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君
本溪市人民檢察院,遼寧 本溪 117000
?
受害人無處分意思或行為不構成詐騙罪——以王某盜竊案為切入點
張守君
本溪市人民檢察院,遼寧本溪117000

摘要:司法實踐經常會出現這類案件,犯罪嫌疑人雖然采取了欺騙或隱瞞真相的手段,但被害人并無處分自己財產的意思表示或行為,對于此類案件應定詐騙罪還是定盜竊罪?辦案人意見并不一致,本文選取一個真實案件作為切入點,詳細剖析了受害人無處分意思或行為不構成詐騙罪的觀點,希望對司法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詐騙;盜竊;處分權限;間接正犯;意思表示

一、案情介紹
犯罪嫌疑人王某多次以鏟車打不著火需要用電瓶和起動機修理鏟車為理由,開車將修理工拉到橋頭鎮。又以開車出去接人的名義讓修理工下車,然后拉著一套修車工具、幾塊電瓶以及起動機逃跑。逃跑后將電瓶和起動機賣給高臺子一個廢品收購站。王某多次實施此行為,累計數額1萬余元。王某構成何罪?
二、爭議焦點
第一種意見: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意見:不構成詐騙罪,應構成盜竊罪。
三、筆者觀點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根據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由此可見,要成立詐騙罪,客觀方面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行為人采取了欺騙手段
欺騙手段包括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虛構事實,即行為人編造不存在的、虛假的事實或對客觀事實進行夸大,使人信以為真。隱瞞真相,是指掩蓋客觀事實,使人產生錯覺。本案王某多次以鏟車打不著火需要用電瓶和起動機修理鏟車為理由,開車將修理工拉到橋頭鎮。又以開車出去接人的名義讓修理工下車,然后拉著一套修車工具、幾塊電瓶逃跑,采取了欺騙手段,但是否構成詐騙罪還應結合其他特征分析。
2.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
錯誤認識,即人們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符合,并達到足以使受害人錯誤地處分財產的程度。本案王某把修理工及其工具騙上車,然后又虛構要到別處拉人,讓修理工下車等候,修理工信以為真,把工具放在王某車上,獨自一人下車等待,修理工產生了錯誤認識。至此,本案好像應以詐騙罪定罪,但是要定詐騙罪還應具備最重要的特征,即受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了財產。
3.受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了財產
處分財產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受騙人有處分權限。例如,張三看見馬路上有一只名貴的寵物狗,于是想據為己有,就對路人李四說,看見那只狗沒,那是我的,麻煩你幫我抱過來,我給你一盒煙,于是路人李四把狗抱給了張三。張三不能構成詐騙罪,因為路人李四不是寵物狗的主人,對這只寵物狗不具有處分權限,因此張三不能定詐騙罪,而應定盜竊罪,屬于盜竊罪的間接正犯。“間接正犯又可以稱為間接實行犯,是指把他人作為工具利用的情況。行為人不必出現在犯罪現場,也不必參與共同實施,而是通過強制或者欺騙手段支配直接實施者,從而導致構成要件實現的,就是間接正犯。”本案修理工是修車工具的主人,有處分權限。
(2)受騙人有處分意思和行為。本案修理工雖說是被騙下車的,但是修理工并沒有將電瓶等工具“自愿”交給犯罪嫌疑人所有,沒有處分財產的意思表示和行為,因此,本案王某不應定詐騙罪。
(3)受騙人是有意識的處分,即對財物的性質有認識。
4.行為人取得財物或財產性利益,且數額較大
兩高頒布的《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遼寧省標準是6000元以上為數額較大。本案王某多次實施此行為,累計數額1萬余元,達到了數額較大標準。
綜上所述,本案犯罪嫌疑人王某雖然采取了欺騙或隱瞞真相的手段,但被害人并無處分自己財產的意思表示或行為,不符合詐騙罪特征,不能構成詐騙罪。
“刑法通說認為,盜竊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最新對盜竊罪定義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使用平和的方式,違反財物占有人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的行為。”“刑法第264條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筆者認為,從刑法條文看,盜竊罪沒有要求盜竊行為一定是秘密進行。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修理工意志轉移修理工具及電瓶,并據為己有。雖然王某的行為方式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秘密竊取,但根據最新盜竊罪定義,完全可以用盜竊罪來評價,因此王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參考文獻]
[1]張明楷.論詐騙罪的欺騙行為(上)[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3).
[2]羅真.公開盜竊行為之定性[EB/OL].中國法院網,2008-10-07.
作者簡介:張守君(1967-),男,滿族,本溪人,大專,本溪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一處處長,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