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方
平陽縣人民法院,浙江 平陽 325400
?
網絡詐騙犯罪的理解與認定
胡瓊方
平陽縣人民法院,浙江平陽325400

摘要:隨著網絡與我們生活越來越緊密,網絡生活儼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詐騙具有覆蓋面大、隱蔽性強等特點。近年來,網絡詐騙手段花樣不斷翻新,危害日益嚴重。本文從網絡詐騙的概念及作案手法出發,重點分析網絡詐騙的犯罪構成,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網絡詐騙;手段;認定

一、網絡詐騙的概念
詐騙,指的是立足于非法占有,通過編造一些假象用以騙取外界錢財或物品的一種行為。因為這種不法行為主要是通過誘導來促使人們上當,所以容易削弱人們的防范意識,使人們容易掉入設下的圈套。
網絡詐騙,指的是立足于非法占有,借助互聯網構造一些虛假現象,騙取數額比較大的錢財或物品的手段。網絡詐騙與生活里常規的詐騙相比,兩者主要的區別是實施詐騙活動時采取的手段不同,前者是借助互聯網而發生,后者則單純地發生在生活里,沒有借助互聯網。
網絡詐騙在法律上也屬于詐騙罪的一個類型,所以對于這類案件,可以按照刑事法律中詐騙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理。
二、網絡詐騙的作案手法
網絡詐騙常用的手段主要可以劃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不法分子通過一些含有虛假信息的電子郵件,進行大范圍傳播,一般都是用中獎、銀行卡出現異常等信息來誘惑用戶,進而竊取到用戶自己的銀行卡號和密碼、以及用戶個人的基本資料信息等,然后通過掌握的這些信息,對受騙人的錢財等進行盜取。
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建設一些與著名商城或金融服務高度相似的假冒網絡平臺。當用戶不慎進入該網站時,輸入用戶的卡號和密碼等個人信息后,這些信息就會被竊取,使用戶蒙受經濟上的損失。
不法分子借助一些電商網絡平臺,在上邊發布虛假的信息,打著“超惠”“慈善”等口號進行招搖撞騙,從而使購買者上當受騙,承受損失。
不法分子以郵件的形式或在網站內設置隱蔽的“木馬”程序,當用戶對這些網站進行訪問時,個人的資料就會被竊取;當用戶進行網上的消費時,“木馬”程序就會將用戶的賬號密碼以及卡號等重要信息自動發給不法分子,從而盜取用戶的資金。
三、網絡詐騙犯罪構成特征
網絡搭建的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不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并不是客觀存在的。立足于互聯網進行研究,網絡世界是依靠TCP/IP協議技術以及用戶資源共享的條件這兩者而生成的。筆者認為,網絡詐騙犯罪的客體指向的是網絡信息交流傳播的合理秩序,其侵犯的直接客體屬于對所有權的侵犯,并且該所有權是對公私財物的所有。所以,對本罪的界定應有一定的范圍,如在網絡平臺中騙取他人感情的行為就不屬于此列。
本罪在客觀方面的構成主要表現為實施了一定的詐騙行為,且該行為必須違反法律關于網絡平臺使用的一般性規定,同時利用網絡為實施手段。在行為的并列選擇上,只要實施了以下任一行為即構成犯罪,一是虛構了相關的事實情況;二是隱瞞了真實的情況。但是實施這兩種行為的方法并未在法律規定中有詳細體現。
網絡詐騙的犯罪主體屬于一般主體的范疇。根據數據顯示,網絡詐騙犯罪主體的年齡一般在16歲至40歲之間,這類人群通常對于網絡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就此認為只要了解一定網絡知識的人就是特殊主體。我國刑法學界一般認為,特殊主體的身份是一種人身上的地位或狀態,該地位或狀態能夠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所以,能夠被視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主體一般具有特定的職務或者在法律地位上處于特定的地位等。另外,以具有網絡知識為標準來界定網絡犯罪是不科學的,因為從眾多的網絡犯罪中來看,犯罪人絕大多數都只是普通人,對網絡的了解也很有限。
網絡詐騙罪在主觀方面一般表現為直接故意,心理上具有直接的侵占念頭,其行為之目的就是為了占有公私財物,過失或者間接故意不構成本罪。
四、網絡詐騙的對策
現如今,中介服務和購物都擴展到了網絡平臺中,并且近年來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人們在網絡上也越來越容易面臨詐騙等風險。現實中,人們迫切希望實施一系
列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網絡詐騙問題。筆者總結如下:
第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網絡的監管行為和懲罰行為具有合法的依據。人們的法制觀念愈加強烈,網絡平臺的完善也需要加強法治的觀念,所以,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越來越重要。除此以外,相關各方對于問題的處理方式和配合程度也非常重要。
第二,從行業自身來講,必須加強對自身的道德約束,完善自我監督和自我管理的內部機制。網絡安全服務的提供者要切實履行好自身的安全保障職責。
第三,從網民的角度來看,社會還要對其進行教育,提高大眾的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還可以利用大眾的力量為網絡安全建設貢獻力量。
第四,加快反網絡詐騙產品的研發,加強網絡安全服務和經營活動的規范性。
[參考文獻]
[1]施鳳芹.手機短信與網絡詐騙犯罪[J].河北法學,2005,07:77-79.
[2]劉繼雁.網絡詐騙犯罪中的三個爭議問題[J].人民司法,2012,14:65-66.

作者簡介:胡瓊方(1992-),女,浙江永嘉人,平陽縣人民法院,研究方向:網絡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