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從2014年10月10日開播,到2015年1月16日第一季終,短短三個多月時間,《奔跑吧兄弟》已經以黑馬之姿跑進千家萬戶的客廳——收視率最高的一期達到4.206%,收視份額12.43%,繼《中國好聲音》后再度刷新了“索福瑞50城市網”收視紀錄。
第一季綜藝剛播完,轉眼間,黑馬又一路跑進了電影廳,成為《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改編電影版之后的第三部“綜藝大電影”——上映3天就跑出了2億票房,雖然拍攝周期據說只有短短6天。
人少了真做不下來
眾所周知,《奔跑吧兄弟》由浙江衛視引進自韓版戶外競技真人秀《Running Man》,最初命名為“跑男”,有韓方提供的知識產權作為基礎,不少游戲項目、競技規則都有韓國原版作為參照。
但和歐美國家輸出電視節目模式不同的是,韓國版權方并不會給浙江衛視一本厚厚的“模式寶典”,而是帶來了自己的原班人馬——韓版《Running Man》制作團隊SBS電視臺的班底,與浙江衛視聯合制作了前五期“跑男”。在輸出知識產權的同時,韓方還輸出了勞動力:拍攝經驗不在白紙黑字的文本上,都存在韓國制作人的腦子里。
不過,“跑男”的全部后期制作,卻并不是由韓方或浙江衛視團隊完成,而是交到了上海的“幻維數碼”手里。幻維數碼節目制作部總監劉紅,正是“跑男”的后期制作總負責人。
劉紅可能是業界最早關注韓版《Running Man》的一批人,前幾年就開始向衛視推薦這檔節目。浙江衛視正式拿下版權后,找到了她幫忙做后期,一拍即合。在她看來,對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后期制作很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戶外節目。
“對跑男這樣的項目來說,人少的小公司還真做不下來。”劉紅說,“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大量的剪輯師,還有負責素材處理、精編輸出、CG特效制作、‘花字’創作、背景笑聲、音頻合成、校色……還得有制片人去統籌管理這么多人,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系統結構。”
所謂“花字”,就是像“跑男”里的“We are 伐木累”(family),屏幕上如流星一般匆匆劃過的各種搞笑元素,幕后都得有人費心費力。
如果你知道“跑男”有多少個機位、多少拍攝素材,大概就能理解為什么劉紅會說“人少了真做不下來”——幻維有400多員工,電視節目制作部有80多人,以往作品包括《中國達人秀》、《中國夢之聲》、《頂級廚師》、《笑傲江湖》、《漢字英雄》、《12道鋒味》等眾多熱門綜藝。但“跑男”交給他們的拍攝素材是所有節目里最多的一個,光每集的保留節目“撕名牌”,就能撕上四五個小時。全部素材加起來,更是長達8個小時、驚人的30T儲存量。
幻維一位參與“跑男”項目的剪輯師告訴《新民周刊》,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先看一天素材,8個小時;把沒用的先粗剪一遍,5個小時;再按照編劇安排的故事線,逐個鏡頭精剪。從8小時剪到最后成片的一個半小時,整個周期長達3到4周。”素材之多,連剪掉的東西都能拼成花絮篇:《跑男來了》。
神秘的后期編劇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上文在討論“跑男”后期制作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東西:編劇。拍攝前需要編劇,這不難理解。但后期剪輯,為什么還需要編劇?
看起來很奇怪的“后期編劇”,其實恰恰是決定綜藝成敗的重要人物。“跑男”的后期編劇是劉紅的好朋友,上海戲劇學院的一位老師。“特地請來的,一周來兩次,只看素材,不參與剪輯,最重要的任務是幫我們找線索,理順邏輯關系,盡可能地制造戲劇沖突。”劉紅說,“跑男不像《花兒與少年》或者《花樣爺爺》那樣強調心靈體驗,它就是一檔競技節目,把運動游戲化,明星就像RPG(角色扮演游戲)里的人物,一邊猜謎一邊找線索,本身就有很強的戲劇沖突,這種戲劇沖突也是觀眾最想看的東西。”
沒有沖突尋找沖突,有戲劇效果再強調一把,這就是“后期編劇”的責任。舉個例子,“跑男”第一集,其實是竇驍的名牌先被金鐘國撕掉,而不是鄭愷。但是這“第一撕”撕得太順當、太波瀾不驚,編劇妙手一揮,決定將劇情“逆轉”,先上鄭愷被撕的激烈場面,將故事結構來了個“顛倒”再加工。
又比如跑男們在重慶“長江黃金3號游輪”的那一場“奪墩大戰”,誰先搶占墩子誰就能先去邊上吃火鍋。這一幕因為戲劇沖突制造得太好,浙江衛視甚至特地跟劉紅說:“請你代表我們對制作人員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情!”
“和影視劇不同,真人秀的后期剪輯講究那種真實的邏輯和豐富多變的趣味。”劉紅說,“重組結構、反轉,這都是后期中的再創造。”觀眾希望從真人秀中看到故事,每當“跑男”里出現“細作”(內奸)的時候,那一期的收視率總是會往上躥一躥。
當然,真人秀也總有平淡、不出彩、沒笑點的時候——劉紅的制作團隊就會盡量把它們縮短——比如“西湖上打乒乓”這一場,前一天陳赫腰受傷,當天王寶強又摔了個狗啃泥,大家都不在狀態。“迫于有廣告植入才不得不加了幾個鏡頭,不然會剪得更短。”
缺乏戲劇沖突是“跑男”最忌諱的,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由于隊員們惺惺相惜,到最后都讓來讓去,不肯互撕——他們不撕,收視率就直往下掉。
以往,綜藝節目的后期制作只被視為一個工種,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衛視已經開始予以重視。后期制作公司也開始向專業化發展,逐漸成為電視產業鏈的一部分。
明星真人秀無腳本?
所謂真人秀,是真人,更是秀。在這個平民電視相親都有“劇情”、“腳本”的時代,本來就靠“演戲”吃飯的明星,參加真人秀難道沒有拍攝劇本?
看看“七個人一只腳”環節隊員們的機智反應,看看“當然了”迅速應答環節的幾輪巧妙廝殺,看看李晨硬是能把朝夕相處的鄧超認成“樊少皇”,再看看“Angela baby和陳赫互相背叛隊友做小動作”時的匠心獨具,很難不令人猜測這一切“圓滿完成”的背后,其實有著一個“全知”的編劇大人。
另外,“搶墩大戰”時兩位女隊員率先獲勝,也讓人疑心是制作團隊為了照顧弱勢女性的“良苦用心”。
更何況,七位固定隊員本身表現出來的特質,也像是劇本里早已寫好的“人設”——
隊長鄧超:領導能力強,機靈,善于調動氣氛;
“大黑牛”李晨:肌肉發達,體力過人,戰斗力一級;
王寶強:身手矯健,活蹦亂跳;
王祖藍:百變星君,搞怪大王;
鄭愷:愛耍寶,喜歡逗女生,時不時跟AB來段小曖昧;
AB:上一秒是女神,下一秒是女漢;
陳赫:萌賤撒嬌男,吃飯躲懶第一名……
雖說各路明星確實有戰斗力高下之別,但真的“戰五渣”(戰斗力只有五星的渣滓)到陳赫這樣的地步,也叫人難以置信——這么“不拼”,不會是節目組安排好的吧?
從節目前期就開始介入的劉紅否認了記者的“懷疑”:“跑男是無腳本真人秀,游戲開始之后就看明星們自己的發揮了。”不過她也承認節目“需要各種形態的人”:“并不一定是導演說你應該怎么樣,而是明星們會根據自己對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凸現什么樣的特質。比如王祖藍,前面游戲競技環節表現都挺強的,但是一到撕名牌就不行,怎么也撕不了,后來他也接受了自己就是撕不了名牌,一到撕牌環節表現就比較被動。其實《Running Man》也是這樣,金鐘國就是李晨,劉在石就是鄧超,李光洙那就是陳赫。節目組在一開始挑選藝人的時候已經有了傾向——要選抑、揚、頓、挫,各種形態的人。”
所以,盡管李晨覺得自己被“塑造成了一個頭腦近乎于簡單,四肢過于發達的人”,但他也明白,“如果觀眾真的是喜歡的話,那我當然也愿意多表現一些,其實對演員來說觀眾的喜愛才是最重要的。”
而中國版跑男們還有一點也與韓版非常相似:在參加跑男之前,大都不是一線明星;參加之后,都成了當紅炸子雞。
除了鄧超和AB勉強擠得進一線,李晨這些年來已經逐漸在向幕后轉型,王寶強正在二線上努力拼搏,王祖藍還是綜藝咖,陳赫只有《愛情公寓》,鄭愷原本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2013年才進軍電影,在《致青春》和《私人訂制》里演配角,大牌云集的發布會上,宣傳方總會提醒記者多提問被冷落的他……
但是節目熱播之后一切都不同了。即使是鄭愷在某集里一不小心放了一個屁,也會迅速成為話題,甚至還催生了一款“屁屁褲”,在大淘寶上熱賣起來。搞得他自嘲:“拍了這么多戲,不如放一個屁!”
如今陳赫的離婚緋聞如此引人注目,與他參加跑男后的人氣激增恐怕不無關系——瘋狂的粉絲為了護主,把微博留言“你退出跑男這個正能量的節目吧,我不罵你,但是退出節目好嗎?”的網友人肉搜索出了全家,也真算是“一粉頂十黑”。
撕不起來的大電影
1月30日,“跑男”從客廳跑進了電影廳。大電影的幾家出品方,家家都與綜藝版“跑男”淵源深厚——“浙江藍巨星”是浙江廣電的全資子公司;“華誼兄弟”是李晨、陳赫、鄭愷、AB的東家,王寶強、鄧超的前東家;“萬達影視”早就為綜藝版提供了武漢楚河漢街、萬達電影樂園作為拍攝場地。
電影版的導演并不出名,其一就是綜藝版的導演岑俊義,監制則請來了張一白。七位隊員除了鄧超因為拍攝周星馳的《美人魚》掉隊,其余六個都進了大電影。聯合主演的還有曾經客串過綜藝版“跑男”的謝依霖、熊黛林、郭京飛、伊一、金鐘國。跑男們繼節目中跑過杭州、首爾、舟山、上海、敦煌、武漢、重慶之后,又一路跑向了三亞“千古情”仿古景區。
和去年賀歲檔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一樣,“跑男”電影版的主要架構仍然與綜藝版無限接近——先玩一個水池互推游戲,再安排個內奸暗殺隊員,最終真相大白——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沒有真正“撕起來”,跑男跑進了電影廳,戲劇沖突反而不及我們在客廳里看過的任何一集綜藝版。而此前出現在概念海報上的各種人物造型,原來也真的只是概念:隊員們最終還是穿著清一色的大T恤登場,海報上的神秘叢林、原始部落,只是中國又一個仿古景區的植入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