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越
學習刻苦而成績不好,那叫學呆;學習刻苦而成績尚可,那叫常人;學習不用功成績好,那叫天才;學習刻苦且成績優異,那叫學霸。學霸不一定是天才,但肯定天資聰慧,是“汗水+智慧=成功”的典范。
古代正式的科考有三場,鄉試、會試、殿試,鄉試考第一名稱解元;會試考第一名稱會元;殿試考第一名稱狀元。這三場考試中,都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如果連續考第一,就叫“連中三元”。
除非遇上皇帝喜慶下詔加開科考,稱為“恩科”,鄉試、會試和殿試一般三年才舉行一次,參考的人數巨眾,比如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會試,“是歲諸道舉人凡萬七千余人”,要在1.7萬人擠“獨木橋”中奪魁,難度可想而知。
在中國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過數百萬名舉人,近11萬名進士,狀元只有區區700多名。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者,更是鳳毛麟角。有據可考的“三元及第”者,分別是唐朝的崔元翰、張又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zhì)、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戴衢亨、王玉璧。其中,王名世和王玉璧是“武三元”。因此,能“三元及第”的人不叫學霸簡直天理難容,下面我們就說說史上第一個“三元及第”的學霸崔元翰。
崔元翰(729-795,今河北定州人)出生于書香門弟,自幼聰明過人,能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世人稱奇。他父親崔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喪而隱居教書治學,多有著述,家學淵源深厚。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崔元翰學霸之風姿漸顯,鄉試(府試)、會試(省試)均考第一。接下來參加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殿試,試題是《白云起封中賦》,崔元翰對答很好,狀元及第,實現了“三元及第”。
有意思的是,他的弟弟崔敖、崔備也堪稱學霸,同樣參加了那場殿試,與崔元翰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同居皇榜。
不過唐朝殿試之后常常不能馬上做官,還要進行三項考試,合格后才正式任命。這三項考試是:“博學宏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這三種考試難度非常大,以“博學宏辭”中的“博學”考試為例,意在考查考生是否有淵博精深的學識,考試范圍相當廣,完全是逼著考生做百科全書式的人。但學霸崔元翰何等英勇,出手利索,三場考試都拿下第一,主考官于邵盛贊他說:“不十五年,當掌詔令。”
這樣算起來,崔元翰一生考了六個第一。
正如于邵所預測,貞元七年(791)崔元翰任起草詔令的知制誥。不過崔元翰性孤獨剛烈,不喜結交,為世不容,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殊為可惜。
宋代學霸最多,因為僅“三元及第”最多,其中一對兄弟學霸是不能不提的,即宋庠和宋祁,他們是同科“雙狀元”。一科不是只有一個狀元嗎,怎么會有“雙狀元”?
宋庠和宋祁的父親宋王己,是當時著名的賢士,長期宦游在外,兄弟倆少年時曾寄居在繼母朱氏的娘家。兄弟倆天資聰慧,在父親的影響下,苦讀經書,頗有文才,被時人稱為“二宋”。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二宋”參加當年的科考。禮部擬定宋祁為進士一甲第一名,宋庠為第三名,并上呈年幼的仁宗皇帝,攝政的獻章皇太后見“二宋”竟然同時進入前三名,驚訝不已。這本是一件好事,一段佳話,但是獻章皇太后認為弟弟不應排名在兄長之前,又擔心前三名被兄弟三分其二,會遭人非議,遂以兄代弟,改宋庠為第一名,將宋祁降為第十名,結果宋庠成了狀元。宋庠此前已“連中二元”,再加上這個狀元,他成了“連中三元”的超級學霸。
但民間還是將宋祁視為狀元,于是,兄弟倆就都成了狀元——宋庠為“欽賜狀元”,宋祁為“民間狀元”。這說明,民間更看重的是科舉的公平,而不是長幼之序。
這兩個學霸兄弟在仕途和文才上都有不小成就。宋庠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被封為鄭國公,一生忠厚耿直,清正廉潔,其子赴京應進士時,宋庠時任參知政事,他唯恐考官徇私情,竟令其子罷考回避。宋仁宗聞聽此事,頗受感動,特召其子至學士院單獨考試,并賜進士出身。
最后再說一個學霸,明朝的黃觀,原因是他本是“三元及第”的人,但是明代不少史料拒絕承認他是“三元及第”,認為“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商)輅一人而已”。為什么不承認呢?這里面有個小插曲。
黃觀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南直隸貴池人(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
黃觀自幼勤奮好學,他的老師是元末學者翰林待制黃冔。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黃觀一路過關斬將,洪武二十三年(1390)參加鄉試考了第一名,次年應會試又考了第一名,同年,參加殿試,黃觀的策論深得朱元璋嘉許,取殿試一甲第一名。
“連中三元”的黃觀引起了世人關注,人們回頭看黃觀的科舉之路,發現他豈止是“中三元”,他在縣試、府試和院試三次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六次考試六次第一名,這絕對是舉世難見的超級學霸,人們說他創造了科舉考試史上的一個奇跡——“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黃觀深得朱元璋和建文帝兩代帝王賞識,被建文帝倚為股肱之臣。其時燕王朱棣擁兵自重,入朝不拜,黃觀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稱“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建文帝不聽勸諫,縱虎歸山。燕王歸去,發動“靖難之役”。《明史》載,黃觀草擬詔令,“諷其(朱棣)散軍歸藩,敕身謝罪,辭極詆斥”, 這兩件事讓朱棣懷恨在心。
朱棣即位后,擬定了一份50多人的“奸臣”名單,黃觀位列第六,其妻女被發配給馴象的奴隸為妻。其妻守節,帶著兩個女兒和十余名家人投河自盡。黃觀聽聞朱棣即位,知道大勢已無可挽回,遂投江自盡。
余怒未消的朱棣讓人扎個草人,帶上黃觀的帽子,斬首示眾。同時,下令屠殺黃氏家族所有的男丁。而這些似乎還不能讓朱棣解恨,他命人刪改登科錄,把黃觀的名字畫掉,剝去其狀元名號。憚于朱棣的態度,公私史家對黃觀諱莫如深,但這絲毫也無改這個超級學霸的讀書天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