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媛
(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 天津300384)
科技期刊數字出版新模式探討
李春媛
(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 天津300384)
介紹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全媒體時代傳統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探討了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創新發展模式,列舉了傳統紙質期刊利用互聯網、各種移動終端等媒體資源和平臺拓展新的合作領域的途徑,為傳統科技期刊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技期刊 數字出版 新媒體 運營 模式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規模日益擴大,網絡環境不斷優化,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眾多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讀者的消費方式和閱讀習慣逐漸發生著轉變。數字出版作為一種新型出版方式,深度融合了知識、文化與信息技術,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數字化閱讀的普及和閱讀終端市場的繁榮發展,使數字出版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也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傳統科技期刊現有的出版和運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發展需要。
傳統科技期刊擁有優秀的編輯人才隊伍和作者資源,執行嚴格的稿件編審制度,積累了海量優質的內容資源,培養了忠實的讀者群,具有比較鮮明的品牌特色和市場知名度以及較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這為其發展數字出版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何充分運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改造傳統出版形態,積極發展數字出版業務,在刊物制作、文章編輯、信息傳播、廣告營銷和客戶服務等方面形成新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格局,在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平臺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傳統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1]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85.8%。我國4G商用進程全面啟動,4G用戶總數達9728.4萬戶。[2]隨著網絡覆蓋更加全面、高效,網民規模不斷增加,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和移動終端閱讀等數字閱讀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3]2014年,我國數字化閱讀率達到了58.1%,首次超過傳統介質書報刊閱讀,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達到3168.4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24.7%,已經成為中國新聞出版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4]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已初具規模并逐漸步入良性發展階段。新媒體的運用和多屏時代的閱讀時尚開拓了數字出版產業的巨大市場。電商、技術商、運營商等已經逐漸進入到數字內容生產領域,而傳統出版單位也在技術應用和研發領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內容資源的積累是發展數字出版業務的基礎和立足之本。未來以傳統出版單位即內容出版商主導產業鏈發展模式是數字出版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工作正式提上社會經濟發展日程,積極推動互聯網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打造現代傳播體系。與傳統出版業相比,數字出版擁有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版面容量自由、即時互動、在線檢索、關聯閱讀、成本低廉、個性化定制服務等優勢。數字出版代表著新聞出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我國新聞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對高品質的內容進行編輯加工整理,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以滿足讀者的閱讀和個性化需求,便于讀者及用戶獲取和使用。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5]根據出版介質劃分,數字出版可分為網絡出版、數據庫出版、移動互聯網出版、數字圖書館出版等不同的產業形態。
3.1 網站出版
科技期刊應建立獨立的網站,通過網上采編平臺的建設,實現科技期刊由“紙質提交-郵寄評審-定期出版-集中發行”的傳統業務模式向“在線提交-網上評審-按篇出版-網絡發行”的現代數字出版模式的轉變。科技期刊建立網站具有如下優勢:①通過網站實現紙質期刊內容的同步更新或優先發表,免費為讀者提供現刊或過刊的在線閱讀和下載,真正實現期刊開放存取(OA)的出版模式。期刊編輯應對上傳的文章按題目、作者、關鍵詞、出版卷期等內容資源進行深度標引,方便讀者通過檢索功能查找、閱讀和下載。②通過采編平臺后臺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可幫助期刊編輯有效收集和管理作者、審稿專家及讀者的基本信息,實時更新稿件狀態,提高工作效率。③通過網站的相關欄目實現行業新聞及信息的發布、搜索和其他增值服務,使其成為集專欄出版、文獻、圖片、音頻、視頻、論壇和授課等多媒體功能為一身的技術先進、傳輸快捷的專業化數字內容傳播平臺。促進作者、專家、讀者和編輯的在線交流與互動,獲得較髙的關注度和點擊率,進而擴大網站的影響。④建立更多鏈接,與主要的搜索引擎及行業內相關門戶網站建立技術合作關系,通過搜索引擎使終端讀者鏈接到期刊網站。[6]
3.2 數據庫出版
近年來,以清華同方、萬方數據、維普資訊、龍源期刊網等為代表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商通過與科技期刊的廣泛合作,將傳統的紙質期刊進行數字化加工后,將數字資源集中儲存,形成具有海量內容的資源數據庫,實現了知識之間的有效關聯,并建立了方便讀者查詢的目錄和導航系統,以B2B或B2C的電子商務方式向用戶提供文獻在線檢索、查詢、閱讀和下載等信息服務。與傳統期刊網站相比,數據庫的優勢在于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數據庫在內容加工、平臺建設、網絡發行、市場推廣、用戶服務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專業數據庫已經成為人們查詢和獲取學術資料的首選途徑。通過數據庫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科技期刊可通過與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簽訂“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合作協議”,將已決定錄用稿件的內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可有效縮短文章的出版周期,實現期刊論文按篇即時在線出版,解決學術論文發表時滯過長的問題,提高學術期刊出版的時效性和影響力,爭取科研成果的首發權,為科研人員獲取第一手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創造條件。
為擴大期刊的知名度,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科技期刊應積極申請加入國際權威檢索系統,如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國《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等,可顯著提高論文的下載量和被引頻次。
3.3 移動互聯網出版
移動互聯網的高效全面覆蓋和閱讀終端市場的繁榮發展為數字出版產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實現產品多形態傳播和價值最大化,科技期刊應不斷努力創新內容產品,由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等平臺負責將數字期刊內容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手持閱讀器等終端數字設備進行同步出版,并提供技術支撐,進行營銷推廣和用戶發展。幫助科技期刊在保證傳統互聯網出版的前提下,實現全新的在線移動出版。讓用戶享受更舒適、更豐富的閱讀體驗,進而擴大讀者數量。
科技期刊的移動互聯網出版模式應通過內容建設和深度個性化服務,滿足用戶多元和差異化需求。如設計精良版式,仿真翻頁功能,給讀者類紙化閱讀體驗;加載音視頻、圖片等富媒體內容;對長篇文章進行核心觀點提煉或精編裁剪,適應用戶碎片時間淺閱讀需求;同步提供紙質期刊購買入口,滿足高端用戶需求;鏈接和建立專業數據庫,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3.4 數字圖書館出版
科技期刊可以與方正、超星等電子圖書期刊出版企業簽約內容版權,通過數字圖書館及移動圖書館的開放平臺向讀者提供電子期刊數據的檢索、下載等服務。依托數字圖書館集成的海量信息資源和云服務共享體系,為網絡和移動終端用戶提供資源搜索與獲取、自助借閱管理和信息服務定制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隨著我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發展,數字圖書館及移動圖書館的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3.5 專業領域信息服務和數據庫的建立
科技期刊可通過分析數字出版市場、渠道和用戶行為及閱讀習慣,深度挖掘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依托自身專業領域的特色優質內容資源,為用戶提供專業知識學習產品和有價值的在線內容或個性化的信息及定制服務。還可將專業內容的知識進行關聯和數字化加工,建成專業領域內容資源信息數據庫,并將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標引,按照知識體系及其內在聯系,將各種內容資源匯入數據庫,并通過網絡平臺向用戶提供在線信息和知識檢索、查詢服務等,實現與傳統出版模式的互補、互動。
3.6 微信、微博營銷
隨著網絡營銷的不斷成熟,微博和微信以運營成本低、受眾范圍廣、信息及時傳送以及互動性強等優勢成為出版行業重要的營銷工具。科技期刊可通過微博和微信發布雜志最新預告,定期推薦優秀文章或專題欄目,適當插入軟文廣告;在微信中增加互動環節,用戶可通過回復數字或輸入文字內容獲取更多服務和信息;通過微博和微信策劃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增加客戶活躍度;利用微博和微信的多態互動,對高質量信息進行碎片化的實時推送,提高用戶關注度和滿意度。
隨著網絡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與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2014年,我國數字化閱讀率已經超過了傳統的紙質化閱讀,面對應用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所帶來的競爭和挑戰,傳統科技期刊應進一步加強內容資源的規模化建設,保持擁有高品質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加快出版資源的聚合與投送平臺建設步伐,完成出版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加大與技術開發商、渠道運營商等的合作力度,共同開展數字出版業務,高效整合資源,構建領先的開放式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實現出版產品服務、出版模式創新。
[1] 陳唯真.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技期刊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61-563.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 CNNIC,2015.
[3] 柳斌杰. 深入合作共謀數字出版產業發展[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04-20(3).
[4] 新華網. 數字化閱讀首超傳統閱讀 我國數字出版將向全IP領域開發新業態[EB/OL]. (2015-05-15) [2015-05-3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5/c_ 1115300065. htm.
[5] 朱音. 試論數字出版向傳統版權制度提出的新課題[J]. 中國版權,2012(3):41-43.
[6] 李春媛,王莉. 擴大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幾種方法和途徑[J]. 天津科技,2013(6):92-93.
New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LI Chunyuan
(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ianjin),Tianjin 300384,China)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was review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necessity of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in the context of a full digital media era was analyzed.Besides,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digital publishing for journa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Through listing the methods of expanding cooperation areas by way of internet,mobile terminals and other media resources and platforms by traditional printed journals,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were provid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digital publishing;new media;operation;model
Z62
:A
:1006-8945(2015)08-0086-03
2015-07-03