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劍
摘 要:通過分析建筑地下室通風工程和防排煙工程的設計思路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優化設計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層建筑;地下室;通風工程;防排煙工程
中圖分類號:TU9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2.151
地下室的密閉性較好,一旦發火災,則大量煙氣短時間內無法外排,進而在地下室內蔓延,這不利于人員撤離,容易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因此,在地下室設置通風系統和防排煙系統對地下室的安全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 設計思路
依據相關規定,地下室通風系統的排風量必須>6次/h,且確保送風量>5次/h。此外,還規定了面積超過2 000 m2的地下室需要安裝排煙系統,這樣可促使施工隊伍在地下室的建設中考慮引入通風工程和防排煙工程。
在傳統的地下室設計中,送風系統又用作排煙的補風,排風系統與排煙系統共用設備和風道,排煙口與排風口合用,這樣會造成排風口的排煙風速過大。因此,需要在地下室增設一些排煙口,并在排風口分支管上安裝防煙防火調節閥。當發生火災時,可自動關閉防煙防火調節閥,并打開排煙口排煙。這種通風排煙設計采用了電閥門,提高了工程造價,但防煙防火閥并不經常使用,這樣容易使防煙防火閥生銹,進而在出現火情的情況下失靈,無法排出煙霧,影響人員疏散。這種防煙防火閥的控制線路復雜,投資較高,還會影響系統的可靠性。
在現行的通風和防排煙設計中,地下室的送風系統兼作排煙的補風,但排煙系統與排風系統共用設備,并在排煙支路上安裝了排煙防火閥,在排風支路上安裝了防煙防火調節閥。通常情況下,排煙防火閥處于常開狀態,而防煙防火調節閥常處于開放狀態。當發生火災時,只需要切換電動閥的狀態、打開排煙防火閥和關閉防煙防火閥。這樣有效減少了閥門的數量,降低了控制系統的復雜度,降低了成本,且閥門數量較少便于檢查和維修。但在這樣的設計中,還需要增設排煙管,且排煙管不宜過長。
在現行的另外一種通風和防排煙設計中,地下室的送風系統兼作排煙的補風,排煙系統與排風系統共用風機和管道,設置有排風支路,安裝了防煙防火閥,且處于常開狀態。當發生火災時,消防中心只需要關閉排風支路上的防煙防火閥,就可以實現排風系統和排煙系統的轉換。這種設計操作簡單,適合深度較深且不易在中央區域設置排風口的場所。在這種設計中,可通過下送風進口加強區域內空氣的流動,從而達到合理組織氣流的目的。
2 設計步驟
建筑物的地下室通常作為地下車庫使用,一般采用管道與風口合用的排煙方案。在設計時,需要滿足以下技術要求:上部風口為常開的排煙口、下部風口為排風口和風機為雙速排風機。當發生火災時,消防中心會關閉排風口、開啟排煙口和啟動排煙系統。在通風和防排煙系統的設計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準確劃分防煙分區,施工中要依照相關規定,并結合雙速排煙風機的特點施工,從而確保排風量與排煙量一致。
如果為了增大防煙分區而選擇雙速排煙風機,則會增加地下車庫的通風量,進而提高防排煙系統的運作成本。因此,在防排煙工程的設計中,需要準確劃分防排煙分區。在劃分好防煙區后,應布置排煙口,并確保排煙口與防煙區的距離在30 m以內。排煙系統需要確保排煙口和排風管道的截面積符合設計要求,并計算排煙量和管道的風速。通常情況下,排煙風速應為10 m/s,金屬管道的排煙風速應在20 m/s以內,排風管道的排煙量需要根據管道的最大排煙量確定。
3 具體分析
在地下室通風工程和防排煙系統中,采用了排煙與排風合用的系統。這種系統在地下室上部設置了排風管,排風口采用了百葉風口,并采用雙速排煙風機配合使用。通常情況下,雙速排煙風機可采用手動低速運行。當發生火災時,可迅速轉換為高速排煙狀態。這種系統具有排煙均勻、排煙效果好、成本較低的特點。因地下室常作為地下車庫使用,需要充分考慮車道的自然排風性能。因此,采用了機械進風系統,并連接了送風管道。這種送風系統具有送風均勻、排風集中的特點。
此外,在防煙區需要設置進風豎井和排風豎井,進風口應遠離地面主樓,排風口應高出屋面,這樣可減少排風對地面的影響,進而減少火災對地面的影響。在地下車庫的設計中,需要注意排風口的設計,應上下均勻布置。此外,隨著現代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排出的高溫煙氣的密度較小,容易向上部擴散。因此,地下車庫應多采用上部排風口的設計方式。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中的高層建筑逐漸增多。高層建筑通常設有地下室,而地下室往往會被當作車庫,且還設置有消防設備和必備的配電設備等。因此,做好地下室的通風和排煙工程對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層建筑地下室的通風、防排煙設計中,應嚴格遵循防火規范,做好準備工作,力求設計出安全、合理、成本低、效果好的通風防排煙系統。
參考文獻
[1]歐樹波.淺談人防地下室通風系統設計及應注意聞題[J].建材發展導向,2011,9(18):24-25.
[2]徐輝,傅玉達,傅聰穎.關于地下停車庫的通風及防排煙的設計[J].山西建筑,2013,39(08):95-96.
[3]馬夏寧.關于高層建筑地下室通風及防排煙設計的幾點看法[J].中華民居,2013,19(18):112-115.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