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榮
深圳大學法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
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曾曉榮
深圳大學法學院,廣東深圳518000

摘要: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這些法律條文大多都是為解決實踐中特定的問題所迎合的社會需要而制定的,往往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了理論的指導。近年來,懲罰性制度在司法實踐的適用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創設之時,就必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成為法律地位明確,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不斷地完善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制度;實際損失;適用范圍

一、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缺陷
誠然,縱觀西方各國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其適用范圍廣泛,突出體現在制度設計上的成熟和完善方面。以美國為例,各州幾乎在所有的侵權領域都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特殊情況下,合同領域也適用該制度。而筆者收集的資料顯示,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僅僅出現在幾個單行法中,侵權法領域本應該有大量懲罰性賠償規定,但相關條文卻寥寥無幾。目前,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適用于侵權領域中的產品責任,其相對于我國眾多的侵權責任種類,應說是沒有做到“物盡其用”。理論上,懲罰性賠償在制度設計上體現的是平衡理念,讓受害者得到賠償、加害者受到懲罰和教育。①事實上,對于這樣一個可以在行政、刑事和民事責任中找到平衡點的制度,當前僅在產品責任領域適用,遠不能真正的發揮出其作用。
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是懲罰性賠償制度中極為困難的問題,計算模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對不法行為人的懲罰程度,進而關系到立法的質量。目前,世界各國對于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有規定數額的模式。這種模式以受害者的損失為基數,然后乘以一定的倍數來計算懲罰性賠償金,比如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正是采用這一方式。二是規定范圍的模式。該模式通常只規定一定范圍幅度,在規定的范圍內由法官自由裁量。三是自由裁量的模式,如前文所提到的《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就是采用這種模式。上述三種模式在適用上各有利弊,但筆者認為第三種模式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首先,不同標準并不利于法官在辦案中的具體操作;其次,相同或類似的案件會導致出現差別甚大的裁判結果,有失社會的公平正義。現行《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不能很好地解決司法實踐問題。倘若在立法上僅規定上述第一種模式,雖操作簡單、效率較高,但具體問題仍然得具體分析。英國著名法學家哈特提出法律是一個不太完整的規則體系,法官擁有自由裁量權。因此,第一種模式不能針對具體的案情作出合乎實際的裁判結果。
二、完善我國立法中懲罰性賠償措施的建議
首先,從功能層面上,懲罰性賠償只是作為一種解決應對具體實踐問題的機制,在適用的過程當中,沒有對該制度進行深層次的價值衡量和認識。其次,懲罰性賠償制度除了具有經濟價值、道德價值,更多體現的是法治價值。懲罰性賠償制度一方面可以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可以增強人民道德意識,從根源上樹立起維護社會團結穩定的觀念。最后,懲罰性賠償實質上融合了民刑兩者的雙重屬性,匯聚公法和私法的共同理念,在維護國家社會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公民的私人權利,因此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德治國的建設以及在實現民主法治建設等方面均有著重要的學習和借鑒意義。②
從我國相關的法律條文來看,較之于西方國家,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不夠成熟。有學者認為這是該制度不能廣泛適用的核心,筆者對這種觀點不敢茍同。懲罰性賠償制度本應大量適用于侵權責任領域,而不僅僅局限在產品責任領域,人身侵權、網絡侵權、醫療侵權、金融侵權以及環境侵權領域也應當建立起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的機制。當然,可以細化到各類案件當中,即涉及到侵權法、合同法、海商法等,都可以適用該制度。而我國現行的立法中,有關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不僅僅是有限,而且適用的條件和決定的主體都不明確。例如: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加倍賠償由法院自行判決,而涉及工資薪酬案件的懲罰性賠償則由勞動保障部門決定。因此,應將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故意、重大過失、產品責任、網絡侵權、金融侵權等類案件,只有這樣才能在調動人們積極維權的同時節省行政司法資源。
在懲罰性賠償金額的確定上,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增加賠償價款或者服務的費用的倍數,在筆者看來實際上是不合理的。倘若消費者購買的消費品的價格很低,按照雙倍賠償的規定顯然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而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消費品的價格很高,只因存在輕微的欺詐就被處以兩倍的賠償,似乎就有違制度設計的初衷,顯失公平。由此,不應當為懲罰性賠償設定具體的數額或倍數,設定上限也是不合理的,而應當是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結合具體案件中受害人的實際的損失金額和損害人的主觀惡意程度來確定懲罰性賠償的具體合理的數額。
各國對于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模式不盡相同,對比前
文所說的三種賠償金的計算方式,筆者認為可以按照第二種模式來計算懲罰性賠償金,即在立法上不設定固定的標準,也不完全任由法官自由裁量,而只為賠償金設定一個彈性的幅度,在該限度內交由法官自由裁量。界限的最高幅度可參照我國刑法和行政法對違法行為所設定的懲罰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加強刑法、行政法和侵權法之間的配合協調。筆者認為應以損失數額的3倍為限較為合理,在該幅度內,再由法官結合具體案情而定。當然,法官在自由裁量作出判決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具體因素:一是違法者的主觀惡意程度。針對主觀惡意程度較高者應當適當加重處罰,反之,則可以減輕處罰。二是受害者的損失程度和違法者獲利的可能性。懲罰性賠償金是侵權法中的制度設計,體現的便是侵權法的精神——保證公平正義和功利考量互補論,具有其合理。當然,懲罰性賠償制度體現的不僅僅是賠償的功能,更是體現懲罰和遏制的功能,把加害人的獲利的可能性也作為考慮因素,合情合理。③三是受害者和加害者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做到公平正義,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一重要的因素,公平正義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論的,允許一定程度的差別,既可以保障受害者的合理權益,又可以起到懲罰教育加害者的作用。
由于普通法系盛行不成文法的傳統,懲罰性賠償沒有統一的適用條件。但是我國作為頒行成文法的大陸法系國家,在懲罰性賠償適用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適用條件,不僅有利于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提高辦案效率、節省司法資源,也有利于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應當包括違法行為(違約行為)、主要過錯和損害后果三個要件,在具體的衡量過程中,應著重考慮被告的主觀惡意,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應當包括欺詐、重大過失下的不實陳述、濫用權利等惡劣心態,重大過失在沒有轉化成間接故意時,并不能直接適用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在適用懲罰性賠償上應當對故意、惡意、重大疏忽和普通過失加以區分,才能避免公眾對該制度產生誤解。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國內雖然適用的領域還不是很寬,但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施行,逐漸得到關注和研究。近年來,又促使了《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在懲罰性賠償規定上的修改,大幅提高了懲罰性賠償的倍數。社會需要是推動法治不斷進步的動力,筆者通過分析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議,期待懲罰性賠償制度進一步完善,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注釋]
①吳景明.談懲罰性賠償制度[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4(3).
②張新寶,李倩.懲罰性賠償的立法選擇[J].清華法學,2009(4).
③王可盼.關于我國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原因的探究[J].法學研究,2010(2).
作者簡介:曾曉榮(1991-),男,漢族,廣東潮安人,深圳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