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紹軍,侯宇峰,仰 炯
(四川省閬中市人民醫院,四川 閬中 637400)
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比較
蔣紹軍,侯宇峰,仰 炯
(四川省閬中市人民醫院,四川 閬中 637400)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三叉神經痛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拉莫三嗪組和卡馬西平組各62例。拉莫三嗪組給予口服拉莫三嗪分散片,卡馬西平組給予口服卡馬西平片;治療1個月后,分別記錄2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情況和治療效果并進行比較。結果 2組患者評分情況均明顯下降,但2組患者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VAS分值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P均<0.01),但2組間VAS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卡馬西平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拉莫三嗪組(P<0.05)。結論 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均可治療三叉神經痛,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更明顯,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拉莫三嗪;卡馬西平;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反復出現一種短暫性疼痛。多見于成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但治療困難,其疼痛特點為劇烈性閃電樣的短暫性抽痛,持續數秒或者1~2 min,突然發生突然停止,間歇期完全正常。發作期間可伴有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等臨床癥狀。這些癥狀會導致患者出現疼痛,面部肌肉痙攣、高血壓等并發癥[1-2],對患者及家屬的生活造成極大痛苦,該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缺乏一種特效的治療方法。現代臨床應用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可有效地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抗炎利尿,但是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疼、口干、嗜睡、惡心,皮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疹,便秘,甚至會導致肝腎功能以及造血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3-4]。筆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經我院診斷并治療的三叉神經痛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判斷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并行相關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具有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且經過相關檢查未有顱腦內病變。納入標準:①初次發病具有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②神經系統臨床檢查無陽性體征,CT或MRI檢查未發現顱內病變;③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神經障礙、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數字表格法將上述患者分為拉莫三嗪組與卡馬西平組各62例。其中拉莫三嗪組男21例,女41例;年齡26~58(42.55±16.32)歲。卡馬西平組男22例,女40例;年齡25~59(42.62±16.73)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向患者或其監護人履行知情告知義務,并取得同意。
1.2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常規護理。拉莫三嗪組口服拉莫三嗪分散片(Actavis hf.湖南三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6),初始劑量為每次25 mg,每天1次,2周后每次50 mg,每天1次,連服2周。卡馬西平組口服卡馬西平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H11022279),初始劑量為每次0.1 g,每天2次。第2天后每隔1 d增加0.1 g,直到疼痛緩解,維持量每天0.4~0.8 g,分次服用,最高每天不超過1.2 g。治療1個月后,分別記錄2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情況和治療效果,并比較。
1.3觀察項目
1.3.1疼痛分值依據 完全沒有疼痛為0分;輕微疼痛但是可以忍受為1~3分;疼痛比較明顯,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為4~6分;疼痛劇烈無法忍受,需要藥物才能緩解為7~9分;疼痛劇烈,藥物無法緩解為10分。記錄2組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總分值。比較2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及治療后1~2個月VAS視覺評分指標,記錄每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2個月疼痛分值。
1.3.2療效評定標準[5]痊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且無復發;顯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后有復發,但是復發疼痛程度比治療前明顯減輕;好轉: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且次數明顯減少;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減輕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2組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但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疼痛程度變化評分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分值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P均<0.01),但2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卡馬西平組比較,P<0.05。

表2 2組疼痛VAS分值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2.32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1個月后,卡馬西平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拉莫三嗪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①與卡馬西平組比較,P<0.05。
2.4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沒有患者因不能耐受而退出試驗,也沒有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拉莫三嗪組發生皮疹、頭暈和惡心7例;卡馬西平組發生眩暈、惡心、嗜睡6例。均未做特殊處理,減藥后不良反應減輕或消失。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反復出現的一種短暫性疼痛。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特點是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復出現陣發性疼痛,疼痛常短暫而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其疼痛部位僅發作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一般好發于上下唇、口角、鼻翼、面頰部以及齒齦等部位,多發生于一側,兩側較少[6]。三叉神經痛的疼痛特點為劇烈性閃電樣的短暫性抽痛,其疼痛可呈現針刺樣、刀割樣、火燒樣、撕裂樣等,好發于說話、洗臉、受到冷空氣刺激等情況下。每次疼痛持續時間從幾秒到幾分鐘不定,疼痛劇烈,甚至導致患者無法繼續說話、洗臉、飲食等活動。患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常表現為精神萎靡、失眠、乏力、頭暈、頭疼、體質量減輕、口腔炎等臨床癥狀。這些癥狀會引起患者出現疼痛劇烈、面部肌肉痙攣、流淚、出汗、高血壓等并發癥[7-8]。由于三叉神經痛患病初期疼痛次數少,持續時間短,疼痛間隔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數年,所以往往在三叉神經痛初期容易被患者忽略。三叉神經痛的起因至今不是十分明確,臨床上關于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主要有遺傳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周圍病原學說、中樞病因學說、變態學說等,然而沒有一種學說可以明確地解釋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現代臨床認為三叉神經痛的起因在腦干內,動作或者觸動扳點的時候就可以引起短暫的沖動在腦干內迅速疊加,從而引起劇烈疼痛發作[9-10]。隨著社會發展,近年來對三叉神經痛發病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發現三叉神經系統的所屬部位或者鄰近部位的各種病灶均可以引起三叉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有顱內和顱底骨的腫瘤、血管畸形、蛛網膜粘連增厚等疾病。現代臨床對于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沒有明確的檢查指標依據,主要根據其臨床特點判斷三叉神經痛。目前治療方法雖然較多,藥物治療仍是首選。據報道,抗癲癇藥對80% 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有效。拉莫三嗪作為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已被證實對三叉神經痛有效,也有國外學者在動物實驗上證實了此觀點。治療三叉神經痛主要以降低三叉神經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神經阻滯等方法達到鎮痛效果[11-12]。
卡馬西平又名卡巴咪嗪,其主要成分為5H-二苯丙[b,f]氮雜-5-甲酰胺,其主要適用于抗癲癇,對精神運動發作最有效,對大發作、局限性發作和混合型癲癇也有效,減輕精神異常、抗炎利尿、預防或者治療躁狂抑郁癥、抗心律失常,對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都有很好的療效,馬卡西平其藥物機制是抗驚厥抗癲癇,抗神經性疼痛,有效地緩解三叉神經痛癥狀,改善某些神經疾病的癥狀,阻滯各種可興奮細胞膜的鈉通道,抑制異常高頻放大的發生和擴散,抑制T型鈣通道,增強中樞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活性,促進抗利尿激素分泌,但是服用此類藥物有心臟房室傳導阻滯、血小板異常、血常規異常、骨髓抑制、心動過緩、冠狀動脈病、糖尿病、青光眼、腎病、尿潴留等患者慎用,而且長期服用馬卡西平藥物的患者會出現共濟失調、頭暈、頭疼、張力障礙、嗜睡、疲勞,全身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疹、蕁麻疹,渾身發熱,耳鳴,過敏性肝炎,甚至導致患者肝腎功能損害等并發癥[13]。
拉莫三嗪的主要成分是一種苯基三嗪類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阻滯依賴于電壓進行鈉離子傳遞的鈉通道,抑制鈉離子的傳遞,從而有效地減少機體反復放電。拉莫三嗪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與谷氨酸有關的神經遞質,是一種通過抑制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進行抗癲癇的藥物,能有效地抑制突觸前膜釋放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主要用于治療部分性發作和原、繼發性全身強直-痙攣性發作的頑固性癲癇。拉莫三嗪是一種通過降低電壓差,封閉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傳導阻滯劑。在神經細胞傳遞中,三叉神經可以產生一種反復的放電反應,這種反復放電可以應用拉莫三嗪拮抗阻滯,同時降低病理性谷氨酸的釋放,減輕突然發生神經性疼痛和谷氨酸所誘發的動作電位的爆發[14]。其主要成分是3,5-二氨基-6(2,3-二氯苯基)-as-三吖嗪。拉莫三嗪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的變態反應,可以危及生命,所以過敏者禁止服用。拉莫三嗪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會出現頭痛、疲勞、皮疹、惡心、嗜睡或失眠等。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卡馬西平作為對照藥原因有三:①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同屬抗癲癇藥,具有類似的作用機制;②若選用安慰劑作為對照組,將增加患者因治療后疼痛未緩解的焦慮與不適;③此階段卡馬西平仍是國內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經典藥物,以它作陽性對比,可更好地評價拉莫三嗪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以及安全性。筆者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現代臨床對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尚不明確,用藥選擇也很模糊,所以筆者以我院三叉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拉莫三嗪和卡馬西平應用于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希望可以找出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最佳用藥。結果顯示:2組患者疼痛評分情況均明顯下降,但2組患者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VAS分值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P均<0.01),但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卡馬西平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拉莫三嗪組(P<0.05),拉莫三嗪組治療后1個月、2個月VA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均具有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而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更明顯。然而卡馬西平不良反應大,不適宜長期服用,可以針對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病情選用合適的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拉莫三嗪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短期療效較顯著,不良反應較少,能夠有效緩解患者三叉神經部位反復疼痛,藥物起效時間短,服用方便且在有效患者中完全緩解的可能性較大,安全性較高,也可作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常用藥物,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1] 王迪,邊穎,李嫕婧,等. 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J]. 西南國防醫藥,2013,23(3):270-272
[2] 曹利. 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分別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J]. 黑龍江醫學,2014,38(7):798-799
[3] 曲丕盛,萬海方,王振,等. 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3,16(7):2444-2446
[4] 燕林寶,向洪斌. 頭痛寧聯合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4):446
[5] 胡媛. 拉莫三嗪與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147-148
[6] 謝紅雯,姜宏志,袁慶國,等. 老年三叉神經痛患者的顯微外科治療[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6):506-507
[7] 唐小剛,王延金,舒志成,等. 手術、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及預后[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6):616-617
[8] 黃明,喻水平. 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2014,7(5):72-73
[9] 胡亞軍. 奧卡西平與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對比[J]. 山東醫藥,2010,50(25):107
[10] 吳鳳英. 替扎尼定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前瞻性研究[J]. 山東醫藥,2010,50(20):99-100
[11] 丁松青. 頭痛寧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2011,18(8):1091-1092
[12] 高學軍. 大劑量甲鈷胺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特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J]. 陜西醫學雜志,2013,42(8):1060-1061
[13] 張曉君. 川芎羌活湯配合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2):25
[14] 張聰. 電針頭針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探析[J]. 遼寧中醫雜志,2013,40(6):1214-121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6.022
R0745.11
B
1008-8849(2015)26-2912-03
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