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玉 劉婉華
文化強國與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
黃發玉劉婉華
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繁榮是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一方面要復興中華文化,重振學術自信心;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本土建構爭得世界話語權;同時,正確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特性,正確處理學術與經濟效益、學術與政治權威的關系。這三個方面,是大力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主要途徑,也是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
文化強國;哲學社會科學;歷史使命
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頂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蔽覈鷮W者許守微也曾經說過:“國有學,則雖亡而復興;國無學,則一亡而永亡。”無論是恩格斯所說的“理論思維”還是許守微所說的“學”,很大程度上都指向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興盛和立于不敗的法寶。而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重要工具的哲學社會科學,是對世界普遍問題和人類社會現象進行理論思維的結晶,是所有文化和學術的根基,從根本上決定或影響著其他文化的特質和表現形式,從根本上體現了一個民族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的精神,它是一個民族智慧的尺度、成熟的標志,是文化殿堂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大力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已經成為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
任何文化的發展都與其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注重思想脈絡的傳承。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必須承繼中華傳統文化,方能彰顯其生命力。
(一)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從先秦諸子到漢唐氣象再到宋明風韻……幾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的大國氣度,然而走入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古老的中華帝國在西方列強的欺侮下幾近沉淪。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落后最終歸咎于文化,古老的中華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并一度被作為糟粕掃入故紙堆,而西方文化則作為先進文化的典范被全盤接收。在此基礎上,近代中國在西方文化的語境中實現了教育、衛生、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轉型。從自詡為天朝大國的固步自封到全盤西化的妄自菲薄,中華文化從一個極端滑入另一個極端,迷失了主體性。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實踐中,形成了對世界、對社會的獨特認識,這種認識通過我們民族的話語系統得到了表達,而且沉淀為我們民族的社會心理。這種系統表達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華文化或者說國學。中華文化(其核心部分是中華學術文化)有著特有的范式、邏輯和視角,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盡相同。我們不能用其他文化來解讀中華文化,更不能因為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比如說西方文化的范式、邏輯和視角的不同而否認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顯示出文化的豐富性,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類不同族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沒有一種世界通用的文化標準,因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為中華文化“正名”,回歸中華文化自身的概念體系、思維方式和理論邏輯,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二)提高中華文化的開放性
改良MRS培養基(1 L):葡萄糖20 g,酵母粉5 g,牛肉膏5 g,胰蛋白胨10 g,蛋白胨5 g,吐溫80 1 g,檸檬酸三銨 2 g,磷酸二氫鉀2 g,乙酸鈉5 g,硫酸鎂0.1 g,硫酸錳0.05 g;pH 6.0,121 ℃滅菌20 min。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這份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足以讓我們引以為豪。現代新儒家大師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敝腥A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承載著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近代以來伴隨著國運式微,中華文化經歷了艱難的蛻變,受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華傳統文化被動地迎來全球化的挑戰。五四以來,中國學術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不斷地在“批判——重建——再批判——再重建”里兜圈子。不管是“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總的來說對中華文化都是破多立少。被動應對異質文化挑戰的結果使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備受打擊,受挫后的中國學人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中國學人表現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弱勢心理和防御心理,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學術呈現出底氣不足的態勢。
長期以來我們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是因為我們曾經技不如人,因而懷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近幾十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文化自信開始增強。這種自信不僅在于認識和肯定自己文化的合理性,而且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并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這是強國復興之路。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實踐在推進,我們不應該把中華傳統文化當成鐵板一塊,而應該堅持沿革與對話、堅守與汲取、傳承與開放的統一。只有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主動接觸異質文化,主動參與文化交流,才能直指文化根底,通過了解異質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來審視本民族自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吸收異質文化的新鮮血液來達到本土文化“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也要讓世界其他民族分享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三)增強中華文化的普及性
從學界而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因種種原因近百年間幾度中斷,到20世紀70年代,我們已經落后于鄰國日本、韓國。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狀況有所改觀。然而,中華文化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重視和關注的同時,似乎越來越背離普通大眾。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甚至排斥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的認知,而對西方文化頂禮膜拜。盡管近年來經過學者的推波助瀾,“國學”在社會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但她仍未能深入民心,未能內化為民眾的信念。
我們曾妄自菲薄,對傳統文化棄之如敝屣,致使其中的許多精華不為國人尤其是青年人所知曉。因此要復興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國民中普及傳統文化教育,從最基礎的典籍入手,把傳統文化作為德育、智育的重要內容。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擺設,不是只供學者研究的故紙堆,而是養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1]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絕不應該只是坐而論道,把中華傳統文化變成“純學術化”的研究對象,而是應該坐言起行,扎扎實實地推進文化建設,做些傳統文化的普及、通俗化工作,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真正融入國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國民自覺遵守的道德準則、行為規范,在社會日常生活中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要走向“文化強國”,除了要盤活積存已久的文化資源,把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軟實力之外,還必須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爭得世界話語權。
(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爭取世界話語權的現實困難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爭取世界話語權在現實中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主導著世界文化,處于強勢地位,在世界文化領域形成一元獨大的局面。中華文化則因國運衰微、積貧積弱而處于弱勢地位,其價值并未引起世界的重視和關注。而且相對于西方文化而言,中華文化是異質文化,很容易被認為是“另類”而被拒絕。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相對實力卻有所下降,近年來持續頻發的金融危機使西方國家經濟持續動蕩,而曾經對人類思想解放、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西方文化,面對層出不窮的世界問題也日益顯得捉襟見肘。然而,中國文化并未取得與中國經濟貢獻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話語權,西方社會一直以來對中華文化的偏見很深,對正在崛起的中國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戒心,常常以“價值觀輸出”為理由對中華文化加以刁難和抑制,這使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走上世界學術舞臺,存在著一定的阻力和困難。
(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思想界失語的主要原因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爭取世界話語權的現實困難,是我們還未構建出具有自主性的足以與西方學術文化平等對話的本土學術文化。中國的崛起被稱作“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2],但是,我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應該冷靜地意識到,中國的崛起絕不應該只是物質財富的激增和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塑,而應該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弘揚和中國本土學術在世界學術界話語權的彰顯。而這恰恰是我們目前最欠缺的。
毋庸諱言,近一二百年,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主要是西方學者,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由中國學者提出的理論絕無僅有。英國學者彼得·沃森傾18年心力著就的《20世紀思想史》一書,對20世紀百年思想大潮作了基本的梳理和評判,被哈佛大儒丹尼爾·貝爾教授譽為“關于20世紀思想與人物的百科全書”。[3]而在這本長達百萬字的巨著里,涉及中國的只有短短三小節,分別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并且多有負面評價。由此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20世紀中國思想界對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二,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能進入世界視野的幾次運動,恰恰對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產生了顛覆性的、災難性的影響,其結果是中國學術文化的“西方化傾向”。這樣的結論令人沮喪卻恰如其分。
實際上,我國學術界也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無論是我們所依憑的理論,還是我們所采用的分析概念或工具,甚或是我們所研究的問題等等,大都是從西方舶來的”?!爸袊鐣茖W以‘知識移植’為主要品格的整個知識生產和制度化機制,實際上在建立起社會科學龐大體系的同時,也建立起了西方社會科學對于中國社會科學的‘文化霸權’?!保?]近現代以來,我們徹底顛覆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在新思想的建構上卻拾人牙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構和現代化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概念體系、理論系統和解釋方法,這是中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先天缺陷。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曾經嘲諷中國是“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這種刻薄斷言讓中國人面紅耳赤。然而我們與其惱羞成怒地反駁它的“妖化”,不如把它當作勵志的逆耳忠言,痛定思痛反思本國在學術思想建構上的缺陷。
(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建構的努力方向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緊迫地思考,我們要推向國際的是什么樣的思想產品,以什么樣的學術來爭取世界話語權?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本土建構應該從兩個方面努力:
一是對世界問題做出中國解答。目前,西方社會開始重新關注中國文化,許多西方學者主動反思一元獨大的西方文化傳統,并把目光轉而投向遙遠的東方,尋求解決人類未來的新出路。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以古老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子為原型的動畫構成了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圖景的一部分??鬃訉W院遍布全球五大洲的105個國家。[5]西方有評論說:這是西方主流社會能夠接受的中國惟一的文化產品。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是中華學術走向世界的良好機遇,但是我們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危機和困境。我們從來不缺乏講述“中國故事”的題材,而世界對中國的印象卻僅限于孔子,僅限于這個古老國度過去的輝煌。誠然,構建本土哲學社會科學,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首要任務,但是我們在破除“西方化傾向”的同時也要謹防“復古化傾向”。中華傳統文化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的不是牽強附會地用傳統文化中的觀念來比附現代社會的問題,而是應該自覺地運用中國文化的概念體系、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解答諸如和平、發展等具有普世價值、涉及人類福祉的問題,對世界進程做出“中國闡述”。
二是以世界視野詮釋中國問題。目前,作為“一個自治的文明體,超大規模的國家,高度復雜化的社會”[6],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力量,中國的發展對整個世界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因此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實踐經驗,在世界上具有示范意義和典型意義。國際社會風云變幻,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實踐,出現了許多西方既有社會科學理論體系解釋不了的謎題,要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應該把中國人民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經驗,升華至理論高度,創立基于中國實踐的、具有中國風格的學術話語體系,形成世界格局的“中國模式”,并將其推向世界。
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已經成為共識。這表明哲學社會科學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在文化強國的進程中切實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作用,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哲學社會科學發揮現實作用,要正確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特性
哲學社會科學是對既往文明的概括、總結、傳承,對優秀文明成果的時代提升,表現出很強的歷史性和反思性。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人類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智慧存在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之中,哲學社會科學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智慧。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注重歷史研究,恩格斯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保?]
從另一個方面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性也體現了它的反思性。因為當時當代的社會現實是組成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總是力圖透過客觀事實的世界,去構造一個有理想的意義和世界,它要在已經存在著的物質的世界、事實的世界之外構建一個審美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價值的世界,一個以理想性、完美性、超越性為特征的,對真善美作永恒追求的世界”。[7]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家對社會現實總是采取冷靜觀照和理性批判的態度,并不會對現時代的社會現實另眼看待或厚愛有加,倒有可能更加憤世嫉俗,并不遺余力地針砭時弊。
(二)哲學社會科學發揮現實作用,要正確處理學術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由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特性所決定,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很難像一些自然科學特別是技術科學或工程科學那樣具有立竿見影的效益。而且,哲學社會科學發揮作用的形式也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其對社會發展的因果關系有時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效益甚至有可能要經過幾代乃至幾十代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一些人往往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以工具理性作為惟一評價標準,因此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抱著懷疑的態度。其實,哲學社會科學即使能夠產生功利價值,這也只是它的派生價值,其真正的價值在于它從以往人類發展歷史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結晶,在于它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承擔的價值導引和思想啟蒙的責任。哲學社會科學豐富了人類社會的智慧積累,使應用性、工具性的科學得以沿著一條符合人性需要的道路向前推進,這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的獨特價值?,F在,我們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時,必須遵循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身特性,尊重哲學社會科學發揮現實作用的潛在性和延時性,正確處理學術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毋使學術成為工具理性的俘虜。
(三)哲學社會科學發揮現實作用,要正確處理學術與政治權威之間的關系
近代以來,很多學者深刻反思中國學術(主要指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認為中國學術的知識傳統具有先天缺陷。由于崇古、唯上、尚賢、衛道等傳統文化心理的作用,導致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難以形成反思和懷疑的科學品質。陳獨秀說過:“中國學術不發達之最大原因,莫如學者自身不知學術獨立之神圣?!保?]而余英時更深刻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缺點,認為由于“為知識而知識、為真理而真理”的知識傳統薄弱,知識分子往往難以抵抗政治權威對學術的干擾,其結果就是“曲學阿世”。[10]
反觀中國傳統學術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注釋經典的歷史。歷代統治者的智囊團——士大夫們,為了契合統治階級的現實利益和不同需要,不斷對官方認可的經籍進行注釋,使得注釋經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基本形式。即使有一些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與正統官方統治思想不一致,與正統文化有抵觸,但由于法定經籍在人們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由于其歷史文化傳統使然,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還是不敢直接向以闡釋儒家經典形式出現的正統官學提出公開挑戰,而是打著維護圣道的旗幟,以重新闡釋經典的形式宣傳自己的思想,批判正統官學。于是,注釋經籍變成傳統知識分子發展學術的主要甚至惟一形式。
沒有爭鳴,就沒有學術繁榮;沒有懷疑和批判,就沒有科學真理。現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要發揮現實作用,一方面要破除經典,認識到任何已然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都不是完美無缺、登峰造極的,都有發展完善的余地;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永遠是反思過去、批判現實、前瞻未來,如果只為當前政治做注腳,甚至對歌功頌德樂此不疲,結果將是永遠喪失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尊嚴和生命力。今天我們強調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作用,要特別注意克服中國知識傳統的先天缺陷,正確處理學術與政治權威之間的關系,毋使學術成為現實政治的附庸。
[1][5]許嘉璐.漫談“文化強國”戰略[N].北京日報,2011-10-31(17).
[2]任仲平.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11-10-15(001).
[3][英]彼得·沃森著,朱進東,陸月宏,胡發貴譯.20世紀思想史[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21.
[4]鄧正來.中國社會科學的當下使命[J].社會科學,2008(7):4-11.
[6]蘇長和.學術自覺的四大要求[J].社會科學報,2012-02-16(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4.
[8]劉鴻武.人文科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34.
[9]學術獨立[J].新青年,1918-7(5):1.
[10]余英時.論士衡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3.
責任編輯:鐘曉媚
G122
A
1673-5706(2015)01-0067-05
2014-09-10
黃發玉,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婉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博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