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麗冰
“清真”為媒搭建中馬合作共贏之橋
□ 文/陳麗冰
2015年2月17日,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發表專欄文章稱,當前全球清真產品市場商機巨大,馬來西亞在清真認證及產業發展方面優勢明顯,馬來西亞和中國應加強合作,共同開拓全球清真市場。
近年來,中國的清真業發展迅猛,然而缺乏知名品牌、產品國際公認度不高等問題一直成為中國清真食品進軍國際市場的絆腳石。而馬來西亞在清真認證工作上卻有著較成熟的體系,且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信譽,此次《南洋商報》的倡議可謂是為正在謀取深化合作的中馬兩國打開了一條合作共贏的貿易通道。
作為東盟國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伊斯蘭國家,馬來西亞在全球推廣清真食品及食品認證方面,一直扮演著先驅者的角色。
從1982年開始,馬來西亞政府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清真食品認證標準,并成立清真產業發展局全面接管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署的清真食品認證業務。2009年9月,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署、馬來西亞標準局、馬來西亞產業研究局和標準研究院還共同制定了MS1500:2009《清真食品生產、制備、處理和儲存——通用指南》,并獲得伊斯蘭會議組織(OTC)的高度認可和推薦,馬來西亞也由此成為唯一由政府頒布清真食品認證的國家,其清真食品的認證和徽標都需由馬來西亞政府所賦予權力的機構發布。如今,經過多年的發展,馬來西亞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穆斯林食用品認證、制造中心之一,并將
馬來西亞對清真產品制造執行嚴格的標準,這點都為全球所認可。然而,在肉類食品上,馬來西亞并非主要的制造商。與此相反的是,清真業起步較晚的中國卻不缺畜牧的土地,在發展畜牧業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不過,相對于馬來西亞,中國清真產業的發展相對較慢,缺乏全國范圍內的清真認證標準,且無法完全與國際清真認證接軌。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外清真食品用品專業人士認為,中國可以加強與馬來西亞在清真產業方面的合作,利用馬方清真認證的優勢,結合中國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共同開拓全球清真市場。
“中國的清真產業近些年發展勢頭猛烈,加大產品出口成為大勢所趨。通過加強與馬來西亞等清真產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合作,中國的清真產品可以更快地被世界市場認可。”馬來西亞外貿促進中心負責人賽義德說。
中國穆斯林人口眾多,草場面積廣闊,尤其是青藏高原天然無污染牛羊的牦牛肉、藏系羊肉、青稞、黃菇等非常受伊斯蘭國家歡迎,但由于存在認證機構與產品安全監管機構脫節、缺乏知名品牌、產品國際公認度不高等問題,使得中國許多優質的清真企業遲遲走不出國門。因此,具有互補優勢的中馬兩國如果能夠攜手合作,無疑將為中國和馬來西亞的清真產品交易帶來“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而且,中馬雙方在這方面的合作已有了成功的先例,并展現出潛在的商機。2014年8月,在馬來西亞巴生港清真園區與寧夏清真產品企業跨境電子商務暨進出口貿易發展對接會上,馬來西亞巴生港與寧夏自治區企業簽署了中馬清真產品相互認證服務機構框架協議,以及清真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框架協議。
兩項協議的簽署,不僅使中國的寧夏與馬來西亞的巴生港“走到”了一起,同時也為雙方的清真產品交易架設起一座雙向的合作之橋,為寧夏的清真產品轉口馬來西亞,走向世界穆斯林市場帶來了商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為了推動清真產業的發展,馬來西亞政府還對到馬來西亞投資的外國企業給以了一系列與清真產業相關的優惠政策。如在馬中關丹產業園內,中國企業可享受的特殊優惠有:一,自獲得第一筆營業收入起,10年內企業免繳公司稅,或5年內合格資本支出全額補貼;二,工業園開發、農業及旅游項目免繳印花稅;三,進口機械設備免繳關稅和銷售稅。
據悉,目前全球有超過15億穆斯林群眾,每年清真產業產值達2萬億美元,且平均年增長幅度在20%以上,這無論對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的清真產業發展而言,都會是一筆“大單”。
當前,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如期建成,中國與東盟國家已步入“零關稅”時代,在此背景下,中國清真食品與馬來西亞合作,不僅將迎來一個面向19億人口的大市場,還能以此為“跳板”,進軍國際市場,謀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