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 天津300201)
論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李 玲
(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 天津300201)
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自然環境的需要,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必須對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科學的、徹底的改革,適應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使現代建筑滿足當代人,也要滿足后代人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現代建筑 可持續發展 綠色節能 科學技術
1.1 建筑發展與經濟密不可分
現代城市建設在功能基礎之上,技術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使人們聚集到城市中。人們通過建設去刺激經濟的發展,通過不斷發展的經濟,開拓一個又一個新時代建筑。所以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只有良好的平衡的經濟發展才能促進建筑業的持續發展。
1.2 營造良好的建筑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
良好的經濟環境對建筑的持續發展具有很大影響,因為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單純從建筑經濟的角度考慮持續發展問題是不可行的,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唯物辯證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及時研究和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建筑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才可以真正促進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1 科學技術改善建筑環境
科學技術推動著人類的發展,它對建筑和城市的發展具有積極能動的作用,建筑與科學技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有科學技術做保障。在現代建筑中有效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改變傳統建筑的各種弊端,利用高科技制造出新型的節能環保材料,保溫隔熱,綠色節能,對建筑的室內環境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更加適合人類的居住。同時太陽能、風能技術的利用可以改善建筑的能耗污染,建設符合時代發展的現代建筑。
例如:為保障建筑的綠色、節能、環保,平衡生態系統,使建筑融入周圍的環境,成為周圍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首先,要求在規劃階段必須具有一種整體觀,根據氣候、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做好建筑區位以及建筑類型的選取工作,科學地確定建筑面積;其次,建筑師必須根據場地的氣候環境、地勢、地貌等對建筑群做好合理的布局,使得各個不同的建筑物相互和諧,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構造良好的建筑群落內的微型氣候環境,避免因設計不當造成建筑物之間的遮擋、局部風壓過大或過小等不良微型氣候環境。
2.2 更好利用科學技術
更好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盡可能在建筑中利用節能環保的綠色材料,這對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利用科學技術對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利用太陽能、風能降低建筑的能耗污染,減少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影響。利用科學技術建造出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房屋,改善室內外環境。
3.1 社會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的健康舒適,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環境的惡化,人們在尋求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同時,開始注重建筑的節能環保,關注綠色節能、關注生命健康的建筑材料成為建筑應用的必然選擇,綠色節能建材成為了未來建筑居住標準的重中之重。所以根據社會發展的方向和人們對綠色節能建筑的需求,對綠色節能建筑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成為未來建材發展的重要趨勢。而綠色節能建材的應用和發展與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建材是建筑的基礎,所以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先從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材料開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建材的高污染、高能耗等缺點,充分利用高科技的現代綠色節能建材,改善建筑對環境以及人類的影響,建造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節能建筑。
3.2 建材的持續發展
在建筑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建材仍占據建筑市場的較大份額,綠色節能建材因造價高、普及低、市場占有率相對較小,其持續發展存在困難,阻礙了現代綠色建筑持續發展的進程。綠色節能建材的科學持續發展,對改變綠色節能建材滿足建筑市場的需求,改變其生產結構單一,市場需求狹窄的現狀具有重要作用。
4.1 生態與建筑的聯系
我國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多古建筑都是依山傍水,與大自然相互協調,對于現代建筑,具有十分積極的參考價值。建筑物只有與大自然和諧并存、相互促進再生,才能為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1世紀的現代建筑,更應該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保持生態平衡,盡可能利用再生資源,通過科技手段,回歸自然,做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自然調溫,對各種污染物做到可再生利用,有效減少能源消耗。
4.2 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所謂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指人們在改造和利用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由此所產生的對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4.3 如何調節建筑與生態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在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以及順應當代國際形勢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觀點。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社會文明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為我們進一步建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實現人、自然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因此現代建筑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科學發展觀,在面向未來順應當代國際形勢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從建筑的生產及利用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建筑與自然和諧。
例如:要充分利用植被綠化改善建筑群內的自然親和力,美化環境,降低城市熱島強度,調節局部微氣候,實現良性氧循環。對此,喬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選擇,它們能提供充足氧氣;草坪能夠提高綠化率,但供氧效果不佳,因此在居住環境中要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科學配置來保證植被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其防風降噪、滯塵降污、殺菌放氧、降溫增濕、涵養水源等健康功能,對建筑周邊環境的優化功能以及微氣候的調節功能。
4.4 可再生資源的利用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高效的建筑應該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包括風、太陽、雨、綠地區域、土壤、各種地熱資源等。
例如:雨水收集,滿足制冷沖洗和灌溉等需要。而像綠地區域,室外種植和部分的室內種植,是改善建筑周圍氣候的重要因素。由于硬質鋪地表面吸收并蓄積太陽能熱量,會形成非常明顯的熱量累計,導致建筑周圍溫度的上升。如果被綠地區域替代,會產生一定的制冷效應,即依靠樹木、潮濕的綠地區域植被的呼吸作用或水分的蒸發,可帶走一定的熱量,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氣的溫度。此外,還可以利用集塵效應吸附灰塵,改善進入建筑內的空氣質量。從這方面分析,景觀設計不僅僅意味著從心理效果創造出一種休閑的室外空間,還是減少室外不良環境因素對建筑室內影響的重要手段。
此外,建筑與氣候本不可分,自古人“挖地建穴,構木筑巢”時起,就是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以創造一個能夠遮風避雨的場所,也正是全球有著多樣性的氣候,才相應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因此,真正從建筑的本質出發,充分考慮氣候環境因素來進行建筑設計,對于節約能源,維護自然生態環境,豐富建筑的形式特征,創造宜人的舒適環境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良好制度的制約,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建筑業制度的不斷完善與改進,讓制度不斷隨社會的發展更新換代,適應建筑業持續發展的需求。
人才是建筑持續發展的動力,建筑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因此大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精尖節能環保建筑人才。
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趨勢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共同進步,需要各種建筑因素的平衡協調才能達到持續發展的目標。建筑設計要保證對自然環境的沖擊最小,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耗能;室內環境健康、質量高,給予人精神享受。因此,保護環境,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生態建筑”與“綠色建筑”的理念,這將成為現代建筑發展的必然和趨勢。
[1] 陳莉,劉子輝. 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趨勢[J]. 山西建筑,2008(36):61-62.
[2] 吳建梅,陸明. 建筑與科學的辯證共生[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4(12):1663-1664.
[3] 紀雁/(英)斯泰里奧斯·普萊尼奧斯. 可持續建筑設計實踐[M]. 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06.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s
LI Ling
(Tianjin Land Resources and House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01,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modern na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a major reform theme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Therefore,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s must be scientifically and thoroughly implemented to satisfy economic development.Meanwhile,depend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ke modern architectures satisfy not only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ies,but als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by our future generations.
modern architec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 ener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TU-05
:A
:1006-8945(2015)08-0078-02
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