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良,劉 筠
(德州學院 醫藥與護理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
從“冬病夏治三伏貼”到“治未病”
馬 良,劉 筠*
(德州學院 醫藥與護理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從冬病夏治代表療法“三伏貼”的應用及其作用機理到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無不體現了祖國醫學的博大精深。現代醫學提出的亞健康狀態及其防治與中醫“治未病”的醫學思想不謀而合,“治未病”為預防和干預亞健康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冬病夏治;三伏貼;治未病;亞健康
“三伏貼”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能體現冬病夏治理念的療法,也叫做“三伏灸”,是天灸療法的一種。在每年三伏天時期(以初伏、中伏和末伏當天為最佳),采用特殊工藝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姜汁等溫熱性中藥制成膏藥,貼敷于特定穴位以治療或預防某種疾病[1]。研究表明,“三伏貼”對于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外感疾病有一定療效。一些好發于秋冬季節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癥,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等,在夏季通過辨證施治,適當外用和內服方藥,可預防其在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癥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三伏貼”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冬病夏治”意指在夏天治療好發于冬季的疾病,是依據祖國醫學“天人合一”“春夏養陽”“擇時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論,選擇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人體經脈氣血充盛的盛夏時節,通過穴位敷貼、針灸、中藥、飲食調節等多種手段,對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經脈進行調節,以協調機體陰陽平衡,達到強體防病的目的[2]。早在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印發了《關于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指導各地開展“治未病”工作。各省、市、自治區的多家市級及以上級別中醫院先后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大致涵蓋體質辨識、健康咨詢、康復治療三部分內容。大量實踐證實,通過實施以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為核心的“治未病”措施,可減少近七成慢性病,還可防止過度醫療,避免醫藥資源浪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治病之謀略,也是迄今為止我國醫藥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思想起源。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繼承《內經》、《難經》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和“瘥后防復”三方面內容,不但在當時屬于先進的醫學思想,對現今指導臨床疾病的預防、治療及理論研究亦有重要價值[3]。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體尚未發現明顯疾病征兆之前,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發生,旨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襲,這是中醫學預防思想最突出的體現。古書《丹溪心法》稱:“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而“既病防變”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按照治療疾病階段的先后依次為:“有病早治”(注重亞健康、亞臨床調理),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時;“先安未病之臟”(預防臨床并發癥),是防在疾病未演變之時;“病后止遺”(減少臨床后遺癥),是防在疾病治愈之時。所謂“瘥后防復”,即為除邪務盡,防止疾病復發。這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聯系緊密的。可以說,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立足于強身健體,其核心在“防”,是中醫治病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伏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4]。三伏天見于夏至后的庚日,庚日在五行中屬金,肺也屬金,因此在庚日治療肺部疾病效果最好。此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根據《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說法,人體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生于春,旺天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陽氣最旺,人體陽氣在夏天也達到最高,此時人體皮膚松弛,毛孔張開,藥物更易經皮膚滲透內里以刺激相應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多數患者敷貼后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少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提高皮質醇水平。其作用機理為藥物通過刺激穴位以及體內代謝可直接或間接調整大腦皮層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反應性,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對自身健康狀態的關注已從“已病圖治”轉變為“養生、保健、未病先防”,這正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隨著社會競爭與生活壓力的增加,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輕人的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代表的身心疾病發病率日趨增高,越來越多的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崔利宏等[5]前期理論研究證實,所謂“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類狀態或一個過程,可表現為有自覺癥狀但檢查結果正常,或檢查結果有偏離卻無自覺癥狀,其本質是一類可逆性心身失調綜合征。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具有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目前,亞健康狀態在城市居民、企業白領、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機關干部以及現役軍人中普遍存在,具體表現錯綜復雜,多表現為慢性疲勞或持續心身失調,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或體力不支等癥狀。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3種減退,即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
從2007年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圍繞“治未病”模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先后在上海、浙江、廣東、廣西等地中醫醫院推進試點,逐步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和開展的“治未病”門診醫院,主要肩負著三方面任務:①通過宣教活動增加普通居民的養生防病意識,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和飲食調節以增強個人體質,提高抗病能力;②有病早治,考慮到所患疾病的變化規律,及時干預和有效治療,防止病情加重或惡化;③愈后復健,配合各種治療措施及時進行康復訓練,保證患者生理功能的健全。“治未病”思想強調接診醫生應結合患者體質差異、氣候環境特征、季節時令等因素對亞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給予全面系統的養護調理,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守護健康,養生保健”的健康目標,實現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既包括采用健康評估、體質辨識預測人體疾病風險,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早期診斷,亦包括對亞健康、慢性病人群采取一定的保健治療措施,以既病防變,減輕患者病痛,防止疾病惡化。此種診治方法適用于體倦乏力、善怒易激、失眠少寐、記憶力減退、胃腸功能紊亂、易感冒、過敏、性生活質量下降的人群。
綜上所述,基于整體觀念,中醫“治未病”思想體現了整體調節、辨證施治、動態觀察、全程管理、多種治療手段綜合應用的現代整合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發展的趨勢已由“以治病為目的的對高科技的無限追求”轉向“預防疾病與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而中醫藥的理論思想和辨證論治方法正符合醫學目的調整和模式轉變的趨勢。
[1] 黃永輝,陳杰彬,楊曉紅.從冬病夏治淺析“三伏貼”的治病機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9): 96-97.
[2] 彭冬青,王寅.冬病夏治學術淵源與文獻考證[J].北京中醫藥,2011,30(2):118-120.
[3] 施璐霞.《金匱要略》對“治未病”思想的繼承和發展[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1,33(6):1-2.
[4] 劉薇.治未病,使用“三伏貼”有講究[N].城市晚報:健康周刊,2011-7-12, B11.
[5] 崔利宏,沈紅藝,倪紅梅,等.“治未病”淵流述略及與亞健康關系探討[J].中醫研究,2010,23(5):1-3.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9-26
馬良(1994-),男,德州學院在讀生,研究方向為護理學。
劉筠(1968-),德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醫學。
R212
A
1673-2197(2015)02-0004-01
10.11954/ytctyy.2015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