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穎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
淺析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謝卓穎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300134

摘要:我國著作權立體管理制度確立時間較短相應制度構建不夠完善,本文從現行立法規定以及著作權管理組織本身和相關立法制度出發,淺要分析我國著作權管理組織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立法現狀;壟斷;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一、關于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立法概述
1990年我國首部《著作權法》沒有涉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1991年實施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首次確立集體管理組織的法律地位。但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并未明確。
2001年的《著作權法》明確規定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著作權法》只是對集體管理組織作了原則性規定,對其具體運行仍然沒有涉及。其中第8條規定就是其體現。
2005年實施了《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該條例共計七章四十八條,從立法宗旨、管理的界定、集體管理組織的管理范圍和集體管理組織的收費和分配等多個方面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規定。
二、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存在的問題
1.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濫用壟斷地位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一般具有壟斷地位,由于其所具備的規模效應,極大降低了個人維權以及使用者謀求授權的成本。但是這種壟斷地位具有積極性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就是容易被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所濫用。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為了增強自己的談判能力,保證自己管理作品數目的最大化常常為會員的退出設置許多的障礙和限制條款。可會員就算不滿,卻又面臨無處維權的困境所以也只能忍氣吞聲。
所以,要消除或者避免這些弊端,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待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發展成熟之后,使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競爭。這樣才能增強其積極維權的動力和改善服務質量。從而也從另個層面避免了過度競爭的可能性,避免了過度競爭的危害。
2.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維權積極性差
法律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沒有也不允許有自身利益的。法律規定為其所收取的費用在扣除其必要運營費用后,要全部分配給著作權人。所以這就造成了著作權集體組織不去積極維權的可能性。
3.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力量薄弱
比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多年,發展相當緩慢:會員少,經費少,機構少,我國許多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自身的發展并不完善。
1.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行政色彩濃厚
首先,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缺乏體系與制度設計。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為權利人的利益,經權利人授權,以自己的名義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的集中管理活動。它應不只是一些著權人的簡單結合,而是一種社團性民間組織,必須從管理制度上進行合理的構建。
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一開始是靠行政命令來推動的,相關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由行政單位著手成立的,而不是從行業自身發展與成長的角度來進行制度構建的,其行政色彩比較濃厚。在這種濃厚的行政色彩主導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管理的作品信息和業務信息缺乏透明度,著作權使用費收費標準基本上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自己制定,使用費標準的制定依據和制定程序也缺乏透明度。并且,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沒有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所具有的代表性做出明確規定,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提起訴訟,需要經過層層授權,訴訟效率極其低下,反而不如單個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來得快,這也影響著著作權人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代表自己利益去維權的信任。
其次,我國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設立方式是行政核準制,需經國家版權局和國家民政部審批,程序嚴格,如果通過民間自發成立是很難得到批準的。所以由國家版權局通過行政權力扶持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具有較強的行政官方色彩。同時,我國法律又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所管理的權利范圍不能存在重合,這就造成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對某一類權利管理的特殊的類似行政的壟斷地位。
2.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具體規定不明確,導致監管困難
相關法律規定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監管部門有兩個分別是國家版權局和民政部門,民政部門對版權相關制度并不熟悉,不能有效監管。
通過會員的監督存在困難。會員能否罷免、如何罷免等相關制度,我國的相關法律也未作明確的規定,導致監管困難。
[參考文獻]
[1]李倩.著作權集體管理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2]胡雪丹.中日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3]賈穎.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4.
[4]胡開忠.構建我國著作權延伸性集體管理制度思考[J].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資助項目.法商研究,2013(6).
[5]王吉法,李閣霞.集體管理組織與著作權保護困境[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11,7,24(3).
作者簡介:謝卓穎(1990-),男,天津商業大學,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