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55
?
城鄉規劃的可訴性分析
翟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西安710055

摘要:本文認為,在對規劃行為及其他行為的司法審查中,不可一味遵循法律邏輯上的一致性,而應該適時突破邏輯,結合法律的增進社會福利的目的,尋求結果的公正。
關鍵詞:規劃可訴性;法律邏輯;法律原則

我國行政訴訟管轄范圍并未并未排除城鄉規劃類案件。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和理論層面,規劃行為是否能夠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存在爭議。根據既有的案例,有研究發現:在相關案件中,法官對合法性進行審理比例僅為16%。[1]這一定程度表示,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并未肯定城鄉規劃的可訴性。城鄉規劃是否可訴存有理論爭議,本文主要討論行政法上邏輯一致性對于城鄉規劃可訴性的阻礙問題。
一、行政法邏輯對于規劃可訴性的分析
行政規劃是一種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對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了較完備的救濟途徑。但是,關于行政規劃的救濟,尚存在較多待進一步研討的問題[2]。
從規劃行政行為性質上講,規劃不能容易的被界定為是抽象或者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或者事實行為。但規劃無論是體系規劃、總體規劃還是詳細規劃,無疑都對行政機構和行政相對人產生著多種多樣的法律約束力。行政規劃的內容復雜,不能單一的對所有的行政規劃進行相同的判斷,而輕率認定規劃是否是具體行政行為。
我國城鄉規劃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總體規劃不會對相對人產生直接影響,可視為抽象行政行為,不宜列入訴訟范圍[3]。城市規劃中的詳細性規劃,會對特定地區的特定人產生直接影響,一般屬于具體行政行為。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規劃和修筑性規劃。控制性規劃規定了城市土地的用途及各種控制性指標,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在控制性規劃的基礎上完成,二者對于利害關系人的影響最為直接。行政法學界基本肯定了詳細規劃的可訴性,尤其是變更規劃行為的可訴性更是得到了更多一致性的看法,認為其可訴。
但是,理論和實務總是有著或大或小的裂痕。實務屆并不肯定規劃的可訴性。或許,在中國的體制之下,在最高法院明確表態之前,法院的做法都是一種“各自為政”的嘗試。
二、規劃應具有可訴性的一般法理分析
通過查閱既有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學者們的分析主要是從實體法即行政法理論出發,依靠邏輯的推演,分析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性質,將詳細規劃解釋成為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以區別于抽象的總體規劃行為,從而表明對這種詳細規劃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這樣的推理無可厚非,但筆者想嘗試從一般法理學的角度分析該問題。
為何我們說的規劃行為不容易被法院所承認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其主要阻礙不在法律上,而在邏輯上。邏輯,即事實與規則本身特別是后者的固有的內在理路,構成它們之所以為其自身的一致與連貫。我國關于行政訴訟立案的規定沒有將“規劃”二字明確的被排除在立案范圍之外。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將規劃行為理解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這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這是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觀點在法律中的直接體現。但是這僅僅是邏輯的觀點。是前提的邏輯告訴我們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但該前提不一定符合社會需要,符合公平正義的觀念。
正如霍姆斯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可感知的時代必要性、盛行的道德理論和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的直覺只是,甚至法官及其同胞所共有的偏見等等,多有這一切在確定支配人們所應依據的規則時,比演繹推理具有更大的作用。[4]”卡多佐也認為主邏輯有其的地位,但只是一定的限度內。”[5]不能僅因為在邏輯上,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而否定其訴訟的正當性。當我們面對的是分配利用的重大不均衡時,邏輯只是既得利益群體的托詞。
法律的終極目的是社會的福利。未達到其目標的規則不可能永久地證明其存在時合理的,這點已經為眾多法律經濟學研究者所贊同。在社會福利需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擺脫這種邏輯,而采取社會學方法的力量。這個方法很抽象,主要依靠的是社會政策、正義感和倫理道德等因素對事實加以考量。征地所引發的一些列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增進社會福利的阻礙。在社會需要的時候,就需要拋棄邏輯和理論的一致性,根據實用主義,根據帕累托最優,完成法律的任務。
三、結語
城鄉規劃越來越成為引發社會問題的導火索,尤其是征地問題。擴大司法審查存在很多阻礙,最多的阻礙莫過于行政法邏輯上的問題。但是,在一般法理上,社會利益和公共福利的需要常常成為舍棄法律一致性邏輯以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動因。法院應該加快改革的步伐,與立法協調一致的將規劃行為以例外的行使歸入行政訴訟的范圍。
[參考文獻]
[1]鄭春燕.論城鄉規劃的司法審查路徑[J].中外法學,2013(4):813.
[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58-259.
[3]蘭燕卓.城市規劃變更的可訴性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3):87.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60.
[5][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8.
作者簡介:翟越(19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