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翔,薛 楓,路敬葉,陳齊鳴
(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療效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吳偉翔,薛 楓,路敬葉,陳齊鳴
(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摘要]目的 探究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對其血流動力學及癥狀改善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63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設為對照組,給予鹽酸倍他司汀治療;59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設為研究組,在對照組給藥基礎上加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2組于治療前后均接受DARS及DHI量表測評,同時行徑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評估椎基底動脈血液峰流速,并比較2組臨床總有效率。結果 2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DARS及DH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治療后的DARS及DHI評分較對照組低(P均<0.05)。2組治療前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治療后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相較于單純應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實施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暈癥狀,并提高顱腦血液流變學的穩定性,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鹽酸倍他司??;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
伴隨著人口老年化程度的加快,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亦引起衛生領域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以慢性病為基礎病所引發的一系列并發癥成為醫學界棘手的醫療難題[1]。其中以高血脂癥為代表的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為例,機體持續處于高脂狀態,會引起血液流變學改變,進而導致供給腦干及小腦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導致腦組織因供血不足而誘發眩暈癥狀[2]。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腦細胞正常代謝功能受限,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視力模糊以及言語不利等不良癥狀,對其正常生活現況造成極大障礙[3]。本病屬于中醫“厥證”或“眩暈”范疇,且中醫的病理機制闡述為“血虛血
滯”“夾痰上擾”及“氣機受阻”所致[3]。目前該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有學者指出,中西醫結合方案應用于該病可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成效[4]。故筆者擬采用鹽酸倍他司汀聯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方案治療,并深入剖析其所產生療效的機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63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齡53~72(61.4±5.2)歲。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59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設為研究組,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齡51~74(60.7±5.0)歲。所有患者于就診日經顱腦磁共振及頸椎平掃,再聯合其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診斷參照《內科學》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經心、肝、腎等常規生化指標檢查無異常;無溝通障礙及智力異常;無顱腦占位性病變者;無顱腦手術史者;無腦血管事件者;無耳源性或藥物中毒性眩暈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悉并簽署同意書。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基礎疾病類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鹽酸倍他司汀[衛才(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口服12 mg/次,3次/d。②研究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組方:天麻10 g、法半夏15 g、白術10 g、黃芪20 g、茯苓15 g、陳皮10 g、當歸15 g、丹參20 g,川芎10 g,桑寄生15 g,枸杞子20 g。根據患者癥狀實施辨證施治,風陽上擾者加用石決明15 g、鉤藤15 g、生龍骨15 g、生牡蠣15 g;血瘀明顯者加雞血藤20 g、水蛭5 g、三七5 g;血虛明顯者加熟地黃15 g、阿膠(烊化)15 g;脾胃虛弱者加山藥30 g、黨參20 g;肝腎不足者加山茱萸15 g、菟絲子15 g;腎陽不足、髓海空虛者加鹿角膠10 g、淫羊藿15 g、熟地黃10 g。上述藥材均需用水煮沸服用,每日1劑。2組患者均需持續用藥4周。
1.3觀察項目 ①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1 d及治療后第4周末接受眩暈評估量表(DARS)及眩暈障礙調查表(DHI)測評。其中前者共包含7個條目,評分標準采取7級評估法(0~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所經歷的眩暈程度越嚴重;后者共包含3個維度,囊括25個條目,總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眩暈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越明顯。②2組均于治療后第8周末行治療有效率評價,以治療前后所接受的DHI得分作為依據,癥狀改善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若計算結果≥51%則為顯效,21%≤50%則為有效,若≤20%則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調研所有數據均有專人負責錄入,經SPSS 16.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作為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取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作為統計描述,采取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例(%)
2.22組治療前后DARS及DHI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DARS及DH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治療后的DARS及DH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及治療前(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DARS及DHI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顱腦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2組治療前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治療后、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峰流速均高于對照組及治療前(P均<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顱腦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在中醫學范疇中屬于“眩暈”內容,由于該病發病機制復雜多樣,而中醫辨證施治方案能針對患者個體化癥候特征予以干預,可起到有的放矢的臨床療效[5]。就該病的中醫學病因,有多部祖國醫學文獻進行闡述,其中《素問》中提及“諸風吊眩,皆屬于肝”,《丹溪心法》亦指出“無痰不作?!?,《景岳全書》有云“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6]。言而總之,該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以風、火、痰、虛、瘀為標,同時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治療原則應當倡導益氣活血、化痰通絡及補腎養肝[7]。該病采用西醫方案所呈現出的臨床療效不佳,雖能暫時抑制頭暈發作,但療效不確切,病情易反復遷延發作[8]。故此,有學者開始將視線轉向傳統醫學的辨證施治,并借助中西醫結合方案的進行展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9]。筆者擬設計本次調研,旨在進一步探討鹽酸倍他司汀聯合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改善眩暈癥狀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經眩暈癥狀評分及眩暈障礙評分顯示,研究組上述2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這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鹽酸倍他司汀能發揮協同效果,促進患者病情預后。其中半夏白術天麻湯由中醫名家程鐘齡先生提出,在其論著《醫學心悟》中指出[10],該湯劑中的天麻具備去火平肝療效;茯苓、白術、法半夏、陳皮具有化痰除濕效果;黃芪能助氣益脾;丹參、當歸、川芎能化瘀活血,通經活絡;桑寄生、枸杞子具有補肝益腎功效。 而從當代醫學的實驗研究可知,湯劑中的多種藥材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腦血管血液暢通的藥理活性[11]。據動物研究結果證實,天麻作用于兔腦基底動脈后,具有拮抗動脈血管痙攣收縮的療效,進而能促進腦血管阻力降低,利于顱腦微循環功能改善,達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眩暈的目的[12]。有相關研究亦指出,湯劑中的半夏成分應用于梅尼埃病患者,能起到較佳的抑吐及祛痰作用[13]。而川芎嗪的藥理作用機制已明確,它能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并能擴張全身微血管,利于微循環狀況的改善[14]。當歸是目前心血管系統領域應用較廣的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它能清除人體中多余的氧自由基,并能起到抗血小板及調脂的效果[15]。陳皮能通過強化血管通透性,進而抑制組胺類物質進入血液,且亦能強化纖維蛋白溶解效率,并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16]。白術具有多重藥理學活性,它不僅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還能通過提高人體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而達到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程度,故此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17]。本次研究組患者除了給予中藥治療外,亦應用了鹽酸倍他司汀,該藥屬于抗組胺類藥物,其藥理機制是作用于顱腦血管平滑肌,促進顱腦的血液灌流量,可使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得以松弛,減輕內耳性眩暈癥狀[18];另外,該藥還能利于細胞外液的吸收,進而使耳內的內淋巴水腫消除,這亦能有效改善眩暈癥狀[19]。為了進一步評估患者椎基底動脈血供改善程度,2組患者均行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研究組治療后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再次證實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鹽酸倍他司汀能強化抗血小板效果,利于顱腦血液供給不足狀況的改善,進而提高血液流變學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對于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性眩暈,采取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鹽酸倍他司汀治療方案,兩者能發揮協同效果,利于眩暈癥狀的改善。
[1] 李菊英. 電話隨訪式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影響[J]. 當代護士:綜合版,2014,7(6):41-42
[2] 龍華君,周珂. 眩暈中醫診治沿革和思考[J]. 中國中醫急癥,2014,23(6):1077-1078;1083
[3] 劉宏祥,趙永辰,楊光福,等. 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診療方案臨床驗證及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98-100
[4] 牛金美,石玉蘭. 眩暈的中醫整體護理效果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4):1786-1787
[5] 蔣娟,趙樹琴,封愛婷,等.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的應用研究[J]. 西部中醫藥,2014,14(3):122-124
[6] 孫浩,楊春雷,趙慶. 參麻頸復顆粒聯合超短波治療頸性眩暈62例[J]. 陜西中醫,2014,35(6):677-678
[7] 丁亮吾,張慧永.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中醫分層次辨證治療[J]. 中醫臨床研究,2011,3(23):110;113
[8] 王媛,賈建平,趙勇,等. 中醫刁氏技法治療梅尼埃病眩暈癥狀的DHI量表評估[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6):428-430
[9] 邱艷華,蔣娟,封愛婷,等. 中醫辨證施護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應用研究[J]. 河北中醫,2014,36(9):1406-1407
[10] 彭勃. 醫學心悟[M].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18-21
[11] 王爍,劉金民. 中醫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藥物研究[J]. 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2):2014-2016;2031
[12] 鄢澤然,劉金民,王爍,等.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急性發作期的中醫證候類型初探[J]. 中國中醫急癥,2012,21(5):710-711;764
[13] 于穎,樊光輝.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中醫治療[J]. 吉林中醫藥,2013,33(4):346-348
[14] 吳晉,陳益君,黃長順,等. 川芎嗪對老年患者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炎性反應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1):1262-1265
[15] 高森林,全亞萍.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醫藥研究進展[J]. 吉林中醫藥,2013,33(12):1298-1301
[16] 張健. 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高血壓眩暈30例[J]. 陜西中醫,2012,33(9):1170-1171
[17] 劉秋燕,呂光耀,張春蘭,等. 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治療眩暈的系統評價[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7(2):239-248
[18] 張東生,張廣洲. 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39例[J]. 陜西中醫,2012,33(2):155-156
[19] 孫青,孫健. 從美尼爾氏綜合征看中醫對疾病的微觀認識[J]. 陜西中醫,2012,33(12):1692-1693
薛楓,E-mail:Txxcrxr2008@sina.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6.024
R743.3
B
1008-8849(2015)26-2917-03
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