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莎,張 虹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
針灸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偏癱肢體肌張力增高驗案舉隅
楊 莎,張 虹*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目前腦卒中發病率日趨增高,而中風后期肌張力曾高患者較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根據中風偏癱肌張力增高的中醫病因病機和西醫神經電生理學變化,將臨床經驗與中醫基礎理論、現代解剖學知識相結合,提出采用針灸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偏癱肢體肌張力增高的方案,為臨床治療中風偏癱肢體肌張力增高提供參考依據。
針灸;中風;硬癱;肌張力
腦卒中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存活患者具有70%~80%的致殘率[1],會不同程度地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肌張力增高是阻礙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的重大難題,在中風偏癱的恢復過程中,有效抑制肌張力增高是康復治療的關鍵[2]。筆者運用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增高中風偏癱肢體肌張力顯示其獨特的優勢,現報道如下。
腦卒中肌張力增高是運動機能恢復的自然過程,根據Brunstrum分級[3]可分為:遲緩(無反射)、輕度痙攣、出現聯合反應,痙攣加劇可引起協同作用,痙攣減弱、出現分離性運動、運動接近正常。中風多發于老年人群,大多屬陰虛體質,《素問·脈解篇》云:“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因患者年事已高,機體衰老,素體肝腎陰虧,肝風內動,肝陽亢盛。肝腎之陰俱損,津虧血燥,則筋脈失養。同時,肝陽偏亢則易乘脾土,致脾失健運,運化失司,肌肉四肢失去脾的主宰;陰虛火旺,煉液成痰,兼陰虛體質,易致血液瘀滯,運行不利,瘀滯成瘀,痹阻經脈,加重肢體失養。
因此,臨床上筆者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在石氏醒腦開竅法基礎上,針對拮抗肌肌群及陰虛的本質,可較好地降低肌張力。具體穴位:取上肢伸肌側手少陽、下肢屈肌側足太陰為主及部分滋陰的穴位,取患側上肢:極泉、尺澤、曲池、手三里、外關、中渚、合谷;下肢:血海、殷門、委中、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太沖,并取健側內關、合谷、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操作方法:外關透向內關,陰陵泉透向陽陵泉,太溪透向昆侖,照海透向申脈,極泉、尺澤用重刺激,其他穴用輕刺激、小幅度提插捻轉。
選取穴位基本處于拮抗肌一側,操作采用輕刺激、小幅度提插捻轉,即選用補法,以增強拮抗肌收縮力為目的,平衡主動肌的過度牽拉。主動肌與拮抗肌即屬于中醫理論中的陰與陽,根據陰陽對立制約,一方強盛制約另一方,不需在主動肌多選穴,這是由于操作不當會增高其肌張力,且多穴耗氣,適得其反。針對其陰虛之本,多選用陰經上穴位,如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可滋陰養血、滋補肝腎、充養肌肉,濡潤筋骨關節。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可健脾化濕,益氣養血,增強經氣和四肢肌肉功能;三陰交健脾消痰,滋補肝腎之陰,能平復肝升太過;太溪、照海滋補腎陰,腎陰充足,化生肝血有源,濡養肢體筋脈。外關透內關,陰陵泉透陽陵泉,太溪透昆侖,照海透申脈,針對中風患者上肢“陽緩而陰急”及下肢“陰緩而陽急”。研究[4]表明,針刺中渚穴可抑制中風致全手肌張力增高;實驗研究[5]證明,陰經穴(如血海、內關、陰陵泉、三陰交、尺澤、極泉等)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等作用,可活血化瘀,血行脈通筋利則活動如常。針刺健側穴位,屬“巨刺法”,類似現代康復醫學中樞性促進術[6-7],利用針刺健側經穴調動同經真氣驅逐邪氣的效果,利用殘余肌肉功能促進正常運動,恢復大腦皮層對運動的控制,且該證為全身性疾病,不獨只在于患側,而健側針刺得氣等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任某,男,67歲,右側肢體偏癱一年余。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5年,一直口服降壓藥,血壓維持正常。1年前,午休后發覺右側肢體麻木,活動不利,在外院診治,行頭顱CT示:左側基底部出血灶,采用降壓等治療未有明顯好轉,左側肢體乏力加重,遂來就診。
初診:右側肢體乏力,肌張力明顯增高,右上肢屈曲、內收,右下肢髖關節外旋,踝關節內翻,神志清楚,右口角下垂。經辨證,頭針予顳三針,右運動區加電,右上肢:尺澤、曲池、手三里、外關、中渚、合谷;右下肢:血海、委中、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太沖;左上肢:尺澤、內關、神門;左下肢: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溪。連續治療1周后,右肢肌張力明顯下降,2周后基本正常。
《難經·二十九難》云:“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即為陰陽失衡,四肢出現痙攣狀態,傳統觀點多取“治痿獨取陽明”治之,實際該證屬于痙證范疇,故不多取陽明經穴。
[1] 胡軒宙,李國安,王波,等.針灸推拿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137.
[2] 徐振華,曾紹紅.關于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幾點認識[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2):5.
[3] 楊冀平,李連章.中風硬癱病機分層及轉化特點[J].中醫研究,2008,21(8):5.
[4] 余軍,孫忠人,盛波.針刺中渚穴對中風致全手高肌張力現象的機理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6):34.
[5] 米建平,張中成.陰經電針療法降低中風偏癱肢體肌張力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雜志,2003,22(10):7.
[6] 薛茜,李淑萍,霍國敏.平衡肌張力針法對硬癱期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J].江蘇中醫藥,2008,40(2):55.
[7] 吳強,張國平,林棟.針灸療法與康復醫學的運動療法[J].現代康復,2001,5(11):5.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20-28
楊莎(1987-),女,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循證醫學與針灸臨床療效評價。
張虹(1960-),女,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循證醫學與針灸臨床療效評價。E-mail:shelley24@qq.com
R246
A
1673-2197(2015)04-0079-01
10.11954/ytctyy.2015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