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肖琳
摘 要:鞍鋼礦業集團弓長嶺露天鐵礦(簡稱露天鐵礦)是國內著名的特大型鐵礦山企業,始建于1989年,礦區位于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境內,主要產品為鐵礦石。自2011年起,露天鐵礦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推行“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深入挖掘鐵礦石資源潛能、生產設備潛能和人力資源潛能,企業生產能力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已具備年產1000萬噸以上鐵礦石能力。截止到2013年底,露天鐵礦已累計生產、輸出鐵礦石2億多噸,為鞍鋼與共和國鋼鐵工業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后被人力資源部及國資委、鞍鋼集團、鞍山市、遼陽市授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關鍵詞:鐵礦山企業 三項潛能 開發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b)-0127-02
“十一五”以來,鞍鋼礦業公司突破了制約中國冶金礦山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提鐵降硅(雜)的黑色風暴,走出了以技術創新為先導的戰略轉型之路,并由此成為我國冶金礦山行業全面領先的龍頭企業,并且在致力打造世界級鐵礦山企業。本論文主要分析分鐵礦山企業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做法、實踐成果。
1 鐵礦山企業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的實施背景
1.1 保障我國鋼鐵行業鐵礦石原料安全的需要
從業界來看,2013年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了73%,嚴重影響了國內鋼鐵行業的原料安全和健康發展,深度挖掘鐵礦石資源開發潛能已經成為國家及鐵礦山企業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從露天鐵礦內部來看,鐵礦石原設計生產能力已無法滿足礦業公司及鞍鋼集團對原礦的需求,挖掘礦石生產潛能勢在必行。
1.2 有效發揮鐵礦山企業設備運行潛能的需要
設備運行能力是決定生產型企業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鐵礦山企業都有幾十年的開采歷史,受員工素質、所處地域、傳統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設備管理及設備運行水平還不盡如人意,與世界先進管理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挖掘設備運行潛能存在較大的空間。
1.3 有效發揮鐵礦山企業人力資源潛能的需要
受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行業特點、企業所處地域環境、歷史遺留問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國有礦山企業大多存在人力資源相對不足、員工素質相對較低、員工缺乏流動性等特點,挖掘人力資源潛能、提高全員勞動效率成了當前鞍鋼集團上下及大多數國有礦山企業最迫切的難題之一。
2 鐵礦山企業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的內涵及主要做法
2.1 深入挖掘鐵礦石資源潛能,增強“三個回收”能力,實現鐵礦石生產能力最大化
(1)優化采區設計,提升采場殘礦回收能力。利用動態規劃方法建立境界模型,對原設計開采境界進行重新圈定并進行系統優化,形成了采區開采最優方案。通過對采區進行全面優化,新增境界內地質礦量1845萬噸,延長采區開采服務年限4.5年(按設計能力400萬噸/年計算)。
(2)建立“三級標準”,提升采場高混巖礦石回收能力。為有效回收采場高混巖礦石,露天鐵礦通過對采場高混巖礦石年產出量、含礦比例、處理成本、干選礦石品位及銷售價格等相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建立了高混巖礦石選別模型,根據選別模型,確立了采場干選原料入選“三級標準”:經綜合各方面因素測算,將含礦比例31.6%確定為一級入選標準(處理3.16噸原料可得到1噸礦石產品),亦是干選原料最佳標準;考慮到露天鐵礦選出產品中一般含有10%左右的巖石,將原料含礦比例降低到21.6%,作為二級標準,也就是露天鐵礦干選原料的指導標準;綜合選礦工藝需求、綜合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露天鐵礦最終將采場干選貨源標準確定為含礦15%,并將其作為三級標準,也就是可進入采場干選系統回收的最低標準,同時也是現有條件下采場高混巖礦石資源利用最大化的標準。
(3)加強排土場礦石回收實踐,提升排土場礦石回收能力。受計劃經濟年代及鐵礦價格低迷時期的影響,露天鐵礦將部分低品位、高混巖的含礦巖石翻卸到了排土場。為了使排土場礦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露天鐵礦于2008年在排土場建立了一條年處理量300萬噸、回收礦石30萬噸的干選系統,對排土場礦石資源進行實踐性回收,截止到2013年末已回收磁鐵礦石155萬噸。
2.2 深入挖掘生產設備潛能,推行“四個質量”管理,實現生產設備經濟高效運行
為深度挖掘設備潛能,滿足迅猛增長的總量生產的需求,露天鐵礦引進了“TnPM”(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管理理念,并于2012年成功進入“TnPM”管理二階單位。與此同時,露天鐵礦還結合礦山生產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管理服務質量、操作維護質量、檢維修質量、備品備件質量“四個質量”管理。
2.2.1 實施“三問、三會”制度,提升管理服務質量
拓展管理職能的內涵,將管理部門單純的管理職能轉變為管理與服務并重的雙重職能。其主要做法是:將制度作為規范設備管理的標準和基礎,進行持續規范,形成了貫穿設備管理全過程的25項核心制度,進而以“用制度規范一切,實現一切規范”和解決影響設備運行的根源性問題為目標,實施了“三問、三會”制度,一是問需于礦山生產,以保障礦山完成月度生產計劃需求為核心,每月召開一次設備例會,統籌安排月度設備工作,確保礦山按月完成各項產量計劃;二是問需于基層作業區,每周召開2次檢修平衡會,根據跟蹤作業區設備總體狀況和生產實際需求,在合理的時段內動態調整設備檢修計劃,確保實現設備生產與檢修兩不誤;三是問需于生產機臺,每日召開1次設備運行日平衡會,責成部門人員每日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一線機臺,指導、幫助機臺解決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做到解決問題事不過夜,確保各機臺正常運行。endprint
2.2.2 實施機臺“雙化”管理,提升操作維護質量
實施機臺“雙化”管理就是充分發揮機臺人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實現機臺操作標準化和機臺維護常態化,最大限度保持設備良好狀態。操作標準化就是由企業規范各個崗位操作標準,組織職工學習本崗位操作標準,按照作業標準強化對職工日常作業行為的檢查考核,持續規范職工操作行為,直至杜絕野蠻操作和習慣作業行為。機臺維護常態化就是明確機臺人員點檢維護責任,鼓勵機臺職工加強對機臺的日常保養與維護,以有效延長機臺使用壽命,始終保持機臺的良好狀態。為此,露天鐵礦一方面大力提升操作質量,通過持續修訂和完善崗位操作標準,形成了307個《作業指導書》;嚴格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機臺職工持證上崗率達到了100%;強化對違章違規操作行為曝光與處罰力度,利用每周調度會進行通報。另一方面著力提升設備維護質量,制定了《以機臺長為核心的機臺自主維護管理考核辦法》,明確了機臺人員的設備點檢、維護責任;以正激勵為主要手段,量化機臺產量、設備維護狀況、成本消耗等指標,按月進行“紅旗機臺”考核評比,促動設備維護工作良性發展。
2.2.3 推行內部檢修工時雙向考核和外委檢修單程跟蹤與淘汰機制,提升檢維修質量
在依據設備實際狀況科學合理制定設備定修和日常檢修計劃的基礎上,根據設備檢維修分外部專業廠家維修和礦山內部維修的實際狀況,確立了內部檢修工時雙向考核管理機制和外委(委托外部專業廠家)檢修單程跟蹤與淘汰機制。推行內部檢修工時雙向考核管理機制,其核心內容是:依據設備狀況確定出不同生產設備每月檢修時間上限,超出檢修時間上限,被視作機臺人員操作維護不利,對機臺及所屬作業區進行經濟考核;依據需要檢修設備的狀況確定出檢修時限,檢修人員必須在規定的時限內按質量要求完成檢修作業任務,否則按照相關標準對檢修人員及所在的檢修作業區進行考核。推行外委檢修單程跟蹤與淘汰機制,堅持外委工程必須由專業廠家維修,礦山指派專業部門對設備檢修過程、使用效果、使用周期等進行全程跟蹤、評價,對綜合評價結果達不到礦山維修標準的廠家實行一票否決,不給檢修不合格廠家走回頭路的機會。建立內部檢修工時雙向考核管理機制和外委檢修單程跟蹤與淘汰機制以來,露天鐵礦設備檢修計劃執行率和合格率兩項指標均達到了99%以上,確保了礦山生產與設備檢修維護兩不誤。
3 鐵礦山企業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的實踐成果
推行鐵礦山企業以實現產能與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以來,露天鐵礦礦石產能實現了大幅增長,一舉跨入了全國屈指可數的千萬噸級鐵礦山企業行列,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生產能力大幅提升。通過大力提升采場殘礦回收、采場高混巖礦石回收和排土場廢棄鐵礦石回收“三個回收”能力,露天鐵礦2013年共回收采場、排土場礦石147.56萬噸,鐵礦石產量由2012年的880萬噸提高到了2013年的959萬噸,增產幅度達到了8.98%,有效滿足了礦業公司對原礦產品的需求。
(2)降本增效成果顯著,節能減排意義重大。2013年回收鐵礦石銷售收入近億元,創造利潤2000余萬元。同時,還有效降低了固體廢棄物的排放,相當于每年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近100m3,可為露天鐵礦未來的發展節約大量的征地排土費用。
(3)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三項潛能”開發與管理的推行,一方面有效減緩了露天鐵礦內部缺員壓力,提高了全員勞動生產率。2009年至2013年5年間,露天鐵礦職工總數由1534人減少至1240人,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9987噸/年提高到58065噸/年。另一方面,還有效增加了礦區職工子女就業機會。根據2014年初統計數據,干選生產線建成以來,就已為當地創造了105個就業崗位。
4 結語
鞍鋼礦業公司以支撐鞍鋼發展、引領行業進步、確保我國鋼鐵工業原料供給的戰略安全為使命,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用市場的標準作為工作的尺度,運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來謀劃自身發展,系統解決企業存在的各種問題,努力開創了鞍鋼礦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萬昌林,劉亮明,蔡愛良.礦床工業指標優化及其對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紫金山金礦為例[J].地質與勘探,2010(2):285-290.
[2] 范超群.武鋼靈鄉鐵礦清潔生產實證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