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羲之
黃公望(1269-1354)是我國元代偉大的畫家,其晚年巨作《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蘭亭”,但是,這位偉大的天才畫家仕途卻是非常坎坷,在元朝政府一次反腐的行動中,連科舉考試的機會都喪失了。
原來,元朝作為一個馬背民族,在1279年統一中國后,將全國民族分為四個等級進行統治,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的人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區別。黃公望屬于南人,自然也就沒有機會當官。
再者,元朝初入主中原的時候,廢除了已經推行600多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讓大批杰出的人才失去晉階之路,流落民間。
直到1315年,距離元朝入主中原已經近40年,元仁宗才下令恢復已經停止數十年的科舉考試,一大批文人學士重新獲得步入體制內的機會,紛紛進入考場。
而黃公望卻因為元朝的反腐敗失去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原來,黃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天資孤高,少有大志,又博覽群書,好學不倦,掌握了廣博的學識和技藝,才華橫溢的黃公望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那時科場之門已經關閉。黃公望只好走夤緣(攀附權貴之門,拉關系)。但是因為黃公望屬于南人,按照元朝規定不能擔任政府官員,要想當官就必須從吏做起,到了一定年限,再根據辦事能力決定是否可以擔任低級官員。這種機會一直很難獲得,直到他24歲之后,經人介紹,才得到浙西廉訪使徐琰的賞識,在徐琰的手下擔任書吏。大概因為黃公望辦事干練精明,加上名聲在外,兩年后,即1311年,他時來運轉,得到了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相當于現在的省長)的賞識,在張的手下擔任了文書。
一年后,張閭調中央政府擔任中書省平章政事,黃公望也跟隨張閭來到中央政府,如果不出意外,黃公望的仕途將一片光明。但是,張閭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被人稱為“張驢”,據說,這個張閭就是關漢卿著名雜劇《竇娥冤》中那個陰險狡詐的地痞張驢兒的原型。1314年,朝廷派張閭到江南“經理江南田糧”,曾經因為貪腐受過朝廷訓誡的張閭到江南后非但腐性不改,反而變本加厲,搞得“人不聊生,盜賊并起”,甚至“逼死九人”,張閭種種倒行逆施引起了極大的公憤,人民紛紛上訪,并到京師告御狀,大夫縉紳也上書揭發張閭貪墨的罪行,朝廷派出欽差大臣調查張閭,最后核實了張閭犯下的罪行,朝廷于1315年9月將張閭逮捕下獄。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黃公望因為是張閭的書吏,很多文書,賬目都出自他之手,這次反腐自然他也難逃干系,被牽連下獄,那年黃公望正好47歲。這一年恰好是元朝科舉考試開禁,黃公望因為是深陷囹圄,被剝脫了考試的權利,自然就沒有機會參加考試,等到他三年后出獄,已經是50歲的人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經過這些不幸的遭遇,黃公望深感官場險惡,雖然沒有完全摒棄仕途的意愿,但是對仕途的心已經涼了半截。為了生活,他曾經在松江、杭州一帶以卜算、賣畫為生,這段時間他通過好友“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引薦,拜當時書畫界泰斗趙孟頫為師,在恩師的熏陶下,黃公望幡然醒悟,絕了仕途之意,開始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在1329年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加入全真道,改道名為“一峰道人”,又號“大癡”,正式走上一條與官場決裂的藝術道路。
黃公望仕途的終結,讓官場少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官員,卻意外地讓藝術界多了一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