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善意取得制度淺析
張明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在我國的民法體系中,善意取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它既是物權取得的一種形式,更是物權流通的一種途徑。目前學術界對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本文在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簡單分析了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包括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以及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
關鍵詞:善意取得;理論基礎;構成要件

一、善意取得的基本概念
由于目前學術界對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所以說,關于善意取得的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已基本統一。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人將某標的物轉讓給第三人,如果該第三人為善意,并支付了相應對價,則此第三人可獲得該標的物的所有權,而此時標的物的原所有權人不得向此第三人主張所有權的一種制度。在民法體系中的,對于物權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通常情況下,只要物的所有人未將所有物轉讓或者以其它合法形式轉交第三人,物的所有人的所有權是固定的,而在善意取得制度下,物的所有權的轉讓,并不是在原物權所有人的許可之下完成的,所以說,這是物權轉讓的一個特例。善意取得制度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于它是平衡物權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維護物品流通、市場穩定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
善意取得制度的產生,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目前學術界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權利的外在形式基礎。在物權中,“一物一權”是最為基礎的一個理論,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物上,職能存在一個所有權,即物權是具有排他性的。而確定物權人的最為簡單直接的方式,是對物的占有,也就是說,誰占有物,就可以推定誰對物享有所有權,這是權力的外在表象。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權利在外在表現上,只能有一個權利主體,而善意取得的過程中,善意取得人對物具有外在的占有形式,所以可能成為物的所有人。因此,權利外在的形式基礎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之一。
其次,權利的取得實效理論。權利的實效理論是指所有人對于物的權利,是有一定的實效限制的,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法國和意大利的學者,在權利的取得實效理論下,當所有人對于所有物喪失占有權達到一定實效時,他就失去了物的所有權,而物的占有人在對物行使占有權達到一定的實效時,即取得了物的所有權。權利的取得實效理論在有些情況下被認為是對物權制度的破壞,不利于對物權所有人權利的保護,但這一理論的存在也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這樣的理論有利于督促權利人保護權利,維護個人利益,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在這一理論之下,善意取得人因為占有了物,達到實效,自然可以獲得所有權。所以說,權利取得的實效理論,也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
再次,權利的占有觀念。除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以外,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還包括權利占有的觀念。權利占有的觀念最早出現于日本,與取得實效理論類似,也是說權利人的占有是善意取得人獲得物的所有權的基礎,但是權利占有的觀念下,善意取得人獲得對物的所有權,并沒有實效的限制。因為對物的占有,而獲得物的所有權,是權利占有觀念下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合理依據,所以說,權利的占有觀念,也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之一。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也是善意取得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根據我國民法106條的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需要包含四個要素:
第一,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這是善意取得的主體要求。在善意取得制度下,要求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如果轉讓人屬于有權處分的人,那么物的所有權的轉讓方式就是一般的物權轉讓,并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問題。所以說,善意取得,首先要求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
第二,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在過去,很多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只能適用于動產,而根據民法106條的規定,只要動產已經交付,不動產經過合法登記,那么受讓人仍然可以依據善意取得制度獲得物的所有權的,所以說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這也是善意取得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善意取得要求受讓人在主觀上是善意的。在民法中,善意是常用的概念,所謂的善意是指不知情,或者推定不知情,當物權處分人處分財產給受讓人時,如果受讓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仍然接受,那么顯然,受讓人在主觀上是不具有善意的,如果這樣仍然承認受讓人獲得了對物的所有權,顯然與法律的目的相違背。所以說,善意取得要求受讓人在主觀上是善意的,這也是善意取得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之一。
第四,善意取得要以一定的法律行為為基礎。善意取得的發生,并不是隨意的,對于受讓人而言,他必須為一定的法律行為,才可能成為物權所有人,而這一法律行為,就是支付行為,也就是說,受讓人必須對物支付了對價,如果受讓人無償獲得物或者支付的對價顯著低于物價,那么受讓人也不能依據善意取得制度獲得物權。
四、結語
不管從社會發展實際來看,還是從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方面看,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而對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研究,也是沒有止境的。
[參考文獻]
[1]程思瑾.善意取得制度淺析[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5(04).
[2]劉煜,程瑤琳.淺談善意取得制度[J].中國商界,2010(05).
作者簡介:張明明(1993-),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2012級法學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