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帥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86
?
對地震應急救援行動中安全抓建的思考
陳帥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西安710086

摘要:地震應急救援行動中做到科學統籌,至關重要。方法科學,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只有按抗震救災的特點規律作決策、辦事情,才能降低救災部隊風險,才能減少部隊戰斗減員。筆者就駐藏黃金部隊應堅持在靠前指揮緊貼救災進程、把握規律科學施救、突出重點狠抓安全規范、嚴格教育管理等四個方面,對積極營造安全建設氛圍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地震;應急救援

黃金部隊按照國發[2011]43號文件精神,不斷拓展任務,突出抓好了部隊遂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行動,只有在行動中堅持靠前指揮緊貼救災進程、把握規律科學施救、突出重點狠抓安全規范、嚴格教育管理等才能在任務中鍛煉隊伍、提升建設質量。
一、緊貼救災進程,領導靠前指揮
一是深入災區,了解災情。對災情的準確把握是實施正確組織指揮的前提。應急行動中,各級干部要深入災區,采取收看廣播電視、電話詢問、聽取匯報、實地查看等多種方式,調查震情災情,了解社情民情,分析判斷形勢,研究抗震救災問題,為組織部隊參加抗震救災戰斗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二是深入一線,組織指揮??拐鹁葹闹?,各級領導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組織指揮部隊。軍政主官深入災區一線,現場組織指揮,各分管領導各司其職,圍繞救援方案展開行動,形成以上率下、整體合力,是確保一線指揮暢通、救災組織嚴密的關鍵因素。
三是深入官兵,排憂解難。各級領導堅持與救災官兵同吃干糧、同住帳蓬、共同抗震救災,及時給官兵講解抗震救災安全知識,經常與參戰官兵談心問事,了解身體、心理、家庭情況,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幫助官兵解決了個人家庭遇到的大量實際困難和問題,既增強了他們的安全救災和防護意識,又激發了全身心投入戰斗的熱情。
二、把握特點規律,科學實施救助
一是科學施救,搶險不冒險。科學地組織救災,不但能提高救災效率,贏得寶貴時間,也能確保救災官兵的自身安全。地震災害救援中要堅持救人第一,科學施救,設立專職安全員,按照先排險后清物、先上后下、先外后內的順序組織實施。采取多點勘察、現場論證、主官親定,確保了安全設營。
二是科學消殺,防疫不染疫。地震災害過后,災區房屋倒塌、水系受到破壞,一些平時處于穩定狀態的疫源危險性陡增。要提前謀劃,要給每名官兵配發防護用品和專業防護器材,每次執行消毒任務都由隨隊醫生逐人檢查,消除了重大疫情隱患。
三是科學組勤,作為不亂為。在災區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開展值勤工作,要合理設立執勤點和哨位,規范執勤用語,嚴格哨位紀律。值勤官兵要做到文明執勤、安全執勤。
三、突出動態過程,狠抓安全重點
一是強化風險評估。救災官兵要堅持未進行風險評估的地區不盲目冒進、把提前偵察與任務中動態風險評估相結合,有針對性做好防范。在進行臨時營區選址時,多點勘察、現場論證、主官親定,避開危險地帶,確保了設營安全。
二是狠抓責任落實。官兵在復雜環境下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危險性增加,安全隱患隨時威脅著救災官兵的生命安全和裝備的安全,能否確保安全,強化各級干部骨干的責任心,落實責任制是關鍵因素。
三是突出重點防范。救災任務中要制定《突擊隊安全管理規定》,加強對救災官兵的管控,始終把參戰部隊高度集中、統一指揮作為根本,使部隊臨危而不亂,從容應對各種險情。要抽調心理咨詢師到一線,及時調解和疏導官兵出現的心理壓力,確保了官兵身心健康。
四、嚴格教育管理,規范救災秩序
一是用良好的氛圍激勵參戰官兵。要及時建立前指及突擊隊臨時黨團組織,明確提出“把黨旗舉起來,把黨徽戴起來,把戰地歌曲唱起來,把戰斗口號喊起來”,組織官兵開展小比賽、小演講、小節目等戰地文化活動,使參戰官兵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
二是用嚴明的紀律強化戰場管理。嚴明的紀律是完成任務的重要保證。一線官兵要落實“三個一遍”,即: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家里走訪一遍,對完成任務和遵守群眾紀律情況檢查一遍,對官兵思想、心理、情緒和精神狀態分析一遍,既確保了部隊安全穩定,也確保了駐地社會穩定。
三是用正規的秩序規范部隊行動。救災部隊駐地分散,人員流動快,要發揮黃金部隊動中建、散中建、變中建的優勢,克服困難,堅持救災到那里,正規化管理就延伸到那里。要根據救災的形勢,因地制宜,從規范營區設立、內務設置、自衛哨警戒和一日生活制度等入手,不斷用制度規范官兵言行,使部隊在特殊時期保持了正規有序,為抗震救援中的安全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苗國典,魏捍東.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行動準則初探[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8.
[2]吳新燕,陳虹,顧建華.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救援行動的規范[J].災害學,2012.
[3]尹光輝.軍民融合式地震應急救援行動實踐的總結與啟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做法與經驗[J].中國應急管理,2012.
作者簡介:陳帥(1984-),男,滿族,河北保定人,武警工程大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