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洋,唐旭晨,吳文軍,胡曉梅,張先元,邢 靜,馮全生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中醫辨治淤膽型肝炎研究概述
劉西洋,唐旭晨,吳文軍,胡曉梅,張先元,邢 靜,馮全生*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淤膽型肝炎發病機理復雜,病情頑固,多數可發展成為慢性重型肝炎,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西醫治療該病費用昂貴,療效不明確,且副作用較多。采用中醫辨證或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淤膽型肝炎;中醫辨治;中西醫結合
淤膽型肝炎又稱為膽汁淤積型肝炎或膽小管型肝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包括病毒性淤膽型肝炎、藥物性淤膽型肝炎、自身免疫性淤膽型肝炎等,其中以病毒感染者居多[1]。該病臨床表現與急性黃疸型肝炎類似,且伴有明顯的皮膚瘙癢、糞便灰白、肝臟腫大等,結合血清學檢測,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內外梗阻性黃疸者方可確診為淤膽型肝炎。目前西醫治療該病主要采用清除內毒素血癥、消炎利膽、改善微循環、抑制異常免疫、營養支持等對癥措施。常用藥物包括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糖皮質激素等。但對于病程長、病情頑固者,以上方法療效均不明顯,且長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可誘發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研究表明[2],90%左右的慢性重型肝炎是由慢性重癥淤膽型肝炎演變而來,故應重視該病的嚴重性,及時進行治療。中醫辨證治療該病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現將相關研究進展總結如下。
淤膽型肝炎以目黃、膚黃、小便黃為主要臨床特征,常伴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肝區不適等癥狀,屬于中醫學中“黃疸”范疇。《金匱要略·黃疸病》指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認為黃疸與濕邪關系密切。《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認為濕邪與脾有關。脾喜燥惡濕,濕邪困阻脾陽,中陽偏盛,濕從熱化,發為陽黃;中陽不足,濕從寒化,則發為陰黃。《醫學衷中參西錄·論肝病治法》云:“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表明肝氣從左升,膽氣從右降,依賴于脾胃之氣的轉樞。
1.1 病因病機及辨治用藥
由于該病病因多樣,發病機制復雜,病程較長,少數患者有發展成膽汁性肝硬化的可能,各醫家對其治療持有不同觀點。
汪承柏等[3]認為該病由瘀熱膠結、阻滯經脈所致,采用涼血活血的藥物隨癥加減治療,如生地、丹參、葛根、赤芍、丹皮等,并重用芍藥,取得良好療效。《本草綱目》云:“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赤芍涼血活血,且善清血分實熱,與生地合用清熱涼血不留瘀。其還在此基礎上研制出赤丹退黃顆粒[4],藥物組成為赤芍、丹參、葛根、瓜蔞,該藥可改善血液黏滯度、增加肝臟血流量、改善肝臟病理狀態、利膽消炎、加強膽紅素結合與排泄、利尿通便。劉榴[5]認為該病病機為濕邪內蘊、郁而生痰而阻礙氣機,導致瘀血內停、痰瘀互結、肝膽失疏,最終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其注重從痰濕、瘀血兩方面論治該病,自擬化痰祛瘀湯(藥用二陳湯加茵陳、赤芍、大黃、柴胡、郁金),隨證加減,療效顯著。曾曄等[6]認為痰熱和瘀血為該病主要病機,自擬硝石礬石散(火硝、皂礬),采用大麥粥送服治療該病,以養胃、消瘀、化痰、祛火。葉偉東等[7]認為該病病機為濕阻中焦、郁而生熱、脾失健運,導致肝膽失于疏泄,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采用自擬甘露消毒丹加減(茵陳、赤芍、黃芩、滑石、石菖蒲、白豆蔻、藿香、木通、車前草、大黃)治療,以利濕化濁、清熱解毒、化瘀退黃。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具有疏通毛細膽管、促進膽囊收縮、膽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陶愛軍[8]認為該病病機為“瘀血發黃”,由濕熱蘊結于血分所致,故治療上應從治血入手,自擬膈下逐瘀湯加減治療(藥用:當歸、枳殼、香附、柴胡、苦參、川芎、桃仁、延胡索、茵陳、赤芍、紅花、炙甘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川芎、赤芍、當歸對肝臟均具有一定保護作用,且能提高肝臟抗病及修復能力,改善肝臟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流灌注;茵陳、柴胡、枳殼可促進膽汁排泄、抑制變態反應、緩解皮膚瘙癢。李莉[9]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入絡,故該病病機為本虛標實、脾虛濕盛、肝膽疏泄不利,導致瘀阻血脈、膽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膚,擬用健脾化瘀湯(方用:太子參、茯苓、苡仁、赤芍、丹參、炒白術、郁金、川牛膝、當歸、桔梗、枳殼、茵陳、澤瀉、雞內金)治療,以健脾疏肝、化瘀利膽退黃。
1.2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胡偉躍[10]在思美泰、激素的基礎上聯合自擬方(藥用:茵陳、虎杖、梔子、半枝蓮、陳皮、苦參、赤芍、茜草、丹參、川芎、生大黃、炙甘草)治療該病,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取得較好效果。沈忠源[11]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該病,將其分為早、中、晚期。早期中陽偏盛,濕從熱化,濕熱為重,以 “理肝健脾,清熱利濕,佐以活血化瘀,疏肝利膽”為原則,以茵陳蒿湯為主方臨證加減;晚期中陽不足,濕從寒化,寒濕為重,使用茵陳五苓散利濕退黃。時梅莉[12]采用思美泰聯合自擬三草解毒湯(藥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敗醬草、赤芍、紫草、丹參、鱉甲、生山楂、秦艽、茵陳、柴胡、青皮、生甘草)治療該病,以清熱利濕、解毒祛瘀、涼血活血、利膽退黃,療效優于單純西藥。 韓常安[13]采用甘利欣、門冬氨酸鉀鎂、茵梔黃常規劑量靜滴,口服熊去氧膽酸,并聯合益氣活血湯(黨參、茯苓、白術、赤芍、郁金、虎杖、澤蘭)隨證加減治療,療效優于單純西藥組(P<0.05)。李廣等[14]采用化淤利膽湯(藥用:茵陳、丹參、金錢草、垂盆草各、豬苓、茯苓各、丹皮、赤芍、郁金、柴胡、甘草)為主,配合清開靈、香丹注射液靜脈滴注及西醫常規治療該病,總有效率達93.75%。劉華生[15]在甘利欣或美能、門冬氨酸鉀鎂、苦參堿、維生素 B6、維生素 C、維生素 K1等基礎上聯合自擬中藥湯劑(藥用:茵陳、赤芍、桂枝、澤瀉、丹皮、當歸、丹參、五味子、蒲公英、郁金、車前子、大黃、茜草、枳殼)隨證加減治療該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消除瘙癢、腹瀉等癥狀。李朝紅等[16]擬用涼血活血中藥(丹參、赤芍、郁金、葛根、生大黃、金錢草、三七粉)聯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該病,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純中醫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針灸治療不會加重肝腎負擔或給肝腎造成損害,且療效明顯,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楊越[17]采用針刺治療急性淤膽型肝炎72例,取穴陰陵泉、陽陵泉、日月,均采用提插瀉法,可有效改善肝功能,總有效率達94.3%。董氏[18]采用針灸治療瘀膽型肝炎80例,辨證為陽黃者以肝俞、膽俞、陽陵泉、陰陵泉為主穴;陰黃者以至陽、脾俞、膽俞、中脘為主穴,并結合西藥治療,總有效率達98.75%,療效優于單純西藥組。郭怡[19]采用針刺雙側足三里、太沖穴治療急性淤膽型肝炎120例,使用提插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連續治療2個月,結果表明針刺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顧氏[20]采用耳壓法治療淤膽型肝炎36例,取穴肝、膽、脾、胃、膈、內分泌,配穴三焦、耳尖、腎上腺、耳背肝、耳迷根,并聯合使用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可明顯改善患者納差、乏力、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
淤膽型肝炎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膽汁形成、分泌及排泄異常而導致的肝臟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乏力、黃疸時間長、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等。其病理機制復雜,治療棘手,目前臨床仍以保肝降酶、利膽退黃等內科綜合治療為主。采用中醫中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可提高治療效果,防止疾病進展,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蘇先獅.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診斷和治療[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21(3):137-138.
[2] 賀江平,汪承柏,丁晉彪,等.赤丹退黃顆粒治療急慢性病毒性淤膽型肝炎的開放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7):498-500.
[3] 汪承柏,賀江平,雷周云,等.涼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療淤膽型肝炎13例報告[J].中醫雜志,1983,33(6):30-32.
[4] 賀江平,汪承柏,丁晉彪,等.赤丹退黃顆粒治療急慢性病毒性淤膽型肝炎的開放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7):498-500.
[5] 劉榴.從痰從瘀論治淤膽型肝炎83例[J].四川中醫,2002,20(1):30-31.
[6] 曾曄,李學俊.硝石礬石散治療病毒性淤膽型肝炎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8, 23(6):777-778.
[7] 葉偉東,許維丹.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病毒性淤膽型肝炎42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5):473.
[8] 陶愛軍.膈下逐瘀湯加減合丹參注射液治療淤膽型肝炎22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6):19-20.
[9] 李莉.健脾化瘀湯加減治療淤膽型肝炎50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 12(3):253-254.
[10] 胡偉躍.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高膽紅素血癥21例——附單純西藥治療21例對照[J].浙江中醫雜志,2003,38(11):475.
[11] 計洋,辜建勛,沈忠源.沈忠源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的經驗[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3,23(4):238,244.
[12] 時梅莉.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30例[J].中醫研究,2006,19(9):46-48.
[13] 韓常安.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0,29(6):70-71.
[14] 李廣,馬林清.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32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3, 21(3):44-45.
[15] 劉華生.中西醫結合治療淤膽型肝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9(12):2681-2683.
[16] 李朝宏,劉中明.涼血活血中藥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淤膽型肝炎30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2,12(4):247.
[17] 楊越. 針刺治療急性淤膽型肝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3):214-215.
[18] 董昌將,陳向榮.針刺治療瘀膽型肝炎8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1,20(8):477.
[19] 郭怡.針刺足三里、太沖治療急性淤膽型肝炎的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5.
[20] 顧解民.耳壓法治療36例淤膽型肝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5,14(5):197-198.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11-04
劉西洋(1989-),女,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馮全生(1971-),男,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溫病與感染病的治療。
R256.4
A
1673-2197(2015)04-0053-02
10.11954/ytctyy.2015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