境中生活的權益,如通風權、采光權、安寧權等。
行為的違法性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第一要件。違法行為主要是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違反法律規定,從而給被侵權人以及社會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行為。一般侵權行為在價值判斷上具有應受懲罰性。而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環境污染和破壞是伴隨著經濟和科技正常發展的產物。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污染物的排放和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否則人類的生存將無以為繼。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一定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是近代工業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在價值判斷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環境侵權對環境民事訴訟制度的影響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即起訴主體)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由此可見,傳統民事訴訟對訴訟主體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只有與訴訟有著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才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濫訴現象的出現,以促使法律資源的有效利用。而環境侵權已經屬于公害范疇,它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同時由于環境侵權的間接性,環境侵權行為并不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健康或者財產,如果依照傳統民事訴訟的要求,享有環境權益但與環境侵權行為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受害者便很難通過民事訴訟尋求救濟,這顯然是與環境法的立法目的相違背的。
我國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均放寬了單位和個人進行環境民事訴訟的資格。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單位和個人有義務保護環境,有對污染環境的單位或個人提出檢舉和控告權是法律賦予一切國家執關、公民個人、相關組織的環境公益訴權,是一種直接的訴權?!?/p>
由于環境侵權的復雜性,致使環境侵權侵害的對象往往是不特定區域的多數人,影響范圍較廣。在處于強勢的工業企業面前,勢單力薄的單個受害者明顯是處于弱勢的,為了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允許有共同利益的當事人提起代表人訴訟?!睹袷略V訟法》對代表人訴訟制度做了明確規定,隨著環境侵權案件的頻頻爆發和日益嚴重,集團訴訟在環境民事訴訟中已被廣為運用。集團訴訟在對保護受害者的環境權益,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歸責原則,體現了法律對某種行為的價值判斷?!肚謾嘭熑畏ā返诹鶙l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奔磦鹘y民事訴訟實行過錯歸責原則,致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若拘泥過錯責任原則,處于弱勢地位的受害者,將因加害者的“無過錯”,而無法追究其責任。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加害者主觀上是不存在過錯的。環境民事訴訟之所以無法使用傳統民事訴訟的歸責原則,主要原因在于一般侵權行為在法律價值判斷中明顯是應受處罰的,而環境侵權在價值判斷中明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企業往往在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了環境污染或者破壞的行為,但是本身主觀上并沒有過錯或者過失。同時由于現代工業化規模和技術的高度發展,受害者往往缺乏相專門的科學知識,去舉證致害者存在過錯。因此,傳統民事訴訟的歸責原則必然不適宜保護人們的環境權益,也不利于企業主動采取措施進行污染防治。因此,在環境侵權的民事救濟中實行無過錯責任規則,是為了切實保護加害者的人身權和財產權。
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在環境民事訴訟中由加害者舉證環境損害的發生系由被侵權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所引起的?!蛾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免責事由及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環境侵權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其內在的因果關系鑒定往往需要專業的科學知識,先進的儀器設備,而受害者往往在這方面是欠缺的。因此,法律規定對因果關系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由加害人承擔起污染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這是平衡加害者和受害地位差異的法律手段。然而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并不意味著原告不承擔證明責任。受害者應當舉證證明存在相應的損害事實,表面上有理由相信損害事實是由加害者的違法行為造成的。
設立訴訟時效制度在于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維護確定化的社會關系。若權利人能夠行使其權利而長期怠于行使,則使義務人的法律地位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將導致當事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事實狀態和法律狀態長期不一致。
在我國,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然而在環境民事訴訟中則不適用一般訴訟時效。《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庇捎诃h境侵權的復雜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在因果的判斷和認定上,環境侵權比一般民事侵權具有更大的難度,因此在調查取證方面需要更長的期限和更專業的技能。如果仍然實行一般訴訟時效的兩年期間,將不利于受害者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和環境侵權的潛伏性和長期性相對應,在環境民事訴訟中實行3年的訴訟時效期間,以使受害者有充足的時間尋求環境民事訴訟救濟。
[注釋]
①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81.
②張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
③張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3.
④王明遠.環境侵權的概念與特征辨析[A].民商法論叢第十三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第102頁.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張璐.環境資源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辛孟懌.環境侵權救濟之排除危害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7.
[4]慧玲.排除危害環境責任探析[J].法學雜志,2007.
[5]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錢水苗.環境資源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楊慶慶(1991-),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5.1;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