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宇
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
從我國《物權法》107條談談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問題
吳越宇
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摘要:關于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法學學術界對此一直爭議不斷。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物權法》第107條進行解讀,分析比較各國相關制度,從而對我國相關制度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善意取得;占有脫離物

一、淺談占有脫離物、善意取得制度
占有脫離物指非出于占有人的主觀意思表示而脫離占有二喪失占有的物,如民法中的遺失物、埋藏物、刑法中的盜贓都是屬于這一類的物。占有脫離物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其喪失占有的非主觀意思性,我國僅僅在《物權法》第107條關于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問題做了相關規定。
善意取得指滿足一定條件善意第三人從可基于與無權處分人實施的法律行為而取得物權的制度,規定在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該制度源自于日耳曼法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手護手”原則在民法上的體現,迄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已經得以發展,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不僅包括動產,還包括不動產,物權范圍也突破所有權的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物權。
二、我國《物權法》第107條及其解讀
我國《物權法》107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對此條含義的理解主要包括:一是這里的受讓人要求符合善意取得要件的第三人。二是該條僅僅涉及遺失物的所有權問題,不包括盜贓,但可以參照適用。三是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原所有權人不喪失遺失物所有權,無論遺失物被轉讓多少次。
我國部分學者認為《物權法》107條承認了占有脫離物(至少是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原因有兩點:1)該條中規定來看,若原所有人僅僅選擇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沒有在規定的期間內向受讓人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或者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沒有支付費用的情況下,善意第三人仍然可以取得所有權。2)即使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否定了占有脫離物的使用善意取得,但是僅僅也是否定的是占有脫離物得善意取得所有權,而不包括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善意取得,所以該條部分承認了脫離占有物的善意取得。
筆者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并不能表明我國在立法層面承認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原因如下:1)從物權法整體來看,《物權法》第106條是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如果我國承認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應當將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一并規定于《物權法》第106條。2)善意第三人取得占有脫離物的所有權是原所有權人放棄對第三人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的結果,實質上體現了原所有權人的意思。而善意取得制度并不體現所有權人的意思。3)《物權法》第107條中規定的善意第三人對占有脫離物的的取得類似于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取得時效制度。
三、否認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的理由
(一)原權利人不具有可歸責性。善意取得制度除了要求善意第三人滿足善意取得的條件之外,原權利人對于其物的權利喪失具有一定的牽連關系。原權利人對于占有脫離物的占有喪失非出于其意思表示,即沒有過錯。所以如果對于無過錯的原權利人仍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從而的維護交易安全與秩序,無視原權利人對物的所有權,顯得極不公平。
(二)如果占有脫離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必然會導致權利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范這種風險,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反觀如果占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種風險防范的投入就會大大減少。
(三)占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會減少拾得遺失物不還、購買盜贓的道德風險。
(四)占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能夠為一般來百姓所接受,符合我國的主流價值觀。
四、我國臺灣以及國外相關制度之比較
關于占有脫離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國臺灣地區與日本在這方面規定較為一致。《臺灣民法典》第949條“占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以內,得向占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950條“盜贓或遺失物,如占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日本民法典》第193條規定,占有物系盜贓或遺失物時,受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2年間,可以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其物。第194條規定:“盜贓及遺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返還其物。”除此之外,臺灣與日本民法典中都規定取得時效制度。
我國臺灣,日本與我國相關立法相比有三點區別。1)我國國內立法并沒有取得時效制度,而我國臺灣,日本均規定了取得時效制度。2)我國《物權法》第107條中規定的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均是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而我國臺灣與日本的立法都是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2年間,可以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其物。3)我國《物權法》第107條規定特別保護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而我國臺灣與日本均規定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增加了特別保護。
五、我國《物權法》第107條的缺陷以及修改意見
(一)對原權利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過分保護。107條規定,原權利人可以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內請求返還原物。該條意味著,只要原權利人不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是誰,那么該期間就不會起算。這樣規定看似很好的保護了原權利人對原物的歸屬利益,但是實際操作時會導致保護期過長,卻有過分保護原權利人之,無視市場交易秩序之嫌。假設一件在公共市場交易的古玩,該古玩每一年半就被轉讓,那么在三十年后20次易主之后,原權利人在這時知道了最后一個受讓人的身份。因為原權利人之前一直不知道受讓人的身份,所以他仍然可以請求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導致之受讓人向其前手追償,前面20次的交易都面臨追償。所以筆者認為我國臺灣相關制度比較合理,從喪失或脫離占有之日起2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這樣規定既保護了原權利人的所有權,又能敦促原權利人積極采取措施維護自己的權利,最后也相對的保護了市場交易秩序,可謂一舉三得。
(二)忽視了了公共市場的意義。《物權法》第107條和我國臺灣的民法典規定相比少了“公共市場”。對于公共市場的定義,王澤鑒教授認為“公共市場非指公營的市場,而是指公開交易場所,包括貨物公司、超級市場、一般商店、廟會市場以及夜市攤販。”因此公共市場中的經營者不僅僅包括有經營資格,也包括沒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所以我國物權法僅僅保護具有經營資資質的經營者的交易秩序顯然認為的區別對待。
(三)《物權法》第107條中規定“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如果現在該受讓人又將該物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原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是否還要支付必要費用?這一點我國物權法沒有規定。
(四)關于《物權法》107條的修改意見。一是對于返還原物的期限改“知道或應當知道”為“被盜或遺失之時”。二是平等的保護公共市場的交易安全,及不僅保護有資質得經營者,也要保護沒有資質的經營者。三是對于受讓人將拍賣取得或從有經營資質的經營者買得的占有脫離物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原權利人在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時也應當支付相應的對價。因為《物權法》第107條中規定的目的是保護受讓人的信賴利益。如果不支付對價,該第三人會通過主張違約的方式向前手追償,這樣會導致與原來的規定相悖。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物權(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吳越宇(1993-),漢族,江蘇南通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