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010
?
中美計算機軟件保護比較分析——以蘋果電腦公司訴富蘭克林電腦公司案為例
文華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100010

摘要:本文以一起計算機軟件侵權糾紛為例,從保護知識產權角度出發,分析和對比中美兩國在計算機軟件立法保護方面的異同,從中希望能為我國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發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計算機軟件

一、案情簡介
本案為蘋果電腦公司不服聯邦地區法院拒絕其申請對富蘭克林電腦公司侵犯它對14款計算機軟件的版權行為采取訴前禁令的裁定,而向聯邦上訴法院上訴的一個案例。該案中,被告為了使所有在蘋果二代電腦上使用和運行的軟件都能在它制造和銷售的ACE100電腦上使用而復制了原告的操作系統和計算機軟件。該案爭議焦點在于被告的復制行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版權,庭審中被告提出了如下抗辯理由:首先它認為原告以目標代碼形式編譯成的計算機軟件不能獲得著作權法保護;其次認為ROM屬于實用物體和機器的組成部分,因此植入ROM中的計算機軟件不能獲得版權;最后,他認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僅是一種過程、系統,是計算機的一部分,是一種純實用的作品,不在《1976年版權法》第102條2款的保護的范圍之內,并提出了思想和表達的二分法,認為“使得計算機運行和蘋果相互兼容的軟件的操作系統方法是有限的。但上述理由并沒有得到上訴法院的支持,相反,上訴法院認為目標代碼中的計算機軟件能夠獲得版權并且ROM設備是一種思想表達,符合版權法要求的固定要件,因此植入于ROM中的計算機軟件能夠獲得版權法的保護。最終,上訴法院以聯邦地區法院錯誤的理解了版權法為由,而將該案發回重審。
二、中、美兩國計算機軟件保護的立法比較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給計算機軟件以版權保護的國家,它在保護計算機軟件問題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為注冊時間早、起點高,因此為計算機軟件保護設置了較低門檻,上述案例中,聯邦上訴法院做出將案件發回重審的判決便表明了其在計算機軟件保護領域里所持的態度,即在保證充分競爭的情況下,降低保護門檻。其實縱觀我國和美國在計算機軟件領域內的立法保護,兩者基本相同,都是通過版權法加以保護,只是在處理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對軟件權力主體的限定上,我國與美國在法律規定上基本相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者”以及“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為權力主體,并在《軟件條例》中進一步規定軟件開發者享有著作權,而美國版權法規定的則是作品的作者享有版權,(合作作品版權為作者共同享有)。
在保護期限上,我國《軟件條例》明確規定軟件的保護期為25年,期滿前權利人可申請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50年。而美國版權法則規定:軟件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加死后50年(與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一致);雇傭作品、匿名或筆名作品自首次出版起75年,或自創作完成之日起100年,以較早到期者為準[1]。
在權力人所享權利的內容上,兩國法律規定的基本相同,即都享有軟件著作權的財產權,最大差別在于我國除了規定著作權人享有財產權外還賦予了其身份權。在權力限制上,美國版權法規定軟件產品的擁有者在使用計算機軟件時,可根據需要對軟件進行復制和改編,并在《數字版權千年法案》中擴大了免責使用計算機程序的范圍,即允許計算機的擁有者或租用者在維護和修理計算機的過程中復制計算機程序,但必須在工作完成后銷毀軟件的復制件[2]。我國在《軟件條例》中也有類似規定。如:合法持有軟件復制品的單位、公民,在使用軟件過程中,可不經著作權人同意而安裝、存檔或者修改軟件,但不得將修改件提供給第三方。此外我國軟件條例還對一些非商業性軟件復制行為的免責問題做了詳細規定。
在軟件侵權與救濟方面,我國《軟件條例》列舉了種種侵權的表現形式,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不同的救濟方式。比較而言,美國規定的要更詳細,更具有可操作性。概括來說,美國在其版權法中明確規定了22項侵犯版權所有人專利權的行為,并規定了包含禁令、沒收用于侵權的相關物品、賠償損失及附加利潤、承擔訴訟費用等民事責任,同時還規定了相應的刑事處罰。
三、美國計算機軟件保護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美國作為普通法系國家,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主要依據判例法審理案件,從八十年代開始,美國法院就形成了一系列關于軟件侵權的判例,豐富和發展了美國軟件版權保護的法律體系。近年來,為了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防止壟斷,美國傾向于盡量縮小版權保護范圍。而我國軟件業起步較晚,為促進我國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保護時,應充分借鑒美國在計算機軟件保護方面的正反經驗。首先,要重視軟件保護的尺度,應在保護投資者利益與有利于創新之間來謹慎把握,保護尺度不過過大也不能過小;其次,在涉及軟件保護方面,美國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來保護計算機軟件,即將申請版權保護、申請專利保護與利用商業秘密保護等多種方式相結合來保護計算機軟件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我國借鑒的。
[參考文獻]
[1]邱均平,陳敬全等.論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4).
[2]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U.S.Copyright Office Summary,December 1998.13.
作者簡介:文華(1987-),女,廣西桂林人,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民商法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