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光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鄉村履行職責,其中最重要的職責是提供公共服務;村莊自治就是指當前實施的村委會選舉及村務運行;社會自治就是在政府治理、村莊自治之外由村民自己組織和運行生活的狀況。
在現實中它們往往被混同在一起,出現村莊自治“行政化”、政府治理“不足化”、社會自治“村治化”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在鄉村社會治理創新方面進行一些探索性實踐。
“議行分離”是政府在社區或村莊設立工作站,將原來政府交給居委會或村委會的工作轉給工作站,居委會和村委會回歸本位,專注于自治事務。但是,在實踐中,在城市社區,將工作站與社區居委會分離,實際上是多了一套人馬,絕大部分社區都是由書記擔任工作站站長,出現工作站與社區居委會扯皮的事情,而在村莊,根本上沒有做到真正的“議行分離”。
另一種改革嘗試是“政社互動”,是指政府對以前交給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的工作,必須交給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去做,政府向其購買,另一類不需要交給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做的工作,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可以拒絕承擔,除非政府付費。但是,村委會和居委會依舊沒有更多的興趣和精力去從事村莊自治和社區自治活動。
還有一種改革做法是政府引進協商民主方法,用公共資源撬動村莊自治。有的地方在村莊構建“議事會”制度,村“議事會”取代了村民代表會議,成為村莊治理的常設公共事務決策機構,而村委會則成了執行機構,村黨支部(或黨委)則是召集和領導機構,這三者形成了既合作又相互監督的村治關系。
雖然以上三類改革做法并沒有涵蓋當今在地方層面發生的所有改革實踐,但是卻預示著這樣一種趨勢,即鄉村社會治理到了尋找新出路的創新時刻。
這三類改革做法蘊含著這樣三種治理思維:政社分開、政社合作、村社合作。但是,從這三類改革做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三類問題:
第一,政府治理在鄉村缺少自我實現機制;第二,村莊自治離不開政府的資源支持;第三,社會自治被村莊自治掩蓋和壓抑。
由于政府在鄉村社會實現治理目標缺乏自己的機制,因此,只得轉向利用村莊自治機制,而村莊自治缺少資源和經費,從而依賴于政府,由此出現的局面就是村莊自治“行政化”,反過來抑制了鄉村社會自治。未來鄉村社會治理可以做如下方面的創新:
第一,政府在鄉村要建構自己的治理機制,不能把村莊自治視為自己的治理機制,這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政府在鄉村建立自己的治理機構,另一種是政府面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這種購買前提是不局限于向村委會購買,但是目前這一點很難做到,權宜之計是采用上面介紹的第三種改革做法。
第二,改進村治結構,建立村委會、村黨組織與村民代表組織三者合作又監督的關系,這里需要國家對村民自治法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得村治不僅體現在村委會民主產生上,而且要體現在村莊公共事務的日常決策、監督上。
第三,鄉村社會蘊藏著豐富的自治規則、經驗和文化,它們在運用自己規則、經驗和文化上應有自己的空間和機會,這一點在制度和政策上應該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