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軍
(開封中醫院 口腔科,河南 開封 475001)
?
王守儒教授治療萎縮性舌炎臨床經驗
孟紅軍
(開封中醫院 口腔科,河南 開封 475001)
萎縮性舌炎為口腔科常見病,西醫診斷與治療較為復雜,且治療效果欠佳。中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療效確切。王守儒教授認為該病病在心脾,病機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陰虛火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為本,陰虛火旺為標;治療萎縮性舌炎以益氣健脾、養陰清熱為法,自擬“舌炎方”治療。王守儒教授治療該病用藥柔和、注重固護胃氣,使用少量反佐藥不使大隊寒涼藥傷胃,臨床療效顯著,且易使患者較好地配合治療。對王守儒教授治療萎縮性舌炎的中醫辨證思想及治療方法進行綜述,以供臨床參考。
王守儒;萎縮性舌炎;治療方法;用藥特點
王守儒教授為全國第五批中醫學術繼承工作導師,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口腔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萎縮性舌炎又名光滑舌,是絲狀乳頭的慢性炎癥。舌背光滑呈紅色,絲狀乳頭萎縮,但菌狀乳頭顯得突出、紅腫、肥大。嚴重者、菌狀乳頭也萎縮,舌面不見舌苔。患者有燒灼樣疼,舌背由于長期失去乳頭,對外界刺激敏感,常因受到損傷而有小面積糜爛或潰瘍面。西醫認為該病多因貧血(包括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缺乏癥(包括維生素B2缺乏癥和煙酸缺乏癥)、干燥綜合征和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與糖尿病、三期梅毒、胃腸菌群失調、胃腸神經內分泌失調、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有關,同時還與腫瘤放療、化療毒副作用等有關。同時該病可能為某些口腔疾病的并發癥,如正中菱形舌、地圖舌、萎縮性扁平苔癬、早期梅毒性舌炎、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等發病過程中,也可出現舌乳頭萎縮。治療上首先排除舌部及口腔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如未能發現陽性體征應耐心解釋,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必要時口服谷維素[1]。因此,該病的診斷與治療較為復雜,且治療效果欠佳。
王守儒教授根據《內經》中“心氣通于舌”“心開竅于舌”“脾氣通于口”“脾在竅于口”的理論辨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輸布發生障礙,氣血生化不足,舌失精血之濡養而舌光無苔或少苔,舌干缺津。舌體以肌肉為本,脾主肌肉,脾氣虛弱、精血不生,舌肌失養則舌體萎縮瘦小。又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心陰虧虛,虛火內生,上灼口舌;且病久耗氣傷陰更甚,氣陰不足,舌失濡養而致舌質紅絳而干燥,甚者發生龜裂。
因此,王守儒認為該病病在心脾,病機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陰虛火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為本,陰虛火旺為標。治療上,王守儒導師強調“補氣健脾,甘寒養陰、清心降火”,方用自擬“舌炎方”。基本藥物組成為:太子參、焦白術、茯苓、當歸、赤芍、丹皮、石斛、玉竹、黃精、淡竹葉、黃連、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甘草等。方中太子參補氣健脾兼能養陰生津,且藥性偏寒涼,屬補氣藥中清補之品,補而不燥。焦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血為氣之母,氣虛日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止痛,三者配伍既有養血之功又有涼血活血之效,補中有活,補中有清。石斛、玉竹、黃精滋養胃陰,并能清熱潤燥。淡竹葉、黃連清降心火,心火降可使陰傷停,降心火實為保心陰。加少量砂仁使大量寒涼藥物不至于傷胃,再以雞內金、焦三仙開胃和中。補氣健脾藥與消食行氣藥同用,消補兼施,補而不滯。甘草有調和諸藥的功能,又略有補性,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養陰清熱之功,治療萎縮性舌炎甚妙。
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癥狀加減,如陰津虧虛明顯、舌嫩少苔或無苔、脈細突出者可加南、北沙參、元參、生地、麥冬、天花粉加強養陰生津之功;口燥咽干者可加桔梗、知母、胖大海以清肺利咽;心火明顯者重用黃連、淡竹葉,并加二花、炒梔子;氣機不暢、脘腹脹滿者可加陳皮、木香、川樸花;伴口苦癥狀者,可加柴胡、黃芩、膽草;體倦乏力明顯者加炒山藥、炒薏米以補氣健脾。
王教授治療該病用藥特點明顯,具體為:①用藥柔和:該病病機為氣陰兩傷、陰虛火旺,故補氣健脾采用具有清補作用的太子參,既能補氣又能養陰,因其性略偏寒涼而有清虛火的作用,陰虛火旺不用平補之黨參;補氣健脾多用炒白術、炒山藥、炒薏米,使補而不燥。②補中有活:補氣藥(如太子參、焦白術、茯苓)與滋陰藥物(如石斛、玉竹、黃精),加入赤芍、丹皮理氣活血之品使補而不滯。③反佐藥物靈活運用:病機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陰虛火旺,用藥多寒涼,為不使寒涼藥物傷胃加入辛溫之砂仁,以制約諸藥寒涼之性。④始終固護胃氣:胃氣的盛衰在機體抵抗力及對食物、藥物的吸收利用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因此,王教授在補氣養陰藥物中加入具有漸消緩散的雞內金、焦三仙,既使補而不滯,又具健脾開胃、和中之功,同時用藥特點亦為固護胃氣,其思想貫穿該病治療的始終。
3.1 病案一
王某,女,45歲,鄭州火車站職工,主訴:舌光無苔伴刺痛、有裂紋,口苦2年余。現病史:2年前行胃切除術,術后逐漸出現口舌干燥,1年前又出現舌質干紅,舌苔逐漸減少,出現裂紋;曾服西醫藥效果不佳,遂來就診。現癥為:舌面光滑無苔有刺痛感,裂紋,影響進食,并伴有大便稀溏,面色蒼白,納差食少,舌底絡脈迂曲,唇色稍紫暗等;檢查:舌質干紅缺津,無舌苔,有裂紋,舌體弱小,脈沉細數無力;既往史:2年前行胃切除術。西醫診斷:萎縮性舌炎;裂紋舌。中醫辨證:鏡面舌(心脾兩虛、氣陰兩傷、陰虛火旺、兼有瘀血)。
中醫治療:益氣養陰,清降虛火,佐以涼血活血。自擬舌炎方:太子參30g、焦白術10g、茯苓15g、薏苡仁30g、山藥20g、木香6g、玉竹10g、石斛12g、黃精12g、當歸15g、赤芍10 g、丹皮10g、淡竹葉10g、黃連10g、膽草6g、雞內金1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7劑為1個療程,每日1劑,早晚分服。二診:服上方后癥狀大減,開始有微薄舌苔、舌紅口干微輕;效不更方,上方繼服6個療程(每療程為7天)。三診:6個療程服藥后,患者口苦、大便稀溏等癥狀消失,口干舌痛癥狀明顯減輕,舌體中后部出現薄白苔;上方繼服2個療程。四診:用藥2個療程,舌苔完全長出;中藥停服。
按:該患者因胃切除手術則不能腐熟水谷,攝納不足則氣虛,氣為血帥,氣虛則化生不足致陰血不足,虛火內生,虛火循經上灼口舌而致口干灼痛;病久氣陰耗傷,不能上承濡養舌體,舌失于濡養而發生龜裂。虛火煎熬陰血,久之則出現瘀像,心火攜膽火上逆而致口苦。該病病機為心脾兩虛、氣陰兩傷、陰虛火旺、兼有瘀血。方中太子參、焦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石斛、玉竹、黃精清熱滋陰養胃;當歸、赤芍、丹皮養血涼血、活血祛瘀;淡竹葉、黃連清心火,又可使舌痛緩解。膽草清泄肝火以治口苦;雞內金、焦三仙和胃消導幫助消化吸收。甘草調和諸藥,也可益氣健脾。全方既益氣健脾、養陰清熱又活血止疼,切中病機,因此療效顯著。
3.2 病案二
崔某,女,29歲,文員,主訴:舌面無苔疼痛、口干、牙齦經常出血1年余。現病史:患者近1年舌面無苔,食刺激食物時疼痛明顯增加,口干疼,牙齦晨起出少量鮮血;在當地診所治療,效果不佳(具體用藥不詳);平素口干,近來明顯加重。檢查見:口腔黏膜稍紅,牙齦紅腫,口內津液較少,舌面光滑無苔,舌尖紅;近來睡眠差,便干,口渴,飲水較多;納差,體卷乏力;脈沉細數。既往史:有慢性胃炎病史;輔助檢查:Hp陽性;西醫診斷:鏡面舌。中醫辨證:鏡面舌(氣陰兩傷兼血熱)。
中醫治療:治以益氣養陰、清熱涼血,方用參苓白術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基本方組成為:太子參30g、炒白術10g、茯苓20g、當歸15g、赤芍10g、丹皮10g、焦梔子10g、石斛12g、玉竹10g、焦三仙各10g、生首烏12g、熟地12g、小薊30g、黃芪30g、麥冬10g、黃芩12g、甘草6g,水煎服,7劑為1個療程。西醫治療:紅霉素腸溶膠囊0.25mg×20粒×2盒,Sig:2粒,tid·po;奧硝唑片0.25mg×20片×2盒,Sig:2粒,bid·po;復合維生素B片,100片,Sig:2片,tid·po;西帕依固齦液100mL×1瓶,Sig:5mL,含漱,每日4次。
初診:服上方后牙齦出血減少,舌痛癥狀明顯減輕,在吃辛辣食物時舌部有輕微疼痛,口干情況基本如前。查見:舌部有少量舌苔生長,牙齦色稍紅較前明顯減輕。服上方后胃部不適,納呆。故上述方藥去黃芩、紅霉素以減輕胃部不適感,口干加黃精10g、玄參12g、生地15g以加強益氣健脾養陰之效。西藥除紅霉素外余藥繼服,以鞏固療效。上方7劑繼服。二診:服上方后癥狀明顯減輕,舌尖粉紅。舌苔生長較多,仍口干。牙齦已無出血,故上述方藥去小薊后繼服。西藥去紅霉素、奧硝唑,西帕依固齦液每日3次含漱。上方10劑繼服。三診:服上方后口干明顯減輕,舌苔基本正常,服藥期間全身無明顯不適。納可,體倦基本消失。效不更方,14劑繼服。如服上方后癥狀消失,可不必服藥。
按:該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Hp陽性,則攝納不足致氣虛,故平素體倦。氣虛不能生津致陰液虧虛,陰虛生內熱則出現口腔黏膜紅,牙齦紅腫,虛火灼津,津液不能上乘則口內津液較少,口渴,飲水較多。該病病機為氣陰兩傷兼有血熱,故以太子參、炒白術、茯苓、黃芪健脾益氣,石斛、玉竹、麥冬養陰生津,生首烏、熟地、當歸、赤芍、丹皮養血涼血祛瘀,焦梔子、黃芪清熱解毒,小薊涼血止血。全方益氣養陰,清熱涼血,切中病機,療效顯著。
[1] 張舉之.舌疾病[M]//韓桃娟.口腔內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93-394.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0-17
孟紅軍(1974—),男,河南省開封中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黏膜病。
R276.8
A
1673-2197(2015)04-0073-02
10.11954/ytctyy.2015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