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雙陸 梁巧玲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作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先行啟動。關于孟中印緬 (BCIM)地區經濟合作論壇最早始于1999年,目的是通過加強四國在貿易、投資、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地區經濟合作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改善這一次區域欠發達的局面,十幾年來,盡管取得了許多成果,但仍未達到預想的目標。不管是在能源、交通基礎設施、旅游方面還是在產業合作等方面,四國之間均還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共同倡導構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共識,使“孟中印緬”這一次區域國際經濟合作區從文化交流迅速提升到經濟合作層面。
經濟學文獻中,關于孟中印緬區域經濟合作及其經濟走廊構建的研究還處于初探的階段,對其理論支撐的思考還非常欠缺。(1)關于孟中印緬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自1999年至今,孟中印緬研討會已經舉辦多次,四方在交通、貿易、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隨著孟中印緬各國間關系的改善,不僅會改變中國西部特別是西南的開放地位,而且對四國相鄰的地區經濟、政治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1〕還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孟中印緬四國經貿關系展開了研究。〔2〕〔3〕〔4〕(2)關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構建相關的研究。陳麗君認為,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和世界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直接促進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而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共同的合作愿望、各國間產業的互補性和巨大的合作潛力是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現實基礎和條件。〔5〕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連接中印兩大市場的橋梁,應從建設交通能源走廊、商貿物流走廊、產業合作走廊、人文交流走廊等方面推動建設。〔6〕但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地緣文化屬性的風險、政治經濟及民族等四國固有的風險,以及國家關系與民間輿論風險,面對這么多風險,四國政府應該做好預防的準備。〔7〕
很少有學者從具體的理論出發探索如何加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本文從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的角度探索加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新途徑。分工的思想由來已久,亞當·斯密較早提出了勞動分工的理論,同時伴隨著對勞動分工的研究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分工的形態不斷演進與發展,經歷了從勞動分工、地域分工、產業內分工到價值鏈分工幾種不同的形態。〔8〕地區要素稟賦的差異、技術差異、規模經濟均是形成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主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利用要素稟賦的差異和規模經濟的生產所實現的國際分工。在現實經濟中,產業的國際分工與貿易主要由跨國公司主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在地域上包含了中國云南省、緬甸、孟加拉、印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以及印度東北部各邦。經濟走廊有自然資源、農產品富足的優勢,也有基礎設施薄弱、政治因素影響等劣勢。四國發展差異大,產業極差和產業梯度明顯,互補性強,產業合作空間大,但基礎設施薄弱,貿易邊界障礙突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四國產業互補性和關聯性是形成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從通道經濟理論出發,國際交通運輸合作、密集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水平、節點城市的要素聚集力均是形成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產業間國際分工與布局,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的關鍵,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是根據各國資源稟賦差異,以產業分工理論、通道經濟理論為基礎,構建以節點中心城市為核心的交通經濟走廊。所謂通道經濟,是指以地理環境相聯結為基礎,以節點中心城市為核心,依托交通干線,以經濟合作為紐帶在各區域間進行經濟合作。在通道經濟區內進行產業區域分工,形成一個主干支線相互貫通,工業、農業、商貿、旅游等產業全面發展的經濟網絡。通道經濟的理論基礎在于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的點軸理論,點即增長極,軸即交通干線,即隨著交通干線的建立,運輸成本降低,產業及人口向增長極 (點)聚集,由點 (增長極)軸 (交通干線)連接形成經濟增長。〔9〕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的基礎和重要的條件在于交通干線的建立、節點中心城市的經濟基礎以及各國間產業互補性及關聯性。
(1)交通運輸的國際合作。孟中印緬四國山水相連,交通合作已有多年歷史。自1954年起,中印兩國就已經在通商和交通方面開始合作;2006年,中印鐵路被納入十一五規劃;2013年,中印兩國共同倡議構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并各自成立了相應的工作組。中緬兩國雖未簽署雙邊運輸協定,但云南省邊境地方政府采取與緬方簽訂相關試點協議的辦法,在開通2條客運線路的基礎上,2009年又開通了瑞麗口岸、打洛口岸非定期國際道路旅游客運,中方貨運車輛也可通過上述口岸進入緬甸境內;2011年,中緬又簽署了木姐-皎漂港鐵路及高速公路合作建設協議。印緬兩國自2004年起就在合作建設水電站、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方面展開了合作,其中,印緬鐵路將與泛亞鐵路網相連。中孟計劃修建連接昆明-吉大港的鐵路及公路,這將大大縮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地理距離。多年來,四國在交通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多項合作項目仍處于規劃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各國交通基礎設施銜接不暢,鐵軌軌距銜接也存在諸多問題,內河國際運輸的等級不高,通關運輸收費不規范等。
(2)跨境基礎設施水平。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大致為南線、中線、北線,其中南線昆明-吉大港線,中線昆明-瑞麗-莫雷-加爾各答線,北線昆明-密支那-雷多線。走廊區域內已形成較為全面的跨境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交通網絡,這些交通網絡是構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的基礎。但區域內邊界屏蔽效應較強,交通基礎設施水平較為薄弱,運輸效率仍然較低。從公路道路等級看,中國境內交通最好,印度次之,緬甸與孟加拉國較差,特別是境外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鐵路運輸方面,也存在軌距銜接問題,中國境內多為準軌,緬甸基本為米軌,印度境內有三種軌距的鐵路。孟中印緬四國現有交通基礎設施具有以下幾點特征:跨境鐵路網絡覆蓋率低,除印孟跨境鐵路(加爾各答-達卡鐵路等)外,均需規劃建設中緬、緬印、緬孟跨境鐵路;跨境公路網絡覆蓋較為全面,但大部分境外公路的道路等級較低;國際航空網絡已基本形成,覆蓋全面,是加強多邊合作、商務和文化交流的重點,是跨境交通合作的重點領域。
(3)節點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力。城市的要素聚集力主要表現在對FDI、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吸納能力,這種對要素的吸納能力主要取決于這個城市的經濟基礎 (市場需求)、資源稟賦 (要素供給)、政策優惠、運輸成本等因素。從產業梯度看,緬甸、孟加拉是典型的農業國,資源要素豐裕。緬甸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大,且大多數還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其大部分工業及商貿主要集中在曼德勒及仰光,可以創造較大的市場需求。孟加拉工業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重工業薄弱,制造業欠發達,是世界上主要紡織品出口國,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等初級工業,達卡和吉大港是孟加拉國主要的中心城市,是全國的經濟及市場中心。印度經濟呈現出以高新產業為主導、以服務業為龍頭的格局,除服務業外,農業是印度的經濟基礎,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印度加爾各答是該國東部的經濟及金融中心外,此外區域內其余城市均為農業或初級工業城市。與印度、緬甸、孟加拉相比,云南的工業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下游,目前煙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磷化工、能源、旅游、商貿流通產業及批發和零售業已經在云南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滇中城市群。因此,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第一圈層的中心城市主要為滇中城市群、曼德勒、仰光、達卡、加爾各答,第二圈層的次中心城市為大理、保山、騰沖、瑞麗、密支那、臘戍、八莫、錫爾赫特、丁蘇吉亞、巴特那等城市。第一圈層中心城市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在人才、技術、資金以及產業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第二圈層次中心城市不僅存在勞動力素質低下,技術落后、資金匱乏等方面的問題,也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對稱、相應的產業配套能力不足等問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中心節點城市主要集中在第一圈層中心城市,其城市要素聚集力水平要高于北線及南線。
(4)產業的關聯性及互補性。產業的關聯性及互補性是形成產業國際分工與合作的基礎。產業互補性主要表現在區域內不同城市的產業結構差異大,互補性強,關聯性主要體現在一個產業不同城市的分工相互關聯,是一種既有互為投入產出的垂直關聯又有特定區域內的水平關聯的網絡關聯的模式。產業的互補性及關聯性是誘發要素聚集與擴散、資源的空間重構的根本動力,可以產生要素的規模經濟效益,突破資源約束瓶頸、創造新的產品及市場需求。在國際分工中,規模經濟效益反映的是一種產業關聯性,要素的比較優勢反應的是產業的互補性。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區域內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其制造業優勢明顯;印度處于工業化初期,制造業缺口大,但其在金融、軟件等服務業、生物制藥等方面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緬甸和孟加拉國處于工業化前的農業社會,其資源豐富但工業基礎薄弱,原材料和初級產品有優勢。基于產業的互補性及關聯性,區域內各國產業進行國際分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主要是以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農產品替代種植、寶玉石加工、旅游業、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采、鋼鐵、有色冶金等的產業分工為主〔10〕。沿交通通道,在不同國家境內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以工業園區為建設支點,布局這些產業的不同生產環節和產業鏈條,可加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增強四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
自發的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布局的形成,主要依靠跨國公司在國際間的生產配置與戰略布局,將一個產品的產品鏈進行多國布局,比如將產品鏈上游的原材料以及中間的加工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布局至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而將產品的核心技術的關鍵環節保留在本國國內,這樣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又節約了生產成本。但跨國公司理論更適用于東道國為較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之間進行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得到的效應要比在發展中國家大。〔11〕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區域內的城市多為欠發達地區,他們的國際分工與布局更適用于中小企業之間的生產與分工協作。中小企業是產業國際分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欠發達國家之間及發展中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主要的分工模式。中小企業集聚在特定區域所形成的地區生產專業化,與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及特定的區位優勢差異有關。但中小企業之間的生產與合作關系,因缺乏跨國公司全球的戰略布局,產業鏈的關聯性及穩定性較弱,為使得產業鏈上下游有更好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各國政府應通過在特定區域共建產業園區,加強產業關聯性及穩定性,實現區域和產業特色,使資源在國際間有效配置和流動,如中新合作建設天津生態城、蘇州工業園區等。因此,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產業的國際分工模式以中小企業的聚集為核心,立足于自身產業要素的比較優勢、產業配套能力以及產業定位,建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產業之間產業垂直分工關系。圍繞經濟走廊區域中心、次中心兩個圈層區域形成四個層級的產業分工類型:
第一,部分第二圈層及以外的次中心城市以農產業、林產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為核心的初級產業。孟中印緬地區具有廣闊的耕地面積和良好的耕作條件,特別是緬甸約有70%的可耕地有待開發,且具有光熱充足、雨量豐沛等優越的農業發展條件;還有,印度在農業產業化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值得學習和借鑒。中國已向緬甸租賃宜農土地和水面進行了種植、養殖業開發合作,開發面向南亞市場的云南溫帶農業,建立達到國際標準的綠色溫帶蔬菜、水果基地和物流體系;可以進行農產品加工和相關產業領域的合作;推進農作物種子資源的交換,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到國外建立農產品生產基礎,進而開辟南亞市場,帶動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具等上下游商品出口;學習和借鑒印度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成功經驗并與其加強合作,推進中國西南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與區域內各國積極磋商建立動植物疫病監測、預報和防治體系,互相交換動植物疫病信息和資料,加強綜合防治技術開發合作。
第二,加快第一圈層中心城市與第二圈層次中心城市資源型產業的分工與合作,比如礦業、能源產業、冶金工業,利用資源要素稟賦豐裕地區的資源為資源短缺地區供應能源、原材料等,突破資源約束瓶頸,延長產業鏈,創造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需求。孟中印緬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非金屬礦產磷礦等、金屬礦產鉛鋅礦、鐵礦、鉻礦、鋁土礦、寶石等以及能源礦產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資源型的礦產業、能源產業是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產業。在礦產業合作中,中國云南要充分發揮在冶煉加工、勘探、采選礦、科研方面的綜合優勢,與印緬孟積極合作共同開發礦產資源,開拓礦產品。可以通過國際勘探基金、風險勘察等方式,合作進行礦產資源調查研究,合作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地質礦產資源數據庫建設,推進國土資源信息產業的開發建設。鼓勵建設礦產資源加工企業,在互利互惠基礎上實現“雙贏”。同時,充分發揮中國云南水能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推進與印緬孟國家間能源開發合作,積極建設沿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的電網連接線,向周邊國家邊境地區售電;積極合作開發和承包建設緬甸和南亞的發電工程和送變電工程。為保障孟中印緬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應加強石油、天然氣合作開發和輸送項目的合作。全面完成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和石油煉油項目,并投入使用。
第三,加快第二圈層及以外次中心城市紡織、手工、初級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升級,推動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孟中印緬四國均是紡織業、手工業出口大國,經濟走廊區域內大部分地區均是以傳統產業和資源初級加工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產業鏈短,比如密支那、臘戍、臨滄以及印度東北部各邦。相對于這些地區,印度加爾各答、云南滇中城市群以及緬甸首府及伊洛瓦底江流域均屬于相對較發達區域,擁有先進的技術、資源、管理經驗以及市場等比較優勢。欠發地區與較為發達區域建立起產業鏈的垂直分工,有助于加快這些地區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速工業化。產業鏈前后向關聯互動,促進要素在點軸聚集,加快形成經濟走廊的增長軸。
第四,積極發展第一圈層中心城市裝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冶煉加工制造業、化學工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及商貿、物流、科研等現代服務業。云南作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起點,處于產業鏈分工的下游,應該積極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型產業。第一圈層的中心城市滇中城市群、曼德勒、仰光、達卡、加爾各答在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顯著比較優勢,適宜發展產業下游的產業,帶動第二圈層及以外次中心城市初級產業改造與升級。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是貿易自由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園區建設。通過貿易自由化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生產要素在節點中心城市聚集,通過產業園區的建設吸引中小企業聚集,增強區域間產業的關聯性及穩定性。根據通道經濟點軸理論以及分工理論,在構建孟中印緬產業園區時,必須考慮到當前的貿易基礎以及基礎設施。產業園區應該布局在現有交通要道連接點周圍,這樣才能降低成本。依據產業梯度和各國的基礎設施,在經濟走廊連接點分別布局與其自身產業特點和國際分工相適應的產業園區。以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瑞麗為城市節點的產業園區及以達卡、巴特那、加爾各答為城市節點的產業園區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園區,亦為經濟發展較好的節點城市。比如,在昆明、巴特那應布局產業鏈下游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園,在加爾各答布局服務業、金融、軟件、計算機通信產業園。在其他中心城市設立相應的工業園區,比如,楚雄畜牧業和天然藥業工業園區,大理礦冶、機械、能源、建材及優勢農產品加工園區,保山的烤煙、制糖及制茶等農產品工業園區,達卡醫藥工業園區等。節點中心城市的工業園區 (點),沿交通干線 (線),形成具有產業特色和區域特色的經濟走廊。按照各節點中心城市的經濟基礎、產業配套、特定的區位優勢以及交通干線的相互交錯,大致可形成瑞麗-皎漂轉口貿易加工業走廊、瑞麗-仰光商貿物流走廊、騰沖、六庫-密支那-雷多-錫爾赫特農產品加工走廊、瑞麗-曼德勒-達卡制造業精深加工走廊、瑞麗-曼德勒-馬圭-吉大港輕工業走廊輕工業走廊五大經濟走廊,與昆明-瑞麗及達卡-加爾各答的裝備制造業等重化工業及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走廊相輔相成。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與布局,實質上是一個綜合點 (增長極)、線 (交通干線)、面(經濟腹地)、網的通道經濟網絡。通道網絡是建立在區域空間結構基礎上,點、線、面、網在地域上不斷運動,相互轉移和演替,連點成線、擴線成軸、交線成網,擴網成面。點即經濟中心,是經濟活動的聚集點,即中心城市。一個經濟中心的形成,伴隨經濟勢能的外向輻射擴散過程和向內吸引其他經濟要素的極化過程,加速要素流動。線即交通、通信干線,是要素空間流動的通道。面即經濟腹地,是一個更大范圍的地域,是經濟活動地域運動的場所。產業分布在通道經濟網絡中,以點軸連線作為一個小單元參與產業鏈國際分工。產業的國際分工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達到規模經濟效應。根據通道經濟理論及產業分工理論,經濟走廊國際分工的形成于布局的現實基礎在于節點中心城市及次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力、區域間產業間關聯性和互補性、密集的跨境基礎設施網絡。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區域內的城市多為欠發達地區,他們的國際分工與布局主要以中小企業生產與分工協作為主。中小企業是產業國際分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欠發達國家之間及發展中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主要的分工模式。同時,產業的國際分工協作應充分發揮自身產業要素的比較優勢,依據本地要素稟賦、產業配套能力以及產業定位建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產業垂直分工關系。所以,在形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產業國際分工時,主要是以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農產品替代種植、寶玉石加工、旅游業、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采、鋼鐵、有色冶金等的產業分工為主,沿交通通道,在不同國家境內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以工業園區為建設支點,布局這些產業的不同生產環節和產業鏈條,可加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增強四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產業園區建設在現有交通要道連接點周圍,可以降低成本,促進要素聚集。依據產業梯度和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其自身產業特點和國際分工相適應的產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 (點),沿交通干線 (線),形成具有產業特色和區域特色的經濟走廊:瑞麗-皎漂轉口貿易加工業走廊、瑞麗-仰光商貿物流走廊、騰沖、六庫-密支那-雷多-錫爾赫特農產品加工走廊、瑞麗-曼德勒-達卡制造業精深加工走廊、瑞麗-曼德勒-馬圭-吉大港輕工業走廊縱橫交錯的五大經濟走廊,以及昆明-瑞麗及達卡-加爾各答的裝備制造業等重化工業及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走廊。
〔1〕任佳,陳利君.孟中印緬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J〕.當代亞太,2004,(1).
〔2〕彭靖里,王崇理,譚海霞,等.推動孟中印緬國際能源大通道建設的戰略與對策〔J〕.東南亞縱橫,2007,(9).
〔3〕任佳.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與經濟走廊建設構想〔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1).
〔4〕李艷芳,李波.次區域合作視角下的孟中印緬經貿關系發展〔J〕.南亞研究,2015,(1).
〔5〕陳利君.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前景與對策〔J〕.云南社會科學,2014,(1).
〔6〕任佳.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與經濟走廊建設構想〔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1).
〔7〕楊思靈.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風險分析與評估〔J〕.南亞研究季刊,2014,(3).
〔8〕梁琦.分工,專業化與集聚〔M〕.商務印書館,2009.1-18.
〔9〕黃承鋒.運輸通道經濟學導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6.
〔10〕梁雙陸,梁巧玲.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產業集群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13,(4).
〔11〕王正毅,張巖貴.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與現實經驗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