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曄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
跨國公司對于世界經濟所做出的貢獻毋庸置疑,各個國家在看到跨國公司有如此大的推動力的情況下,都努力地增加跨國公司的數量,使之最大化的發揮作用。但在當今社會近年來跨國公司所帶來的各種威脅,尤其是人權問題僅適用國內法已經不能完全解決,這就需要借助于國際法的相關規范以及其他組織的各種規則來解決。
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事實由來已久,最早期的跨國公司如東印度公司就在亞洲等地濫用他們的權利,顛覆或者推翻當地的政府等等。但是這在剛開始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大家一直以來只看到跨國公司給社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而對其消極影響一直回避或忽略,傳統觀點都不贊同對跨國公司的人權侵犯責任進行追究,認為會打消跨國公司投資的積極性。但隨著跨國公司人權侵犯問題的日漸嚴重,跨國公司的人權侵犯責任才被作為一個嚴重問題提上日程。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都在各種多邊會議上對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了公開反對,甚至有些跨國公司也意識到單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對人權的保護并不會給自己帶來持續長久的利益,這些也引起跨國公司對自身發展理念的深思。深思的結果是:需要加強對人權的保護,因為這樣反而會促進利益最大化的追求。[2]
在國內法方面,各個國家的法律中都對公司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但對跨國公司的責任還不甚清楚。對于跨國公司來講,東道國對其有屬地管轄權,母國對其有屬人管轄權,根據屬地管轄優于屬人管轄的標準,東道國的法律明顯對其擁有管轄權,應對去侵犯本國人權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轄。
(一)刑事責任
在進行工業化生產之前,那時公司個人主義盛行,對公司基本上不進行刑事責任的追究。隨著工業化興起,公司逐漸擴大發展,公司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開始意識到要使公司對它們實施的侵權損害行為負責。在歐洲發達國家以及美國,立法機關和法院逐漸擴大了對公司刑事責任概念的理解。他們認為不對公司實施刑事責任的處罰不足以使其改正自己的侵權行為,也不足以對其起到威懾作用。
實際上,要求公司承擔刑事責任遠沒有要求公司進行賠償對公司的約束力大。公司就其本質而言主要是為了在公司責任和追求最大利益之間尋求一個平橫,但實際上,追求法律范圍內的最大利益才是公司的終極目標。所以,對公司要求其進行經濟賠償會更加有威懾力,進而能更好的規范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再則,在向公司追究刑事責任時,很難找到其主體,究竟是由誰來代表公司去應訴,又怎樣證明其過錯,以及如何確保自然人不能隱藏于公司責任之后等等這些問題也是理論上的一大難題。
(二)民事或行政責任
有學者建議:對于跨國公司保護人權的社會責任的承擔機制,可以考慮將國內法上的民事責任原則列入借鑒的范圍。[1]出于對基本人權的保護與重視,在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案件中也可以借鑒國內法的做法,國際法上可借鑒國內法的做法設立類似的機制,以期最大范圍內保護人權。[2]在現有的法律體系里,國家追究跨國公司侵犯人權責任的形式還包括行政罰款,但不管處罰方式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還是行政責任,在實踐中最終對公司的懲罰都是罰款。對于以追求利益為其終極目標的公司來說,這種懲罰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對跨國公司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有效合理規制,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
中國目前并無關于公司人權責任的專門的立法,但是中國公司法、勞動法、環境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可以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行為進行規制。針對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以及國際上對于跨國公司人權責任解決的先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我國跨國公司人權責任機制。
(一)從立法方面來講,中國在制定法律的過程當中,應該盡量做到與國際接軌,注重研究國際上成功解決跨國公司國際人權責任的案例,借鑒其中的經驗,要在研究中國本土習慣的基礎上,予以成功有效地利用。對于中國所簽訂的國際性的條約,對于中國法律中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部分,盡快的進行變更,以期在實際的運用當中能夠順利。
(二)要加強與跨國公司的母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對于某些不能確定如何管轄的案件,應進行和平有效的磋商,在最大限度保護人權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三)關于對社會監督的強化。社會監督包括有各種方式,由于社會監督覆蓋面廣并且產生的社會影響極其深遠,所以社會監督已經為許多經濟立法文件所確認,成為了監督的強有力的手段。
[1]姚梅鎮,余勁松.國際經濟法成案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何易.試論跨國公司的責任理論[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