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瓏中 王卓飛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
淺析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陳瓏中王卓飛
遼寧大學,遼寧沈陽110036

摘要:近年來,伴隨經濟快速增長而來的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凸顯,然而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絕不能走發達經濟體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發展和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不失為一項遏制環境惡化的可行之道。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現狀,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做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配套機制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然而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諸如水污染、噪聲污染以及讓人無處躲藏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遏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在法律領域,針對涉及面廣泛、影響深遠的環境污染事件,建立和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環境公益訴訟概述
公益訴訟是相對于私益訴訟的概念,起源于羅馬法,成熟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是指當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或有關團體的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侵害了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時,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檢察機關、其他國家機關或社會團體)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進行審理并做出裁判的訴訟活動①。一般認為,環境公益訴訟創始于美國,主要通過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公民的公共環境利益,保護公民環境權益。
二、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現狀
我國2013年施行的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首次增加了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主體的資格;2015年頒布的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針對公益訴訟設置了專章以進行進一步規范;同年施行的新《環境保護法》第58條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寬了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同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相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所需的具體條件。然而,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目前看來在立法層面依舊不夠細致周密,具體適用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障礙。
(一)起訴主體雖已明確,但仍需拓寬。《民事訴訟法》第55條“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過于籠統,《環境保護法》第58條則規定“……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雖然滿足此項條件的社會組織在全國有300家,但各個省平均下來不足10家,而且根據中華環保聯合會的調查:57%的環保組織表示不會輕易提起公益訴訟,只有4%的環保組織認為環境公益訴訟成本不是問題,而48%的環保組織沒有專門的法律業務部門②。而“法律規定的機關”方面則缺少明確規定,僅有《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第二款中規定的“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這些限制條件和不利因素對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構成了現實障礙。
(二)訴訟相關配套機制亟待健全。環境公益訴訟不同于普通的私益訴訟,其本身具有天生的開放性和民主性,是一個把看似虛幻的監督權變成一種實實在在執行權的過程。因此,雖然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具體規定,但是在受案范圍、起訴主體順序、訴訟費用承擔和舉證責任分擔等方面仍需要相較私益訴訟加以區別,規定更為詳盡的操作規則,以求在現實中更好的保護受侵害的環境權益。
三、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思考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和《環境保護法》及其司法解釋中,并沒有將公民個人或群體列為起訴主體,并且對“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進行了嚴格限制,而許多學者倡導的將檢察機關、行政機關一并列入的構想依然停留在理論階段。
公民作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最終承擔了環境惡化所帶來的所有不利后果,有著最強烈的訴求,而現行《民事訴訟法》簡單的將其劃入私益訴訟的范圍加以調整,并不能很好的保護受侵害的法益。現實案例中,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北大師生和蘭州水污染事件中的市民正是因為環境公益訴訟起訴主體的生硬限制而被法院駁回起訴,無法借助公益訴訟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檢察機關、行政機關在行使檢察權和行政權不能直接解決環境問題的情況下又不能直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導致不愿監管、不能監管,將會延誤起訴時間、放縱違法,最終造成危害后果加重的惡果。
在通過相關立法及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環境公益訴訟操作規則的同時,可以于舉證責任分配、訴訟費用承擔和賠償金分配方面進行創新。
舉證責任分配方面,通常情況下環境侵權案件中加害人一方往往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證據搜集能力,相比之下有關組織作為原告舉證相對困難,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分擔舉證責任;訴訟費用的承擔應考慮公益訴訟其本身的公益性,在起訴時緩交,被告敗訴時直接負擔而原告敗訴時應適當減免;賠償金的分配除了直接補償受損害的當事人以外,用于成立基金或公益事業支出也是可行方案。
四、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在解決環境問題、推進依法治國、協調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們應當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使之在環境保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鄧思清.論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9).
②陸金鑌,鄧紅.對我國當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審視——從新<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切入[J].法制與社會,2015(6).
作者簡介:陳瓏中(1990-),男,河南漯河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王卓飛(1989-),男,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法制史。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