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夢琳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
論法家思想在現代政府管理中的運用
柳夢琳
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0

摘要:傳統法家思想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淵源所在,但二者在本質上又有所區別。法家思想發展至今,與現代法治概念是否一致?對當今政府管理又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本文將對“法家思想的現代運用”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重點解決法家思想與現代政府管理之間的關聯問題。
關鍵詞:法家思想;行政體制;法治

法家思想產生于距今兩千余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歷史的變遷,法家思想經歷了繁榮與衰敗,有些理念依靠典籍得以保存和流傳,而有的則亡佚在歷史長河中。“法”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字面意義與今天所說的“依法治國”的“法”是一樣的,那么這兩個概念是否一致,法家思想對現代行政管理又有著怎樣的影響,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法家思想的核心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國力式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①的局面逐漸湮沒于歷史的漩渦中,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社會大動蕩時期來臨。諸侯國相互傾軋,爭奪霸主之權位,天下局勢瞬息萬變。為能在爾虞我詐中立于不敗之地,建立新的社會政治秩序,各國打破“庶人不議”②的觀念,從社會各階層招賢納士,諸多知識分子面對問題百出的如斯社會現實,著書立說,創立學派四方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活躍局面。
法家就是當時諸子百家中的一支。它不像儒、墨、道,有著明確的創始人、嚴格的師徒傳承關系、四方講學的傳播方式,甚至許多法家人物早先都是其他學派的弟子,比如商鞅師從師出儒門子思的尸子,韓非、李斯也曾是儒學大師荀卿的弟子等。這些“出儒反儒”、“出道反道”的法家人物,在兩千多年之前重視傳承傳統的時代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群離經叛道、欺師滅祖的另類了。在群星璀璨的諸子百家中,法家是唯一實用而功利的學派。法家人物大多是政治活動家,自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始,提出具有法家色彩的言論并開展的一系列改革實踐,對后來法家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先導作用。在此基礎上,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國大力推行改革變法運動,法家思想日益成熟,到韓非手中走向巔峰,李斯更是憑借它協助秦始皇實現了大一統。
法家以“法”為核心,期望以變法改革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以嚴刑峻法來實現政治昌明、強化中央集權。何為法?我認為,這里的“法”,一方面是指由國家政權制定并頒布的、對民眾的行為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的一種成文規范,另一方面是指對社會的變革。
二、傳統法家思想與現代法治觀念的契合之處
盡管封建社會與現代社會性質完全不同,但法家思想與現代法制觀念仍有一部分相似之處。
其一,法治。作為統治階級制定的成文規范和命令,法規定了人們的言行舉止,以此為標準進行賞罰。法家認為法具有公平性,一切觸犯法典的人都必須受到懲罰,且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F代社會也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法家思想主張的是執法的公平性而非立法的公平性。它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本質上還是人治。而現代法治要求立法、執法、司法的完全公平性,維護公共利益,與傳統法家本質有異。
其二,變革。法家批判守舊主義,反對尚古支持變法。這種歷史進步論調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此為依據展開的一系列社會變革也給社會帶來了積極的變化。雖然大多數法家代表都開展了或大或小的變法運動,但只有商鞅和李斯有所成就。究其原因,這兩人都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反觀失敗者,不是受到統治者的質疑而被冷落,就是遭到守舊勢力的迫害。政治體制的變革,牽扯到很多利益關系的調整,既得利益受損的集團,必定會對變革進行阻撓。只有當朝政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
其三,用人。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的統一。法,即以法治國;術,即以術管吏;勢,即以勢限權。以法治國已在上文論述過,這里不再贅述。術,即用人之法,是君主駕馭群臣的手段,是一種管理制度和技巧的綜合運用。韓非子認為,選拔官吏和衡量功績須按客觀法令,不能主觀臆斷。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剔除私人情感,不論身份地位,任人唯賢。這要求統治者公私分明,有氣量和責任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F代任用國家工作人員也是一樣,要以個人的能力、德行以及職位需求為標準,擇優錄取,并安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實現績效的最大化。勢,就是公職人員利用自己的威信和地位來影響權力的分配和使用,這與現代的權力制衡思想有一定相似之處,對我國政府權力結構的調整也有借鑒意義。
三、法家思想在現代政府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具體到政府機關來說即為依法行政,這也是貫徹依法治國的基礎。依法行政,即行政權力主體依據法律法規正當獲取行政權力,并對權力的行使承擔法律責任。依法行政原則是對政府行為提出的要求,政府行政主體須以得到法律授權為前提,以憲法和法律為最高行為準則,嚴格按照法律條例積極有效地行使職權,不得擅自更改,對自己的行政行為負責?,F階段政府正在積極轉型,堅持依法行政對于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實現政府轉型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胺ㄖ蔚木枋欠芍辽?,法治政府的要義就是政府源于法律、服從法律、依法行政。依法行政與法治政府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只有法治政府才會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而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必然指向建設法治政府?!雹?/p>
依法行政的關鍵環節是行政執法。從主體上說,行政主體的身份必須合法,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必須依法獲得行政權力。另外,法律同時也必須對行政權力加以限制。從范圍上來說,行政權力是有法定邊界的,這種邊界包括行政的空間、實踐、事項、對象等要素,每個行政主體只能在法定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超范圍的行政行為是無效和非法的。從過程上來說,行政程序必須合法。法律保障行政權力的行使,行政主體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定步驟、順序和方式實行行政行為,否則視作違法。
除了合法性,還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常理。法律授予行政主體以行政權力的同時,也授予行政自由裁量權,便于行政主體在法律規定的原則、目的、精神、范圍和幅度內,基于實際情況,通過主觀能動性加以靈活判斷和運用。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實現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管理好各級領導班子和公務員隊伍?!雹芪覈鴮嵭泄珓諉T制度,2005年4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順利通過的《公務員法》,明確規定了對國家公務員的管理方式,在我國吏治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組建一支高能高效的公務員隊伍,越來越成為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關鍵。選拔國家公務員必須公開、平等、競爭、擇優,按職位要求選人,以德才兼備為標準,輔以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特長等因素,通過公開考試、嚴格考核的方式擇優錄取。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對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和質量、落實依法行政、保證公平有著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政府機關部門繁雜、人數眾多,掌握的行政權力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直接關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必須嚴格監控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權力的使用情況。《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為公務員制度建設與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法制環境,但還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快建設配套的法規,制定相關的公務員行為規范、紀律條例、管理監督等單項細則,形成立體化多維度的法治結構,依法治權,清理吏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效率被再三強調,不止企業,政府也是一樣?!翱冃гu估是引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樹立正確導向、盡職盡責做好各項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實行問責制的前提和基礎?!雹轀丶覍毧偫砣缡钦f。在憲法規定的管理權限之內,政府要依照法定程序、標準、內容和方法,遵循客觀公正和注重實績的基本原則,嚴格考察公務員的德行、能力、績效、廉潔度,進而對公務員的職位和職務、工資福利、獎懲培訓加以相應的調整。這不僅可以深度了解公務員的工作情況,調整人力資源與職務的契合度,也可以建立起競爭激勵機制,增強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過制度化考核,一定程度上可以監督公務員工作作風,預防公務員違法亂紀、玩忽職守、貪污腐敗等行為的出現。
“政府體制改革包括職能轉變、機構調整、法制建設、政務運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等,它是政府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進行的自我完善?!雹奘粚萌腥珪詠?,我國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先后經歷了六次自國務院開始的重大變革,盡管每次改革結束之后都會出現反彈或者引發新問題,但取得的重要成效也是不容否認的。與三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政府機構更加精簡,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行政法制建設進展迅速,政府行為日益規范,公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民主化進程也進展喜人,這對我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社會的團結穩定、國際地位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積極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結構的調整進程隨之加速,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也不斷增長,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對政府管理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舊的行政管理體制已然限制了經濟發展,必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變革的步伐,特別要以政府職能的轉變作為核心內容。轉變政府職能,應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通過宏觀調控而不是全盤包辦來調節經濟的運行,同時對市場進行適當的監管,維護經濟安全。另外,還要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重視公共需求的滿足,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努力調解并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安穩。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對政府公共權力的運行機制進行調整,合理分配公共權力,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執行的法治化、監督的透明化,完善責任制度,同時精簡并優化政府結構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務員綜合素質,并對政府的日常運作進行績效評估,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注釋]
①鮑思陶譯.論語[M].北京:崇文書局,2007,1:161.
②鮑思陶譯.論語[M].北京:崇文書局,2007,1:162.
③唐鐵漢.中國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393.
④張子良.公務員制度與行政現代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9:5.
⑤溫家寶.加強政府建設推進管理創新[J].解放日報,2006.9.
⑥王瀾明.政府體制改革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
[參考文獻]
[1]張親霞.韓非子與中國傳統政治藝術[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1.
[2]譚榮功.公務員制度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
[3]張子良.公務員制度與行政現代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9.
[4]王靜.先秦法家的管理思想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J].新東方,2006.1.
[5]劉清,吳秋紅.淺論法家思想中的“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
[6]王瀾明.政府體制改革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
作者簡介:柳夢琳(1991-),女,漢族,江蘇鎮江人,蘇州大學2013級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鎮化與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